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宗教经验的本质(下)

5.4 宗教经验的本质(下)

00:00
15:15

宗教经验的本质(下)


⼀、知识点


1、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


2、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1948年1月30日下午5点17分,甘地被反对分子刺杀,享年78岁。


3、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非裔美国人,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美国牧师、社会活动家、黑人民权运动领袖。


1947年,马丁·路德·金被任命为埃比尼泽浸礼会教堂助理牧师。1954年9月,接受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教堂的聘请,担任该教堂的牧师;同年,当选为蒙哥马利市有色人种协进会执委。1955年12月,被推选为蒙哥马利改进协会主席,领导了蒙哥马利对公共汽车的抵制运动。1957年8月,建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并当选为主席。1963年4月12日,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8月28日 ,组织了争取黑人工作机会和自由权的"华盛顿工作与自由游行",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同年,马丁·路德·金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1964年,马丁·路德·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4日下午,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洛林汽车旅店二层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终年39岁。


4、巴以冲突: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是中东地区冲突的热点之一,为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巴以冲突不能够简单地概括为所有以色列犹太人与所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双边冲突。在争端双方的族群里,有些个人和团体呼吁完全消灭对方;现时国际的共识是支持两国方案;亦有些支持一国方案——建立一个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在内、种族及宗教地位平等的世俗国家。 冲突的背后隐藏着历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国干预等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互相影响、激化,使得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非同一般。 其中,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权要求是根本原因。犹太移民定居点问题和耶路撒冷地位问题则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巴以冲突就不会停止,中东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二、金句/精华笔记



1、我们读过那些寓言故事,东郭先生,还有农夫与蛇,这些寓言故事都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能以暴易暴,如何可以以德报怨。


2、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最关键的时候,我相信这种伟大的宗教精神将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三、全文逐字稿


长按点击图片保存至相册,分享今日课程金句至朋友圈



课程文稿

接下来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真正的宗教是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就比如说,我小时候读那部小说,雨果的《悲惨世界》。书中有个主人公就冉·阿让,他是个穷人。有一次因为肚子饿,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当时严酷的法律判为服苦役。他多次从苦役场中逃出来,又被抓回去,久而久之他仇视这整个社会,他发誓一定要报复这个社会。


有一次他逃出来了,路过了汴福汝主教的家的附近,他直接走进了汴福汝主教的家,他的相貌就让主教家人担忧了——看上去就是个歹徒,但汴福汝主教收留了他,给他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给他床让他睡觉。


到半夜十分,这冉·阿让,发现主教家人都睡熟了,他就起了心。在用晚餐的时候,主教家里的那些餐具都是银制的,于是他就拿了一个大口袋,把主教家里的银餐具都放在口袋里,然后出去了。后来在路上被警察发现了,警察觉得此人形迹可疑,又不知道他的大口袋里背的是什么,让他停下来打开来看,是一套银餐具。警察知道,方圆几里只有主教家能有这样的银餐具,于是就把他押回主教家。


主教家的家人第二天早晨起来就发现一套银餐具没了,而冉·阿让也走了,就埋怨主教:昨天就提醒你不要收留这个人,你还是收留了他,现在他把我们的银餐具偷走了。


这时候,正好警察押着冉·阿让来了,主教立刻明白了什么事情,主教就上前跟冉·阿让说:“冉·阿让,我的好兄弟,你怎么忘了?我还送你一对银烛台呢。”于是,就吩咐家人把一对银烛台拿出来给他。警察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当然只能放了冉·阿让。


当汴福汝主教把一对银烛台交到冉·阿让手上的时候,在他的耳边轻轻的说了这样的话:“冉·阿让,我的好兄弟。我赎买的是你的灵魂,把它交还给上帝”。冉·阿让觉得头晕了一下,他没想到遇到这种事情,但他很快镇定了自己——不能放弃报复整个社会的这样一个决心。


他背着那一袋银餐具和一对银烛台又上路了,走到一个郊野,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前面就来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肩上背着一个小梯子,他是为人家通烟囱的。今天活干了好几次,所以挣得比往日更多,所以很开心,在回家路上一路唱着歌,一路把这个铜板在手上扔着玩,结果有一个铜板掉下来了,滚到了冉·阿让的脚边,冉·阿让本能般的一脚踩住了这铜板,小孩上前就摇着他的腿:“先生,这是我的钱,请你还给我。”冉·阿让对他怒目圆睁,大吼一声“滚——”这小孩吓得失魂落魄,落荒而逃。


就在这一刻,冉·阿让看到了自己狰狞的面目,和主教大人慈祥的面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刻,雨果写道:“一道阳光射进了冉·阿让的心”。


人们在第二天早晨发现有一个人,朝着主教家的方向跪在那里,这个人跪了整整一夜,这个人就是冉·阿让。从此冉阿让一生行善。


我读到这里,特别受到震动,那时候我还是中学生。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什么?我们读过那些寓言故事,东郭先生,还有农夫与蛇,这些寓言故事都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你只能以暴抗暴,你如何能以德报怨呢?


而这部小说却给了我一条新的原则,这原则是我不能相信的。我当时就在想,这是一本浪漫主义小说,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他所说的这些情节,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这是不是不可能的吗?


在历史上发生过这样的事——印度为了赢得独立,从英国殖民者手中赢得独立,独立运动的领袖是谁?是一位佛教徒——圣雄甘地,他就反对用暴力展开独立运动。他主张什么?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坚持到底,终于印度独立了。这是种宗教精神的体现。


还有一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非常严重的白人迫害黑人的种族歧视,就是我们熟知的美国的“三K党”,这时候美国又再一次面对内战的危险。当时有一件事情触发了整个黑人的抗议运动:一个黑人中年妇女上了一辆公交车,公共汽车上明明有空座,但是空座边上有一位白人妇女坐在那里,她就不能坐下去,不允许她坐下去。这位黑人妇女一下车就直奔一个报社,跟报社的编辑讲了这件事情,第二天文章就出来了,这是个导火线。


那时候美国已经遍地都是干柴,黑人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拿起武器跟白人战斗,大规模的集会就发生了。在集会上有一个人站出来发表了他的演讲,这就是马丁·路德金——一位牧师。


他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标题是I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我有一个梦想,黑人的妇女有一天可以和白人妇女同坐一辆公交车;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黑人的孩子可以跟白人的孩子同在一个学校念书;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白人和黑人团结起来,共同守护上帝赐给我们的共同建设家园;我有一个梦想……


他一连串的排比句,在场许多人在聆听,有不少白人听了之后流下了热泪,他们也参加了这个抗议集会的游行。马丁·路德金号召所有的黑人兄弟们放下武器,不能让林肯的事业毁于一旦。在马丁·路德金的号召下,美国的黑人发动了非暴力的抗议运动。这段历史再度证明了真正的宗教所具有的精神的力量。


雨果所描写的汴福汝主教,就是这样一个宗教家,他贯彻了基督教的原则,任何一个人无论在他的行为当中如何在道德上不能被接受,甚至法律上还必须被惩罚,上帝也仍然不会抛弃他,上帝不会抛弃任何人,上帝会继续对他施恩相爱,汴福汝主教的行为就是这种原则的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最关键的时候,我相信这种伟大的宗教精神将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一种极其伟大的作用。


就像今天,中东的危机没完没了,巴以冲突没有结束的时候,这种冲突并不能靠联合国安排的中东和平的国际路线来解决,政治的理性在这里无法起真正的作用——一段时间的和平就是为下一次的战争做准备的。


中东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我心里想,巴以冲突解决的最后希望在哪里?或许只能寄希望于产生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来根本上解决这种宗教的冲突,实现宗教和解。


 基督教后来经历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创立了新教。新教在说什么?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凭借其自由意志,直接跟上帝沟通,这个原则就是四个字:因信称义。天主教会向来执掌着对《圣经》的精神解释权,教会充当了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介,马丁·路德则说,我们不需要中介。


每一个个人通过对上帝的信仰而形成道德上的自律,而不是他律。一个有真正的宗教信仰的民族,他的社会生活是平静的,一个基督徒,也可能,同时是个资本家,他一定要在市场经济上追求资本的增殖,但他的行为一定有道德底线,这套道德底线是他的宗教信仰给他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其社会生活随时可能出现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


好,我们现在来简要总结一下:再第4讲和第5讲中,我们对古代思想做了一个比较,这个比较是在信仰的层面上看,中国人的信仰的根基在哪里?西方人的信仰的根基又在哪里?


中国人的信仰的根基在儒家的思想中,虽然儒、道、佛三家存在,但仍然以儒家为根本,儒家让中国人站在大地上,这大地就是亲情和亲情传递给我们的责任。这是中国人的信仰。它没有宗教的外衣,没有对超越的神的崇拜——若说我们有崇拜就是祖先的崇拜,所以对家族的责任感。只是这样的责任感现在已经松弛了。


一部近代史让本是家族本位的中国社会开始解体了,我们从家族共同体里边被抛出来了,成为个人了,但这个人却没有道德自律的主体的原则,而是转化为物欲的个人。所以中国社会的精神基础的重建,是我们21世纪中国人的最根本的任务。我们可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社会生活的精神基础做根基的话,这些成就会得而复失。


什么是21世纪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复兴,是精神家园的重建。


这样我就以这几句话来结束本课程的第一部分,古代思想的中西比较。从下一讲开始,我们就将进入本课程的第二部分:近代思想的中西比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阿土哥哥

    这一节的思想跪的太莫名其妙。甘地这例子结合现在的印度,正好颠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美丽的光环。从不想流血,只能永远流泪!

    浅草白驹 回复 @阿土哥哥: 西方这么推崇甘地和曼德拉,说白了,就是他们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对西方不构成真正的威胁,于是忽悠所有人像他们一样。

  • 臭鱼707

    当今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只能被物欲所庸所奴役。

    13061575951 回复 @臭鱼707: 我现在走在寻找信仰的的道路上。这条路就在这,走不走在于你自己。

  • 绿缘斋

    王德峰老师讲的好!您的课展现了思想家的社会力量!今天,在浮躁社会中,太需要思想家帮助我们获得心灵的安宁!

  • 恩和哈达的河

    这一节听起来总觉得哪里有点问题,感觉老师讲出来的是东方对西方的刻板印象,可现在现在西边对东边做的事,跟上帝的美德一点不沾边,倒是把非理性的宗教狂热一点不差地体现出来了

  • 筱蕗悠扬

    爱国算不算家族荣耀升级版。为国争光。祖先崇拜何尝不能演化为对国家对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崇拜。前面已有,后面可能待发展。

  • 佳钰JR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什么都和宗教扯上关系。非暴力的和平抗争,在古罗马共和时期,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就有了,跟宗教没有一毛钱的关系。甘地是在英国受教育,具有西方知识体系的印度人。他是印度教徒,不是佛教徒。佛教在印度早就消失了。印度教仁爱、不杀生的主张确实对他有影响。宗教不一定都让人向善,也可能把人引向极端。甘地就是被极端的印度教徒杀害的。伊斯兰教也发展出了许多极端组织。这都是有目共睹的。

    暘鼎 回复 @佳钰JR: 宗教确实不一定都能让所有人向善,但是世上任何一件事不都是这样吗?不论是什么宗教,哲学,都有可能让人走向极端。美食吃多了还会让人撑,水喝多了也能喝死人,那难道我们要责怪水和食物吗?这并不是宗教和哲学本身的问题,而是信仰和学习它们的人的问题。没必要这么抵触宗教,把宗教当作洪水猛兽。

  • 溪谷听泉

    “悲惨世界”这一段同样曾经令我震撼,印象深刻。雨果这部小说可以点燃人性之光,是非常值得细读的。

  • 徐浩_KZ

    我听老师讲课总是流泪是咋回事?

    心理老师阿凡琦 回复 @徐浩_KZ: 灵性被感动了

  • 1520326hmfp

    学佛学不一定就是佛教徒,而是汲取佛教哲学思想,为自己和未来的生活指路

  • 慧波_6w

    伟大复兴前提是文化复兴,严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