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1)含义:孔子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践切实贯彻了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 (2)评价:“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评价: ①“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②它也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③“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
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行结合。
学而优则仕 (1)含义: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概括为“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包括多方面的意思: ①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②“学而优则仕”,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到一起,做官成为人们学习的动力,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4)以身作则。教师的教育方式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的感化作用,身教 比言教更为重要。 (5)爱护学生。孔子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对学生充满信心, 抱有乐观态度,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对他们加以重视和培养。 (6)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应当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 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还提高了自己。 孔子是“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教师的光辉典范,它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 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教师的优良传统。
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 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他主张作为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 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以教为乐,要对学生和社会有着高度责任心,以耐 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它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来 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既要巩固旧知识,又要探索新知识;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孔子
孔子六艺 学而优则仕 道德教育,偏重文事。 首倡因材施教,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 ……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作用。孔子在中国教育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 (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首倡启发式教学,实行因材施教; (7)重视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