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财经】“沪惠保”三问

【宏观财经】“沪惠保”三问

00:00
08:13

各位投资日历的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524日,星期一。我们的宏观财经板块。上个月月底,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正式发布,这是惠民保继登录了北京、深圳、广州后首次进入上海。上线首日,沪惠保就刷屏了上海市居民的朋友圈,当日更是完成了超100万单的销售。


在过去的两年里,类似“沪惠保”这样的地方特色浓厚的保险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按照公开宣传,只要是本地户籍,花115元即可拥有230万的保障,且购买这个产品的费用可以直接通过医保抵扣。看上去如此悬殊的投入和收益落差,让很多人在没有了解任何赔付条件的情况下就购买了这种“保险”,甚至变成了一种“打卡”行为。


但是,我对此就三问。第一问,“沪惠保”这个产品,以及医保在这个产品里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据我们所知,“惠民保”的雏形是由深圳市政府与平安养老保险公司在2015年设计的一款定制化重特大疾病保险,深圳的医保参保人均可通过团体参保、医保个人账户足额划扣或个人自费形式参保,无年龄和健康状况限制,保费统一、待遇统一。


随后,这种由政府参与的低价格、低门槛的城市商业医疗保险火速在多地被复制、落地,并快速走向全国。截至去年年底,全国65个城市共落地了99惠民保项目,参保人超过3000万人。


在设想中,“沪惠保”是一款多方受益的产品。对于政府而言,他能够通过商业保险参与并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对于以创新药为主要产品的药企而言,在产品还未被纳入医保的情况下,能够尽早触达更多患者;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凭借“惠民保”的低价特点,能够成为一个崭新的获客渠道;对于参保人而言,以往受到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部分参保人可能无法购买商业保险,“惠民保”正中下怀;而对于第三方购买平台,也就是科技公司而言,在商业模式上形成了医疗行为的闭环。


而更重要的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款产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保费的低廉,更重要的是医保的深度参与。就以“沪惠保”来看,凡是上海基本医保参保人,且为在保状态的,都可使用个人医保卡历年余额直接缴纳保费,并可为本人及最多5位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孩子)投保。这被认为是该产品一大重要突破,即打通个人账户,当地医保深度参与,盘活基本医保资金现有结余,提高参保人保障待遇,并且逐渐向医改努力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靠拢。


然后就是我的第二问,“沪惠保”能给投保人带来哪些保障?根据官方数据,此保险涵盖三大保障:

1)特定住院自费医疗费用保险金免赔额2/年,医保目录外住院自费医疗费用超2万元部分,非既往症群体赔付最高赔付70%,最高报销100万元,既往症人群赔付50%

2)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保险金可报销21种特定高额自费药品,0免赔额,最高报销100万元,非既往症人群赔付70%,既往症人群赔付30%

3)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险金可报销在上海市具备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质子重离子治疗产生的费用,0免赔额,最高报销30万元,非既往症人群赔付70%,既往症人群赔付30%


区别于以往的商业健康险,健康人群参保保费低但参保意愿不高,而疾病风险高且有参保意愿人群则面临保费负担过重的问题,“沪惠保”则处在二者空间之中。但是也有内部人士指出,目前该类产品中,医保局和政府参与越来越多,但是参与更多的集中在数据支持、方案审核、信任背书、配合推广等。但是真正医保通过打通个人账户参与其中的案例占比还是较小。


此外,既然通过医保直接购买,那问题三就是,“沪惠保”产品究竟赚不赚钱?可持续性又如何呢?根据医保研究人员的口述,此前“惠民保”产品在各地皆面临“保本微利”的问题,并担忧这种模式很难长时间持续。以深圳“惠民保”为例,在上线之初承保公司将每人年收费金额定为20元,但是两年的赔付超过收入8000万元;2019年承保公司将保费提高至每人30元,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当年保费收入2.25亿元,赔付则超过2.3亿元。虽然对于参保人员而言,赔付金额超过保费收入,意味“惠民保”真正使参保人得到实惠。但是“惠民保”的本质仍然是商业健康险,保险公司需要考虑收入及可持续性。


一曾参与设计“惠民保”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各地政府部门背书的情况下,“惠民保”目标能够直接提升民众对于健康险的理解和接受力,但是,目前对于各保险公司而言,惠民保更多则是作为了获客工具。由此可见,“沪惠保“应该告别传统健康险的暴利运营思维,为整个行业接下来进一步挖掘健康险的蓝海市场奠定基础。


好,节目的最后是我们的福利问答时间:叶攀提问,马老师您早评说的企业可以靠售卖碳指标盈利,那会不会对基础的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发展成为交易过程中产生资本脱实向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