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既是柔软的,也是坚强的,通过温度的变化它可以形成气体、液体和冰。它可以存在与适应任何外在的形态,同时又可以化身作波涛汹涌、狂风暴雨。纵观人生百态,我们会发现:一个越是愿意了解他人的人,越是有弹性,越是放得下,越是谦卑,他的身体是柔软的,他的心是敞亮的;而一个始终坚持自我意识的人则完全没有弹性,没有包容,他的身体是僵硬的,他的心也是封闭的。
一个有弹性的人会明白自己的了解并非全面,一定还有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而一个没有认知弹性的人则会认为自己始终是对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而否定他人的想法,那么他一定不了解这个世界。相反,一个真正有所了解的人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
当我们说自己并不了解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开始了解,这就是行为科学中所讲的弹性。当我们放弃自己的想当然时,我们才开始觉醒,才真正开始有了弹性,才会有更多了解他人的可能。而《为人父母》的课程就是为父母打开这扇“接受”之门,接受是了解的开始,我们要成为一个有弹性的人,这也是我们扮演好为人父母角色的唯一方法。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所有关系的根源,每一个生命都是透过这个关系而存在的。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上天赐予父母来修炼自己的人。孩子出生之时,每位父母都是欢喜、兴奋的。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的不满也逐渐增多: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他会变坏?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转变都不知根源所在,不知道到底是谁的错。有些父母还因此争吵,相互责怪……
其实问题很简单,从孩子的身上,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影子。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每个人身上的表象都来自从小与他相处过的第一个人。如果我们不改变,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带着自己的标准来看待孩子,认为孩子这样不应该、那样又错了,并因此大动肝火。其实我们不应该紧紧盯着孩子的错不放,而应该反观自己,反思是否是自己平时的行为举止带给孩子这些影响。
很多家长对子女都有自己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当我们把孩子关在小屋里学习时,我们又在做什么呢?我们不允许孩子看电视,可自己却拿着遥控器按个不停;我们不让孩子玩游戏,可自己却天天在网上斗地主;我们要求孩子认真读书,可自己却沉溺于麻将牌中不能自拔;我们自己磕着瓜子、听着音乐自顾不暇,嘴里却还在不停地对孩子喊着:“好好写作业啊!要是偷懒,看我不揍扁你”……我们可曾想过孩子的感受?我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吗?请不要总是以管理者的姿态来命令或训诫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的是弹性的对待,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不仅仅是家长的监督,更是家长的作为!我们不能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自己却不上进,我们必须要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弹性地对待孩子,才能够真正地教育好孩子。
也许你会说:“我自己也没什么文化,根本辅导不了孩子。”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你有没有知识,而在于怎么去教育孩子,怎么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
一位农民,他大字不识一个,却培养出了两名名牌大学的学生。对于孩子的教育,他的体会是: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他说:“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所以在学习上我根本帮不上孩子。但如果真的对他们放任不管,我又不放心。后来,我就每天跟孩子一起学习,让他们当我的老师。每天从学校回来后,他们会给我讲课,然后我们一起写作业。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会主动问孩子,如果孩子不懂他们就会去问老师。就这样,在既当学生又当老师的过程中,他们的成绩也逐渐上升到了班级前列,后来成了年级第一。如今也都已经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都没有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或者怎样,但当他们看到我劳累一天后还跟他们一起学习,他们就劲头十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真实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当然,并不是说作为家长,我们就一定要跟着孩子一起写作业。在此,我只是想提醒为人父母者:当我们在管制孩子的时候,我们可曾真正想过孩子的感受?是否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是否考虑过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佛经中说子女是父母的化身,是“应运而生,为你而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的状态与父母的状态是一种相应的关系,是互相吸引而来的,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改变孩子要从父母自身改变开始。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学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但父母千万不要觉得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学校所能做的是教会孩子专业技能,为孩子的将来成长奠定知识及技能基础,而父母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心灵的成长。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有了解自己的父母。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当初我们的父母了解我们,或许今天的我们就不会是这种性格。只有愿意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而要想成为了解型的父母,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修,更重要的是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