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王阳明丨圣贤千古骨血,致良知

26-6 王阳明丨圣贤千古骨血,致良知

00:00
12:00




正文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把体证圣人境界的方向和路径找到了,就是吾性自足。有了这个方向以后,阳明先生在生活中间不断的去体悟,不断的在生活阅历过程中去深化自己证悟的这种感受,就是边学、边悟、边做事、边历练。


后来在龙场之后,他到了庐陵去做知县,又做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然后巡抚福建和赣南,在这个时候他又遇到了朱宸濠叛乱,就是宁王叛乱。宁王叛乱蓄谋已久,应该说在王阳明到了丰城的时候,朱宸濠突然发难,朱宸濠还知道,在整个大明王朝中间能够平叛的人,王阳明可以说是其中之一。于是朱宸濠就下令立即要诛杀王阳明,这个时候王阳明怎么办呢?由于他当时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其实没有兵权了,于是他借着中央外派官员的身份,就号集赣州、吉安当地的官员,实际上是一些不是正规的部队结合起来,准备平叛。历史记载四十天左右的时间,活捉朱宸濠,把宁王叛乱给结束。


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以后又经历了无数的考验,这里边宦海的沉浮,所谓知世态的炎凉。所有这些东西从龙场悟道,十多年之后,到他四十九岁的时候,他的学说提纯了。这个时候王阳明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功夫,学问头脑,至此已是说得十分下落。但恐学者不肯直下承当耳”。


他说龙场悟道之后,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学说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良知。可是虽然明白,只此点不出这两个字,总结不出来。就是一个人东说西说,你最核心的意思是什么?阳明先生说,龙场悟道以后心里明白,隐隐约约也懂这个意思,可是说不出来。十多年之后一下子凝练出来了。他说正因为当初虽然明白了,但是说不出来,于是费了很多的说辞,东解释西解释,都是为了让别人明白,但是自己概括不出来。现在是一旦说到良知这两个字了,叫“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他说当我用良知这两个字来概括我学说的时候,一下子把阳明先生所有证悟的东西,所有要表达东西全部都涵盖其中,他的说法是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


学者闻之,就是以后再有人向我求学,或者别的人再想成圣成贤,领会圣贤的教育的大意,就不要再那么啰嗦了,一下子都告诉他,所谓的成圣成贤就是找到良知,就省却好多寻讨的功夫。


他最后说学问头脑,至此已说得十分下落。他说当我用良知这两个字来概括我的学说的时候,我已经把我所证悟的,介绍得非常清楚了,但是就怕听的人或者求学的人不愿意直下承担。良知这两个字,因为在中国思想史上早就有,你们读孟子的书,孟子讲良知良能,都讲到良知,他又担心别人听了以后,是不是(觉得)这是炒旧饭?原来人家孟子早就说了,是不是你阳明折腾那么多年,没悟到什么东西?又担心这个。


于是他又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他告诉别人,他说你们可不要小瞧我悟到的这个良知,这个学说,是我经历了多少的磨难,这中间有的时候是脑袋提在自己的手上,可谓九死觅得一生,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很不容易,意思是告诉学生要懂得珍惜。


下面“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可惜此体沦埋已久。学者苦于闻见障蔽,无入头处。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他说不要小瞧致良知,它是整个学问的源头。也就是说无论是孔孟,中国文化的那个最核心就是这个良知。可是由于这个道理埋没了很久,尤其是耍嘴皮子的知识分子,并不能真心去证悟它,直到了我把它说出来,在此之前很少人能够悟到这个层次。于是他就说,我现在明白了, 就像一个妈妈喂孩子一样,恨不得一勺都喂饱,一个老师对学生恨不得立即让他成圣成贤,让他领会整个圣贤的大意。可是阳明说了,“唯恐学者得之容易,只把它当作一种光景玩弄,就辜负此之而”,真怕跟我学的人自以为很简单,所以不珍惜我跟他说的话,不重视我跟他说的话。


说到这里以后,我要重点解释一下这个致良知。良知是什么?就是佛性。六祖慧能大师所谓的成佛,就是找到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就是那个自性。而所谓的良知,只是阳明用了儒家的话语体系,其背后就是成为圣人、成为佛陀、成为菩萨、成为尊者、成为得道者,所有大成就者都是找到这个,这个东西就是良知。


可是找到它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前面有个字叫致良知。请问什么是致?致这个字就是做功夫,就是一套很系统的修证方法。也就是说致良知这三个字,是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以后十多年的光景体会出来的,所以阳明先生甚至手舞足蹈。致良知这三个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通过一系列修证的功夫,通过实践、通过读书、通过感悟、通过打坐、通过参禅,不管通过什么,怎么样去证出良知?这就叫致。那么我们通过一套修证的方法,最后把良知给证出来了,那就是成圣成贤的境界,所以叫致良知。


致良知这三个字,把王阳明先生以至于历代圣贤所讲的东西,都说清楚了。比如说佛陀的东西,或者说禅宗的东西,说来说去说什么?其实就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真修、真行、真去做,这个就是致。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见自本心,识自本性,这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里讲到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致良知。所以致良知这三个字,尽管他用的是中国传统的话语体系,但是王阳明先生是真正从自己生活实践过程中,真修实证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这是他的东西。


讲到这里以后,我特别给朋友们做交流,其实真正的这个道,我们说成为大觉者或者彻悟的人,过来的很多人都说了,但是切记,书里读的东西不是你的。比如你读佛经,那《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那是一个大觉者在他的状态上讲给我们听的。我们是谁?好比说一个博士教授讲给小学生听,博士教授说的是他自己经过几十年学术的积累,所达到的状态。小学生、幼儿园你听字可以,但是你并没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考博、考硕一系列的过程,你没有,所以阳明先生说的致良知,从道理上讲和慧能大师,或者和孔子证悟的是一个东西,而且某种程度上阳明先生证悟的和历代的祖师爷比的话,还不一定是那么深。但是阳明先生是真修实干出来的,所以他再去体会良知这个学说的时候,他非常高兴。


所以我们讲的好多话是圣贤说的话,当我们今天说的时候,就是说别人的话容易,但是你自己真修实干,能够用你的身心来验证那个话,这是真本事。到了那个程度了才能说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东西,到了这个时候也才能是陆九渊讲的,叫做“我心是宇宙,宇宙是我心”,或者说“东方有圣人出,西方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因为这个道和真理是一个,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真修实干到了那个层次了,得到的体会都差不多。


讲到这里以后,王阳明从龙场悟道十多年以后,经历那么多苦,他得出的致良知学说,足见阳明先生他通过真修实干,得到了他整个浓缩智慧的精华。后来王阳明在和他的学生邹谦之说话的时候,他曾经也讲过一个东西。阳明先生就很诚恳的告诉别人,他说“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乡愿的意思在。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王阳明就告诉他的学生,他说我原来在证悟良知上,有的时候还不是那么真切,就使得不太自信,说话还多少照顾别人的看法。他说我今天证悟到这个层次了,我就知道真理在哪里,我的心就是真理,我说的话就是标准,到了这个程度了,我直抒胸臆,按照我内心里的智慧、标准和自性,发出的判断,别人爱听也好,不爱听也好,说我狂也好,不狂也好,对不起我要按照我这个真心去说。


那么有人说了,心学到了这个程度了,是不是有点狂呢?其实不是,当然不到这个程度上,表现出这个状态就叫狂妄无知,但是一个人真正证悟那个程度,真理就在他的心里边,他的心发出的就是真理。到了这个层次的人,是真正致良知的人,叫言出法随。




购课用户请添加助教微信:hzxt06,和郭老师群内互动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_风行_

    关键在践行圣贤之理,光知道不去做,不是真知道。用实际行动去体悟圣人之道!

  • 靜心寂寂

    真正的圣贤自身就是道,就是引领。所以老师最后用了言出法随。感恩老师的精彩讲解

  • 亮子老李

    实干兴邦,铁砸石头都是实打实的。

  • 澍涛

    良知,致良知!

  • 清荷_3d4

    老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