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经验的本质(上)
⼀、 知识点
1、传香:
传香,读音为chuán xiāng,汉语词语,佛教语。行香。南朝·梁·庾肩吾《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传香引上德,列伎进名臣。"唐·马戴《送宗密上人》诗:"一自传香后,名山愿卜邻。"
唐·广宣《禁中法会应制》诗:"侍读沾恩早,传香驻日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贤愚经》云:'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普达王经》云:'佛昔为大姓家子,为父供养三宝,父命子传香。'此云'行香僧手中'与'传香',今世国忌日尚行此意。"
2、圣经:
《圣经》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共同经典,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意为“文章”,后衍意为“经”;希腊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汉译作“经”。
基督教的《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新约》组成。《旧约》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来文(含亚兰文)写成,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一共27卷。《旧约全书》即犹太教的圣经,是基督教承自犹太教的,但《旧约全书》和《希伯来圣经》有所差异,书目的顺序也不同。
3、圆寂:
佛教名词。梵语 parinirvaNa 。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
佛教名词。梵语 parinirvaNa 。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大宝积经》卷五十六中云:“我求圆寂而除欲染。”《贤首心经略疏》中云:“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
4、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全名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犹太人,哲学家,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1951年4月29日逝世于英国剑桥郡,享年62岁。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从1939年至1947年,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剑桥大学教书。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包括有1篇书评,1本儿童辞典,和1本75页的《逻辑哲学论》(1921年)。
二、金句/精华笔记
1、宗教所要寻求的道路其实不是克服虚无,而是则面虚无,这条道路就是信仰。形成信仰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有罪,于是有了根本的谦卑态度。这种谦卑不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这跟美德没关系,而是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无限渺小和卑贱,这是信仰的前提。
2、假如每一个人类文明的领域当中的从业者都这样想,那么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宗教经验。在我们对此感恩的领域中,从事了我们一生的努力,我们仍可以坦然地面对虚无。
三、全文逐字稿
长按图片保存至相册,分享今日课程金句至朋友圈
课程文稿
各位朋友, 现在我们就来讲这第5讲的第2节:宗教经验的基本性质。
我们先前讲过: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宗教的民族,虽然有宗教徒,但是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
后来佛学进入中国,慢慢的有点领会,比方说佛教的信仰当中有一个功课要做,就是忏悔,这在《坛经》里边讲的很清楚,佛教修行的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传香了,就是要起佛教的信心,修行的信心,这叫传香。
传香之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忏悔。每个人都要忏悔,哪怕某人在人生道路上始终是恪守道德,为人品节端正,从来没做过伤害别人的事,他仍然被认为是有罪的,仍然需要忏悔。这个有罪的证据在哪里?因为他再一次被抛落到这人世界,他前世、再前世都曾经生活过,累世累积他始终没有摆脱生死的轮回,再度被抛落到这个世界中来,这就是他罪业未消的证明。
中华民族一开始在他的思想中并不领会虚无,佛教来了,佛学来了,开始领会虚无。希腊民族,后来延伸到整个欧洲民族,由于犹太思想而领会到虚无,然后他们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宗教所叙述的关于人的故事是晦涩而忧伤的,这故事的主题就是:原罪、堕落和拯救之路。
这故事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人在根本上有绝对的依属感。每一个人都不是自满自足的,用英语来说就是self-content,每个人在根本有缺陷,所以他总是要向比自己更伟大的救赎形象投降。人在对上帝的信仰中,体现了每一个人的绝对依属感。这就是宗教的非理性的本质。
宗教所要寻求一条道路其实不是去克服虚无,而是直面虚无,这条道路就是信仰。
形成信仰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有罪,于是有了根本的谦卑态度。这种谦卑不是一种谦虚的美德,这跟美德没关系,而是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无限渺小和卑贱,这是信仰的前提。承认自己有罪,我们却仍然拥有生命和爱。生命和爱不是我们创造的,是上帝创造的。当我们拥有生命和爱的时候,我们就在领受神的恩典,领受上帝对我们的恩典,这叫领受神恩。
所以你如果到天主教教堂里边去聆听神父的布道,或者在新教的教堂里聆听牧师的布道,他门首先要跟你讲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领受神恩。
我们中国人领受的不是神恩,我们领受的是什么?父母之恩。我们在父母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这是亲身的感受,但是欧洲人、基督徒却要去领受,不知道在哪里存在着上帝给我们的恩典,这在中国思想觉看来是很荒谬的,但这恰好就是基督教信仰的前提——上帝才创造了生命和爱情,因此我们每个人才拥有了生命和爱情。
上帝为什么能创造生命和爱呢?因为祂有超越于俗人常情之上的超越的爱。超越于俗人常情之上的爱这叫“超越的爱”,这是种更伟大的爱,我们常人的爱是爱什么?是爱增进过我们利益的人,对这些人我们才施以爱。对于曾经损害过我们利益的人,我们就施以恨——这就是常人之爱爱恨恨,都跟自己的直接的利害关系相联,我们能否领受上帝超越的爱?
宗教这个词,英语叫religion,他来自拉丁文religione。这个词什么意思呢?它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获得它的秩序和和平,是因为人跟神之间订立过契约。这个思想是从古希腊开始就有的,每一个城邦都有他的守护神,城邦的和平和秩序来自人对神的崇拜。本来社会秩序是人与人之间订立的契约。但这个契约人可以订立它,也可以破坏它,所以必须把它神圣化才行。
如何把人与人之间的契约神圣化呢?就必须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说成是什么?人与神之间订立的契约。这样一来,这个社会秩序就是神圣的了。但是人可能破坏人与神之间的契约。要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契约,所以前面一个前缀re,就是恢复的意思。 religion宗教,就是指恢复人与神之间的契约。
人世间的纷争和罪恶是因为人破坏了自己与上帝所定的契约,宗教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它的意义就是要求恢复人与神之间的契约。
这对个人来说,其意义在于我们重新认识我们每一个小我的生命的意义,其实是上帝赋予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其实是上帝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别以为是我们自己这个小我在过着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人生道路是神意的体现,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这样的一条信仰的道路就被打开了,欧洲的基督徒们就在这样的信仰之路上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
我们再来讨论,信仰是什么?信仰可不是头脑中的认识所达到的境界。我们可以去读《圣经》,我们也可以觉得里面讲得有些话很有道理,假设我们接受了这些道理,我们就真的是基督徒了吗?就真的有基督教信仰了吗?
信仰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信仰是一种生命实践,是种怎样的生命实践?用英语来说就是devotion,翻译成汉语就是“献身”——把自己奉献出去,奉献给上帝。
而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把自己奉献给真主,这些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信仰和信念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我们中华民族对于欧洲人的这种信仰很难理解,很难有一种亲身的感受。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讲一讲宗教性经验的基本性质。
我们通过彻底的把自己这个小我看作微不足道,我们就可以直面虚无了。我们觉得每一个个体自己的生命都是充满意义的,这意义来自属于上帝之光荣的事业。我们为什么要向上帝贡献自己?这个奉献的前提就是我们领受了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哪里有神恩,哪里就不需要命令,也不需要挣扎着去服从命令。这是宗教经验的一个基本性质,这种性质有时候在非宗教徒那里也是能领会的。
倘若我们在某一个领域里边,我们在某一种事业当中,我们领受了某一种事业给我们的恩,我们就不用别人来要求我们去爱,凡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了不起的艺术家们,艺术家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份艺术的事业是什么感受?这种感受就可以说具有准宗教的信仰的意义。
比方说一个音乐家,他知道音乐绝不是他创造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而且不朽,他知道是音乐这个事业成就了他,而不是他成就了音乐。所以伟大的音乐家一定对音乐有什么?感恩的心情。
我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专栏叫《艺术人生》,经常会邀请在艺术领域里边有成就的老艺术家来访谈。我发现每一个被邀请来访谈的艺术家,年纪都很大了,他们无一不在表达出对他们所从事的那份艺术事业的深深的感恩之情——他们知道也许我个人是有这方面的天赋,有我独特的个性,但是这些个性、天赋离开了这个事业,都无足轻重。
比方说一个越剧演唱家,甚至是越剧演唱流派的一个创始人,照理你应该非常自豪。但是并不,他非常谦卑——不是我成就了越剧,而是越剧成就了我。
这些艺术家年岁大了,他们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他为培养学生来继承这份越剧的事业,为此他们呕心沥血,关爱自己的学生,甚至超过关爱自己的孩子,这就具有宗教信仰的意义了。
所以真正的艺术家本质上也都是谦卑的,他们在什么面前谦卑?他们在他们所从事的那份艺术事业面前谦卑。这就像基督教信仰让每一个基督徒在上帝面前谦卑一样。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他的艺术工作就是他的Devotion,献身。
今天还有这样的艺术家存在吗?可能有。但是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什么?年轻的明星,那么多出名了的,到处被人崇拜,成为被年轻人追捧的偶像,但我在他们身上没有看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的那种感恩,那种奉献。
所以我时常想问:他们是为音乐服务,还是被音乐服务?这两者之间有原则的区分,
我从事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几十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能够以此自豪吗?不行。我的个人的特征,我个人的天赋、我的热情和兴趣并不是我成功的原因,是哲学成就了我。如果我算是有天赋的话,或者我有某些个性的话,我的热情要全部奉献给哲学本身,这叫为哲学服务的,而不是被哲学服务。
假如每一个人类文明的领域当中的从业者都这么想,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宗教经验。在我们为之感恩的某一个领域里面达到这种准宗教的经验,我们在这个领域里边就会坦然的面对虚无,就像那些艺术家也会死的,但他不害怕。
哲学家也会死,他们也不害怕死,就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他在临终前就对身边的人说:“去告诉所有认识我的人吧,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我说这些都是为了来讲宗教经验的性质,我当然我本人并不是宗教徒,我凭什么讲宗教经验呢?但是我们多少能够领会,这种经验是人类精神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们的献身中,devotion当中,我们如果作为宗教徒,仍然面对人生的种种苦恼、恐惧、命运的可怕、无常的捉弄,但是我们能够坦然的面对这一切。
一个基督徒也面对死亡,但死亡对于他来说乃是人生最后的胜利——他用他的一生证明了自己和上帝在一起,死亡因此成了人生最后的胜利。这个意思,在佛教中有一个现成的词来表达,叫“圆寂”。一位大德高僧的去世,我们称之为他圆寂了——圆满、寂灭,“圆寂”表示这是他的人生的最后的胜利。
下一讲,我们会继续沿着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致敬王老师!!听了两遍,终于明白,那些伟大的领航者对某项事业的热爱,为何会终身不倦,甚至甘愿献上热血和生命!!这种献身精神虽然不会被所有民众所理解,他们永垂不朽的精神之光,却可以吸引后世无数追随者的目光和步伐……
Airwmen 回复 @c9u0tamawm37u2t15m9p: 同是第二遍。
喜欢!楼主真棒!欢迎大家也收听我的音乐专辑,点我头像。
老师提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去告诉所有认识我的人吧,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让我不禁想起了王阳明说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两位大师在都是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去献身,都能坦然面对死亡,无愧于自己的一生!愿我也能找到能为之献身的领域!
吾非斯人之徒 回复 @阳明书童: 你看过维特根斯坦的书没?
听王教授的音频,他声音洪亮,有腔调,如同座在课堂一样的,讲的内容也很好,会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他讲的很多词句都很精要简明,肯定是用了不少心思做的课程,每节课之间都有内在联系。这两天刚好有2天没有睡好,满脑子都是“生命情感体验”6各字,感觉王教授一直在我耳边说话一样的,这样的课程听一遍肯定是不够的,点赞。
终极关怀使人能够坦然的面对虚无。世界在五光十色的外表下,隐藏着永恒的寂灭,如何心安?很多时候我们沉迷于各种事物而去回避终极关怀问题,但时间可以拖延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在看似饱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惶惶不安的心。我希望自由的人生,而自由的前提是心安,是我们对自我对世界自成体系的笃定的认知。相对于精神的兵荒马乱,肉体的烦恼也许简单的多。
以确,比如我看李安的《饮食男女》父亲辛苦了一天做了一桌的团圆饭,信仰基督教的大女儿却在感谢上帝,当时我就觉得很别扭明明给他们饭食的是父亲大女儿却要感谢上帝
很感恩王德峰教授的传道解惑
谢谢复旦哲学王子(尽管“老了”)!希望后面能听到(看到)“马克思拥抱王阳明”,哪怕只是一种可能性!
太棒了,又好又免费,赞叹感恩王教授?
王老师的语言是对被快节奏都市生活内卷了的每一颗心灵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