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史渊源I红袖添香夜读书

香史渊源I红袖添香夜读书

00:00
03:26

红袖添香夜读书

容思香室

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香品是不可或缺的陪伴。以至于宋人在总结生活四艺时,将“焚香”排在了第一位(其他三艺依次为品茗、插花、挂画)。

当文人遇上香品,会有怎样的趣闻轶事?

其中,最负盛名、最有吸引力的要数“红袖添香”了。




红袖添香,指的是书生读书时,有淡雅知心的女子伴读。语出清·魏子安·小说《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眷属疑仙,文章华国。”

那么问题来了:红袖们是如何添香的呢?

清代学者、画家姚维桢所作的《红袖添香图》给出了答案。




这幅画描绘的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给张生伴读、焚香的情景。只见崔莺莺斜坐在书案前,案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香盒、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她左手托着粉脸,右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张生则在案旁灯下、翻读典籍。

看崔莺莺添香就会明白,原来“焚香”是有器具跟章法的。

古人追求的焚香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


为此,人们发明出复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墼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

焚香的过程已然相当烦琐。但更重要的还在后头:香一旦“焚”起,需要时不时的查看,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

只是,炭墼或香饼埋在灰中,看不到,如何判断呢?

这就要考验添香人的手上功夫了:将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这就是所谓的“试香”。有诗为证:“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唐·和凝·《山花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阑珊有梦

    学到了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