LEAD人物
告诉你榜样的力量
文|写作班一组 Grace
编辑|西沥西沥
提到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首先想到的是铺天盖地的至高赞誉: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精通儒、释、道三教,且能征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五个世纪以来,阳明心学对东亚各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今中外名人如张居正、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西乡隆盛、稻盛和夫等,都对其推崇备至。更有世说,将王阳明与孔子,诸葛亮,曾国藩,并称千古圣贤。
《明史》评王阳明先生:“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明穆宗皇帝为其颁铁券上书:“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就是这样一位功在千秋,受万人敬仰的至圣先贤,他自己却说:“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今天LEAD君就带你走近千古圣贤王阳明,看他如何由凡至圣,达成全能大儒。
一、读书做圣贤,乃天下第一等事
王阳明先生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立什么志,便成什么人。公元1483年,王阳明先生在京师的私塾中读书。年方十一岁的他请教了老师一个形而上的问题:“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惟读书登第耳。”而王阳明先生却说:“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
其实老师给了学生一个符合当时主流价值观的答案,即“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像你父亲一样做大官”。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王阳明先生在小小年纪就已志存高远,他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并非登第做官,而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被老师告家长后,其状元父亲得知他的志向,为避免其好高骛远,便和他探讨成为圣贤的难处,希望他知难而退。可是王阳明先生经受住了考验,使其志向更加明确,十一岁的他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仅如此,王阳明先生还对自己的目标人物做了详细地认识和理解,他了解孔子的文治武功,要做像孔子一般的万中之一;他崇尚民族英雄于谦和伏波将军马援庙,十六岁的他便随父亲出居庸关,逐胡儿骑射,凭吊古战场。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在王阳明先生三十六岁“龙场悟道”后,十多年的讲学时光里,他兴学校、扶新民、开坛授课,果真如孔子一般桃李满天下;四十四岁后的十多年的生命里,又为平定江山社稷立下赫赫战功,临终前也不忘拜谒伏波将军庙。王阳明先生仙逝后任然被历代皇帝追赠封号,被历代学者奉为至圣先师,半个世纪后又从祀于孔庙东庑,这是奉祀孔子杰出弟子及历代圣贤神位的地方,受历代万千学子朝拜。
人生如海上行舟,如果没有航向,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会是逆风。所以中国的祖先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立志的教育,当代青年人更应该好好立志,只有如此,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用人生有限的时间、精力范围内,才可能方向明确、意志坚定,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从而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这里我们LEAD创始人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中讲述的“七个人物法”,可以帮助大家简单快速地找到人生目标。
二、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先生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纵观他的一生在文化、哲学、政治、军事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跟他专心致志,努力做学问有着必然的联系。对读书做圣贤的孜孜追求,常常令他达到痴迷忘我的境界,其求学至深的几个故事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
公元1488年,十七岁的王阳明先生从京师赶赴江西洪都完婚。可就在人生四大喜事的洞房花烛夜,他却没了踪影;原来,人生地不熟的他散步来到了一处叫“铁柱宫”的道观,见到一位面善又静谧、怡然而自得的老道长,吸引他上前向老道长请教起道教的养生之术,谁知相谈甚欢,竟然入神得忘却了自己的新娘和满座高朋,不知不觉间竟然天色已亮。由此可以理解,为何日后会有众多学子云集在王阳明先生身边,向他学习静坐功夫了,像王阳明先生这样专注忘我的求学境界,真是古今少有。
次年的冬天,王阳明先生弃舟登岸,赶去向路过的理学大儒娄谅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娄谅答曰:“圣人必可学而至”。于是王阳明先生遍读朱熹理学的著作,研究“格物致知”的道理,并且紧接着在第三年的秋天,做出了一个哲学史上著名的决定——格竹子。朋友陪他在竹林一起要把竹子的道理格明白,三天后,朋友体力不支放弃了,可是王阳明先生却不肯舍弃,足足坚持了七天;虽然久思不得,最后大病一场,但这场格竹,却成了阳明心学诞生的重要转折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精神让王阳明先生最终悟道成圣,凭借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理念,不仅在官场战场上功高不赏,且在文化领域成为一代宗师,更成为哲学史上的千古圣贤。王阳明先生用他切身经历,向世人证明了他的成圣之道,同时,这也是历代青年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必经之道。
三、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许多青年人喜欢吐槽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容易被认同,是因为它巧妙地表达出人们的迷茫和侥幸心理:以为听听道理就能躺着成功、只想绕过弯路走捷径、如果不是被上天选中的幸运儿就觉得遭遇了挫败,这些才是导致“过不好这一生”的真正原因。所以王阳明先生要讲“知行合一”,知道而不去笃行,等于不知道。如何达到知行合一呢?
王阳明先生指出:“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凭借在一件件事上磨练的功夫,王阳明先生一步步走过了险恶的朝堂,和血腥的沙场,实现了理想抱负和人生至高境界。
公元1506年,正值宦官刘瑾等群小把持朝堂,横暴专权,迫害忠臣良将之际。王阳明先生被贬至贵州修文龙场驿任驿丞,赴任途中又遭到刘瑾派遣的刺客追杀,假借投江才得脱身。此时的他没有厌弃官场归隐山林,放弃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而是坚持去当时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赴任。经过一番身心磨练,终于在贬谪之地“龙场悟道”,大悟“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相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后待时而动,受良臣文襄公席书的提拔,为人讲学“知行合一”的理念,追随者众多;直到公元1510年刘瑾伏诛,三十六岁的王阳明先生迎来了他后半生官场上的不断高升。
同样凭借“知行合一”精神,王阳明先生以一代儒生在战场上捷报频传,文治武功上都大展拳脚。公元1516至1518年,王阳明先生亲率文吏弱卒,与其弟子伍文定并肩作战,荡平了江西数十年的巨寇,奏设新县,安抚百姓;并篆刻古籍,修濂溪书院,开坛讲学,弟子讲其讲学内容记录整理成《传习录》流传后世。次年,又以几封书信,和一场火攻,仅用43天迅速平定了宁王之乱;
公元1521年,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之教问世,随后他汇集门人,广修学院;于龙泉山中天阁,每月授课;又建阳明学院,系统讲授心学。公元1528年出征广西前,在天泉桥上证得“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的善恶四句教。随后,王阳明先生带着一身病骨扫清了困扰明朝政府多年的部族匪患。
王阳明先生用他跌宕起伏而又传奇辉煌的一生,实现了古人最高的人生价值,证明了阳明心学的强大力量,不愧为历史罕见的全能大儒,当得起“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无怪乎日本历史上的天才将领遍识天下英雄路,也要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古人学而且今人学,不仅儒生学而且武将学,不仅国内学而且国外学。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后LEAD君想说,当代青年人,亦当在实践中学习王阳明先生,做任何事前当先立志,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对自己要学习的目标人物有全面详尽的理解和认知;找到要学习哪些硬本领后,从而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做学问;更要“知行合一”,将领悟的知识学问去到事上磨练,养得此心不动。在竞争日益激烈,人心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一步一步跨越自己的人生考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社稷、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人。
版权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王阳明先生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一个人立什么志,便成什么人。
感谢GYL人物写作班的老师和小伙伴们,通过写作和收听讲座,增强了对人物的了解👍
萌姐不了解王阳明
听友11608376 回复 @1368634eonf: 请阐述你的见解,最近正在读有关王阳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