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心学课】为什么明白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喜玛拉雅的朋友,你们好,我是费勇,今天是王阳明心学课第四单元的第11堂心学课:为什么明白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按照王阳明的“行动法则“,,做不到,其实是还没有明白。明白了就一定会做到。做到了,就会过好这一生。佛学里的戒律,儒家的戒律,其实是要让道理落地,像一棵种子一样,落地发芽、开花、结果。我们谈佛性,思考空性,谈忠恕,谈孝道,但是,如果不能戒掉妄语,每天还是大话连篇,自欺欺人,那么,就算你把空性的道理,把忠恕之道讲得头头是道,又有什么用呢?
寒山有一个比喻从另一个角度讲了空谈道理没有用。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谈论怎么吃、吃什么,是不会饱的;谈论怎么穿、穿什么,是不会暖的。
寒山的诗歌讲的是佛法修行,来源于《楞严经》:“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大意是即使知道很多佛法,但如果不去实际修行,那么,还是和不知道佛法的人是一样的。《坛经》里智常问慧能:“佛说救度人的工具有三种,就是小乘、中乘、大乘,可是他又说还有最上乘。我不明白这话的意义,请大师指示。”慧能这样回答他:
“这件事你应该静下心来,从自己内心去审察。只要你摆脱了分别心,你就会发现,道理哪有那么多分别!救度人的道理其实并没有分为四种。只是因为人的根性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为了方便众生,勉强分为四种。见、闻、读、诵是小的救度工具;了解佛的言词和佛经的意义,是中等的救度工具;依照佛的教导而修行,是大的救度工具。一切道理皆通,一切道理尽备于心,而不再有一切杂念,并且摆脱了一切道路的束缚,空空荡荡,一无所得,是最上等得救度工具。最上等的救度工具必须最上等的实行,不在口头的争论。你要自己去修行,不要问我。”
你要自己去修行,不要问别人,要问自己。这是唯一的路。不要浮在生活的面上,总是停留在对于道理的追寻上,对于格言的追寻上。安静下来,即刻全身心地去做一件你渴望做的事情,去完成一个过程。不必等到明天,不必等到下一刻。此刻就可以开始,开始把自己融入一个一个细微而温暖的行动里。做什么并不重要,吃饭,散步,带孩子,打扫卫生,开店,写作,旅行,做生意,诸如此类,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里,你要成为你自己。
重要的是你应当时刻在行动里。
讨论爱情是什么?如何让爱情天长地久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你要真正地去恋爱。爱情只存在于爱恋的过程里。
讨论婚姻是什么?如何让婚姻保持长久是毫无意义的,重要的是你要真正地去过日子,婚姻只存在于油米柴盐的琐事里。
讨论怎样找到一个好工作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只存在你喜欢的事情,你需要的不是一份好的工作,而是一份可以让你一辈子做不完的事情,你要从你喜欢的事情入口,就会走上属于你自己的广阔的道路。
芥川龙之介说:“为了使人生幸福,需要喜爱日常事物。云的光辉,竹子摇曳,群雀啼叫,行人的脸-应该在一切的日常琐事中,感到无尽的甜美。是为了使人生幸福吗?——但是喜爱琐事也必然为琐事所苦。跳进庭院前古池里的蛙,可能打破乐百年忧愁。但是,跳出古池里的蛙也可能带来了百年忧愁。哦,芭蕉的一生是享乐的一生,同时不论在谁的眼目中也是受苦的一生。我们为了微妙的快乐,也必须遭受微妙的痛苦。
为了使人生幸福,也必须为日常琐事所苦。云的光辉,竹子摇曳,群雀啼叫,行人的脸——应该在一切日常琐事中感受到堕入地狱的痛苦。”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会和大家分享:“人生不应该犹犹豫豫”。
再好的道理,都不能我们脱离日常生活。我们必须在世俗生活里,修炼一颗能够发现美的心。在世俗生活的热闹里,修炼一颗能够清净下来的心。没有什么诀窍,只有从细小的行为上,马上去做。
跳进庭院前古池里的蛙,可能打破百年寂静。应该是这样才对,记得在佛学课上听过
前面是:云的光辉,竹子摇曳,群雀啼叫...应该在日常琐事中感到无尽的甜美,后面又是:云的光辉,竹子摇曳,群雀啼叫...应该在一切日常琐事中感受到坠入地狱的痛苦!到底要怎样感受?
做就对了!
生命短暂,想到什么就去做,不要犹豫
不要等到下一刻,你重要的是你在做的过程中要成为你自己,重要的是你要时刻在行动里。
不在于口头上的争论
喜爱生活琐事,又为生活琐事所累。我们为了微妙的快乐,就要遭微妙的痛苦。
突然觉得 老师的课程真的要反复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