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军市舶务与海上丝绸之路

江阴军市舶务与海上丝绸之路

00:00
13:06

宋代江阴军市舶务与海上丝绸之路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这首诗为《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江阴见及之作》,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诗人王安石。这首诗前四句把宋代江阴黄田港的繁荣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未能到江阴为官有深深的遗憾。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江阴已经是常接待运输海外珍宝的蕃舶商船。南宋朝廷专门在江阴军设置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关于“市舶司(务)”的作用,广义上可比作现代的海关,但仍有一定的不同。从职能与活动来看,南宋市舶司(务)具有多种身份:既是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外贸税收机构;既是外贸经营机构,又是经济仲裁机构;同时还是外交接待机构。也就是说,市舶务的活动范围较之现代的海关要广泛得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史,了解一下宋代江阴军市舶务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垫乐起)

在很早以前,中国就开始设关征税,周王朝时期就有“关和关市之征”的记载。唐王朝时期,创设市舶使于广州,负责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便是市舶司的前身。

北宋市舶制度经过不断演变,至宋徽宗年间确立了广南路市舶司(又称广州市舶司)、福建路市舶司(又称泉州市舶司)和两浙路市舶司三路市舶司的体制。这三路市舶司的管辖范围正好覆盖了从长江口到北部湾(包括海南岛)的万里海疆。市舶司的下属机构是市舶务。南宋绍兴三年,两浙路市舶司分别在临安府(也就是北宋时的杭州)、明州、温州以及秀州的华亭县设四处市舶务。

南宋政府迁都临安后,贸易关税成为重要财政来源,为加强对江阴海外贸易的管理,又由两浙路市舶司在江阴黄田港东侧光孝寺内设立市舶务,《宋会要辑稿》记载:“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诏江阴军依温州例,置市舶务。以见任官一员兼管,从本路提举市舶司请也。”江阴军市舶务的设置使两浙路市舶务的总数增加到五个。

江阴虽迟至绍兴十五年才设置市舶务,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早在北宋中期,就已是停靠海外船舶的重要港口了。南宋《舆地纪胜》说,江阴的形势是“边临大江,正是下流,北与通、泰相对,东连海道,西接镇江,最为控扼。”处于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就成为海船停泊、转运、互市的理想港口。商船既可以乘潮而来,所谓“风樯万里,顺流而纵者,朝江海而夕毗陵”,毗陵就是指常州,交通十分便利,而且江流至此,“萦迥演迤,无甚怒极湍之势”,非常利于船泊的停靠。

江阴城的筑防,距离长江一里左右,通过黄田港,北与长江相通,南与漕渠(也就是现在的锡澄运河)相连,组成一个完善的外海内河相连的运输系统,海舶商船既可停在黄田港外的长江之中,因而使王安石有“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的喟叹,又或可经由黄田港进入城里,因而出现了北宋官员蒋静所描绘的“富商大贾,长艇巨一舶,夷螟海错,鱼盐果布之属,辐辏城中”的景象。北宋末年的江阴显然已是一个“居民富饶,井邑繁盛”的重要港口了

由于江阴在北宋时已长时间起着外贸港口的作用,因此在绍兴十二年,宋金和议后不久,南宋朝廷即应两浙路市舶司之请,在江阴军设置市舶务。市舶务的官舍建在光孝寺西,明孝宗弘治年间的《江阴县志》保存了一幅《宋志官治图》,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光孝寺与市舶务并排位于江阴城的北门——澄江门之外,离江滨和黄田港都不远。市舶务设在这里,而不设在城里,正是为了便利对蕃舶进行抽解博买,抽解是对沿海港口进出口贸易征收的实物税,博买是宋朝时官府收买外来商品的专有名词。

市舶务的主管官由知军的副贰签判兼任。主管官下属的监官,则由知县兼任,监官之下又有专库书手三名。建务之初,大约因业务不够熟悉的缘故,还从其他市舶务调来差官充任监官,“主管拍卖舶货,收支钱物”的事宜。

市舶务的正式设置,更加吸引了蕃舶贾船的到来,江阴港口的繁忙自然更进一层。海船的停靠已不限于在黄田港外,而是向下游延伸到杨舍港和蔡港以外的江面。时人登临城北君山浮远堂,“凭栏而北”,有“淮舰海舶十百相衔,是江接天,不可涯诶”的感慨,诸如“舟船通万里,城郭数三州”“老松独碍欲落石,大舶稳驾不赀风”一类的吟咏更是不绝于篇章。

海外贸易的兴盛又大大促使江阴市面更进一步繁盛。除了邑中市外,在城外还有“江下市”,江下之名显然以其位于江滨的原因。明朝嘉靖年间的《江阴县志》说:江下市在“澄江门外”,澄江门外,也正是市舶务所在,足见江下市的兴起与对外贸易的兴盛有直接的关系。从绍兴年间设务到绍熙年间外舶辐辏,江阴的繁荣已至少维持了整整半个世纪。来到江阴的蕃船除日本船舶外,还有高丽的船只,这也是整个两浙路市舶司下属各务主要的两大贸易对象。

海内贸易也同样兴盛,明弘治年间的《江阴县志》卷五说:杨舍、蔡港、黄田三港皆“边临大江,应漳、泉、福、建、温,自明、越等州,远商海舶,物货辐辏”。市面繁荣,自然税场林立,不满百里之内有杨舍、蔡港、黄田港三处税场,直至南宋乾道九年以后才合并。

两浙路市舶司在乾道二年已经罢废,但其所属五个市舶务仍继续保留,由转运使兼管。后来出于政治上的原因,禁止商船停泊澉(gǎn)浦及江阴、温州、秀州等港,因此杭、温、秀、江阴诸市舶务相继停废,外来商船都集中于明州一地。但据日本人木宫泰彦著有的《中日交通史》记载,宋朝庆元五年,泉涌寺的僧人俊艿进入宋朝,所乘便舶仍至江阴军停靠,明显可以看出禁而不止的现象。又据弘治《江阴县志》记载,江阴市舶务在宋宁宗嘉泰四年时,由知军戴溪重建。虽然如此,毕竟来泊江阴之外国船只数量已经大减,至南宋嘉定年间,由于“高丽日本不至”,江阴市面已不似曾经繁荣。但是即使如此,江阴作为一个国内贸易港口的作用,依然没有消失,所以南通、泰州、靖江的贸易者,仍会在此聚集。

南宋绍定年间,江阴港又一度恢复生气,知军颜耆仲重修市舶务,又建宽民堂。由此可见江阴市舶务在绍定时又梅开二度,繁盛了一阵。绍定以后,南宋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蒙宋正面冲突开始,海防江防吃紧,市舶之利渐趋消失,江阴市舶务也就不再见于记载了。

元明以后,江阴始终没有恢复对外贸易港的地位,但作为国内港口,却始终不衰。明朝嘉靖年间的《江阴县志》记载:“乡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市大而形胜会焉,则有夏港镇。”并注解说:夏港镇“在来春乡,帆樯相属恒亘数里,盖上游之入于闽越者必经舶焉。”夏港,在黄田港以西,也是注入长江的一条河道。足见直到明朝时,江阴依然是长江和海道之间的重要中途停泊港。

如今,虽然江阴光孝寺以及市舶务都已消失不见,但现代的江阴市已建成全球化现代港口,2020年,江阴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56亿吨。外贸吞吐量6474.57万吨,其中进港6243.19万吨,出港231.38万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87552179

    无锡市的江阴吗?

    美音优话读书会 回复 @听友87552179: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