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林《春秋战国》6 战国时期的生产与战争

张沛林《春秋战国》6 战国时期的生产与战争

00:00
11:05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张沛林,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史学界“五朵金花”

在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十几年间,史学界有五个重要的问题,被称为“五朵金花”。他们分别是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和汉民族形成问题。其中讨论较早的,也是讨论最热烈的,应该算是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了社会形态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所谓“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但在他们的著作中,论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在古代史研究中,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期,自然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主流的学术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了。

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上,主要分为这么几派: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和魏晋封建说三种,而战国封建说的一个重要根据,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农具的大量出现。铁器的广泛使用是促使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原因。当时中国遍布着具有一定规模的冶铁工业基地,因冶铁而富可敌国的商人很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据考古发现来看,当时七国在农业生产中,铁器的比例上升,有逐渐取代青铜、木石工具的趋向,铁在生产工具中的使用,也推广至工匠的工具和女子的纺织工具中。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要小看这样小小的生产工具变革,铁制工具比青铜工具更锋利、耐用,在农业上效率更高,产出也随之增加,为支撑起规模更大的战争奠定了基础。铁器运用在手工业上,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这促使社会经济中商品交换的发展,繁荣了商业贸易,促进了城市的建立与扩大。《史记·苏秦列传》中说,“临菑之中七万户”,“不下户三男子”,也就是说临淄城中男人至少就有二十一万之众,那么人口有四十万了。城市化的发展,说到底,不能没有生产工具变革的功劳。

而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更为兴修大规模的水利设施提供了条件,更加促进了农业的生产。美国汉学家魏特夫在他的著作《东方专制主义》中提出了中国是水利社会的理论,把水利灌溉在社会中的影响与作用,提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虽然他把社会现象当成了一种本质性的东西,但是不能不承认,水的治理与运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史记》中专门谈水利的,有《河渠书》这么一篇。其中记载了一则很有些辨证色彩的事,说是战国末年秦国强大,韩国距离秦国最近,害怕的厉害,于是使坏,派一个叫做郑国的人到秦国去。这个郑国善于治水,他游说秦国修建一条三百余里的大渠用于灌溉,想要通过搞这种大型的工程,达到消耗秦国国力的目的。渠修建到一半,郑国的奸细行为就被发现了,秦人想把郑国杀了,但郑国觉得这个水渠如果建成了,对秦国也是大大有利的事。秦人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便让他继续修渠。结果渠成用于灌溉,秦国的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关中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疲秦之计也就成了富秦之计。从春秋时期的芍陂、邗沟到郑国渠、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不仅使当时的农业、运输得以快速发展,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铁器的广泛使用,当然推广到了兵器中,农业水利的大发展,为战争规模的扩大做好了准备。


铁器发展使得战争更加残酷

我们以前谈到过,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目的、方式与规模都有极大的不同。虽然春秋时期也多有兼并战争,但大国之间角逐,较明显的目的是为了中原的霸权。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不在,统一成了战国列强的新目标。春秋时期普遍使用车战,往往是一次冲锋就结束战斗,这样的战争数日内便可以结束了,投入的兵力,不过是数万人,几百辆战车。到了战国时期,大规模的步兵与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逐渐代替了战车的冲锋战,战争方式变得更加复杂,战争人数大量增加。这样的形势变化,也催生了战争思想的发展,就出现了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孙武、孙膑、吴起等军事理论家的出现。

战争是残酷的,谈到残酷性,那长平之战,秦军坑杀了赵军四十万人,往往作为中国古代战争残酷性的代表,为所有中国人所熟知。而长平之战,也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全方位战争的一个写照。《史记》中《赵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范雎蔡泽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篇目中或多或少的记载了这次战争。说的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韩国上党这个地方,上党守军就投降了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屯军长平,以援助投降的军队,秦赵长平之战就拉开了序幕。当时王龁新败韩国,锐气极盛,秦国的斥候兵,也就是侦察部队都可以斩杀赵国的裨将,后来秦军又杀赵国尉官四人。待两军主力相接,赵军筑起壁垒,保持防守状态,虽然秦军一度夺取了西边的防御工事,但老将廉颇非常英明,本着消耗秦军,挫其锐气的策略,不论秦军如何挑战,坚决不出。两军对峙三年,秦军无可奈何,如果照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秦军早晚会退,赵国哪怕不会反败为胜,也不能有较大的损失。但赵国的后方却出了乱子,原来秦昭襄王听从了国相范雎的建议,采用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括精通兵法,但只是脑里想,嘴上说,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源,但赵孝成王或许觉得廉颇畏敌,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意见,非要以赵括为将。秦国听到消息后,暗地里启用白起为上将军。等到赵括出击秦军,秦军假装败走,赵括追击至秦军壁垒,这次改秦军据守不出了,等回军时才发现,赵军被两队秦军断了后路与粮道。赵军被包围,绝粮四十余天,赵括突围也被射杀。于是赵军投降了白起,而白起怕赵军反复,就用了欺诈的方式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只放走了二百四十个年龄较小的士兵。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前后损失达四十五万人,而当时赵国人口也就在四百万人上下,赵国的青壮年,恐怕在这次战争中十去七八了。

生产的进步没有带来人民的幸福,反而支撑起这样巨大的惨痛,只有国家的统一才能结束这样的局面。孟子所说的天下“定于一”,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也是集中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企盼和平,古今一概。

好的,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琳海峻涛

    坑杀四十万,真的吗?

    空谷幽兰susu 回复 @琳海峻涛: 忘记白起还坑杀哪国二十万的兵了。白起坑杀了特别多人,让人闻之色变。

  • 云海共天涯

    杀降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