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对第9讲讨论的集中回应
后面我再集中回应一下,很多朋友都对第9讲国家与家庭的一讲提出了很热烈的讨论,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讨论,包括到底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包括我讲这一讲的预设是什么。 我在回应之前,我还是要说一句话,我认为文科学者重要的,要做的第一步,是澄清事实。澄清事实呢,是事实判断层面的澄清事实。大家不要因为我讲了一个我认为的事实,就认为我对这个事实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就是好与坏,这是我说的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多朋友说到底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这问题用讨论吗?坦率的说,其实我并没有回答先有国还是先有家的问题,或者说我不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它不是一个历史问题,甚至也不是一个现实问题。为什么呢,当然不用说了,人类是先有的人的个体,然后后来组成了小范围的群体,最小范围群体是家庭,然后有了部落,然后有了文明,然后有了国家,后来有了文明。自然序列当然是这样的,没有问题。
从自然历史上说肯定是这样的一个序列,我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要质疑,我只是讲,如果我们看待现代国家这4个字,或者叫看待现代人,或者叫看待现代社会,看待这些字眼的时候,东西方之间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个差异体现在,就在就在我课程里面讲的,其实西方社会里面,国家和家庭和个人之间的边界是非常清晰的。这个边界我指的不只是法律上的边界,制度上的边界都不止这些,包括观念上的边界。什么叫观念上的边界?对于我们脑子中所理解的这些西方国家来说,family或者说私有财产或者是以家庭或者以个人为单位的私有财产是最核心的。
他们的国与家的关系特别像用一块块红砖所砌成的墙,在观念上边界也清晰,我的个体价值和我的家庭价值是至高无上的,然后其他的事情都要服从于价值,包括所谓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意志。
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看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也是个现代国家,但是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活里面,恰恰我们的边界没有那么清晰。大家注意,我说的边界也不是法律上不清晰,也不是说我们的个人制度上不清晰。不是的,而是我们的很多观念里面没有那么清晰。什么叫观念里面没有那么清晰,比方说我们今天如果看到说为了国家牺牲个人的一些这个道德楷模,难道你会反对他吗?难道你会觉得这是不对的吗?难道你会觉得这是不值得崇尚的价值?当然我并不是说强迫,我是说难道这不是一个推崇的价值观,美国也有英雄,美国也有hero。
因此在这个角度上说,我是说我们从历史演进来看,我们的国家和家庭在观念上并不像西方那样边界如此的清晰,我们去理解我们和国家的关系,包括从历史上我们有着非常多微妙的表达和非常多有值得大家去琢磨的言说。
那么在社会学里面,以前社会学的老先生费孝通先生有个非常有名的讲法,叫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差就是差别的差,序是序列的序。他说差序格局是什么?他说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到水中,它会扩散出一系列的一圈圈的波纹,他说其实每个中国人,就是每个投入到水中的那块石头,他是以自己为中心扩展出一套波纹。波纹上的人和你的距离,我们叫做中国人的亲疏远近。那么这个人的距离我们换句话说,大家想一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儒家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发现在中国人的传统的历史上的观念里面,这是凝结在一个人身上的序列,对吧?就是我如果最次的,我要把自己的修养搞好,然后如果我能力再小一点,把家族经营好;再好一点出来为官去,为国家做贡献;再好一点我要平天下。这个是基本的。你发现费先生讲的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是可以扩展的,它凝结在每个人身上。因此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家国情怀,这并不是说国在家先,我的意思也不是这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它是按照一个序列可以推演的序列去理解家人,自己、家人,然后国家这样的关系。它在一个序列上,这个序列是根据你自己的能力大小和状况大小,可以不断地推演。因此这个是我我说的家国关系的第一个我要讲的。
第二个,在中国的社会中,我们以前有一个说法叫宗法制。我还是说我们先不要急着给宗法制下一个现代还是封建的帽子,我们先不扣这个帽子。
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本质上,是一套基于血缘而成的伦理系统,中国人有五服对吧?这个血缘而成的伦理系统是什么呢?是基于你的亲属关系所形成的一套亲疏远近,有人说这也是在家的范围内,在国的范围内怎么能是这样的呢?
我不是说我们今天的国是按照这个逻辑来展开的,我说它能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面,我就问大家一个例子,你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你希望你去医院看病,你遇到一个老师怎么对待你,你遇到一个好朋友,你希望他怎么对待你?我们都会说,我们希望他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我,我觉得这是中国人所理解的好的状态。
“家”的逻辑是什么呢?在中国的“家”的逻辑不只是一个“家庭”的逻辑,也不只是固化在你跟我是有血缘关系,所以我跟你近。不是,它一定是要扩展开去的,它是要推出去的。它的逻辑是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好的状态下对他人像对待家人一样,有些歌比方说我们永远是一家人啊,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些歌是很通俗、很流行,但它其实内在是在讲国与家的关系。
在这里面并不是说国是要在家先的,我丝毫没有这方面的预设和想法。我只是说从文化的、历史的生成来看,我们的国与家的关系并非像西方的意义上,从观念到制度都非常清晰,尤其是我们在观念上并不是特别的清晰,这个是我所说的家国情怀,我们这个词什么叫家国情怀?我们理想的爱国是什么?爱国像对爱自己的家一样,都是希望这样的,对陌生人像对家人一样的,友好、理解、亲近、体谅。其实这是一个文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的格局和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结果。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序列来构造我们的生活,而是说我们的生活很长时间是这样。这个算是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吧。
Q5:有听友提出来说关于第8讲虚拟与真实,用户名Leisure0825说找回共同体生活有没有几个生活的例子?
我想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共同体生活在今天是值得珍惜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值得去追求和探寻的。这个共同体,我们先抛开血缘共同体不讲了,因为血缘共同体这个东西太特殊了,它是先赋性的,就是你生下来你的血缘共同体你就已经在这儿,原生家庭就在这儿了。然后七大姑八大姨都给你安排好了,这你决定不了。我们讲非血缘的共同体,我觉得有几个谈不上例子也谈不上建议,我就说我的体会。比如说我们有没有共同的兴趣共同体,我们因为某些兴趣,因为对某些事情的热爱,可以把我们这些人团结在一起。
我讲我自己的例子,就我们以前读书的时候,我们就有关于读书小组的共同体,每周非常固定的时间,大家在一起读一本书,坚持了很多年,雷打不动。然后读书之外,我们还会一起去讨论其他的一些东西,比方说电影,比如说戏剧,然后比如说一些文学文本,我们经常有兴趣的同学在一起讨论。把这个问题放在虚拟与真实这个里面讲,有的时候我们今天的社交媒体太发达了,大家更愿意线上聚会、云聚会,或者宁可在微信里面聊两句,也不愿意面对面的见面,我想这是现在生活一个特别大的改变。
我认为好的共同体或者说理想的共同体,是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媒介介质,其实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说的是兴趣共同体,包括职业共同体也是,可能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理想化。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总觉得工作很重要,工作内容也很重要,但我跟谁一起工作,这事儿也非常重要。我觉得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比如说啊在一个月薪2万,另外一个月薪1万,两份工作内容差不多,但是我可能更喜欢给我1万薪水的职业团队它的氛围,它的共同的取向,它的共同的价值理念都跟我比较契合。
其实生活中共同体的例子非常多,我是说大家这个东西,并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企及的。只是有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花时间和花精力投入进去,我们觉得太忙了,太累了,我们就在这待着自己刷手机窝在屋里挺好的。人不能在这个意义上把自己活成一个孤岛,有社交媒体就不是孤岛了吗?不是,我觉得社交媒体更容易把人变成一个孤岛,这是我的真实的一个想法,要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与人的交往。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在减少介质的交往过程中,你才能够更理解别人的世界,才能够形成真正的一个共同体生活,才能够消解掉或者说对抗所谓碎片与孤独。
Q6:然后还有用户1331770pdpg,在第7讲规训与失范里面提问说老师谈一谈抵抗变成透明人的路径?
我想用一个词,可能逃无可逃。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现代生活,可能听了我社会学的十五讲的时候,可能听完以后,可能有小伙伴可能会有感受说,老师你这15讲把现代生活描绘得有点点灰暗,职业压力这么大,教育焦虑这么强。然后,大家又很孤独,网络世界又很纷繁复杂;然后,到处还是监控摄像头。这咋弄呢?其实每个人都想逃到伊甸园去。我记得曾经有一个话题很有意思,这个话题叫: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幸福?我忘了具体是谁回应这个话题了,我觉得我挺喜欢一个回应,生活在哪个朝代你都不会觉得幸福。人总是这样,你处在现代生活中,你看到现在生活的各种弊病,然后你会想每个人对美好生活有愿望,你会想遥远的或者是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你会把生活建立在别处。许巍以前有一首歌叫《在别处》,就是你把生活建立在别处,但是其实生活是真实的。我们今天所有的社交媒介,所有的移动客户端以及所有的,我们的生活状态都已经被互联网时代的这样一个看上去像所谓的技术给改变了。但互联网和这些监控之所以不只是技术,它还意味着它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你今天出门不带现金不会觉得紧张,但你出门不带手机你会觉得紧张。因为你几乎没有手机,寸步难行。有一天,这个社会一个摄像头都没有了,你可能比现在还焦虑,因为你害怕受到侵犯而没有证据。你虽然担心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但你更害怕有一些,摄像头全没有了,你可能更紧张。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并没有一个办法说,我说一个办法就可以抵抗,变成了透明人物,不被人捕捉到。你只要参与社会生活,你就在这个社会里面就会留痕。
在我看来不太存在一个抵抗这两个字的问题,而是什么?而是我如何在现在的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去考虑我的生活状态和处境,因为有更多的摄像头和监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人更严格的约束,行为的约束,还意味着什么?还意味着我们既要有这个在,所谓的遍布的上头下,对自己言行的约束,也要有让自己对言行的约束和自己的本心尽可能的趋于一致的地方。
我觉得大家不用特别担心。为什么?因为其实网络摄像头或者说这些监控机制再完备,总有一个东西是保留在我们自己的,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本真的部分。每个人内心本真的部分,这个是并不会为此而被控制被计算,我坚持认为人心灵的部分是不能被计算,也不能被量化,也不能被完全的所捕捉到的。
大家其实要面对的是我如何谈不到抵抗透明人,而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它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的问题和趋势。我如何还能保持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生活,这个是对这个问题的回应。
Q7:用户1332711gllr在第6讲的时候提到了,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不是很好理解,谁都想追求最好的结果,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教育,好的工作,好的生活,不去竞赛,怎么成呢,不去争夺优质资源怎么行?
你的提问我完全同意,因为如果是我可能也会这么干。所以我刚才开头我也说了,我在给大家这15讲,我的一个核心目的是揭示为什么会这样?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啊,就是你所谈到这个问题是特别典型的现代人遇到的问题和处境。
什么意思?其实我讲了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这个不是很好理解,人的平等非常多种,首先是权利平等,这是现代社会所赋予的。我作为一个人,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你也有,那么现代社会慢慢变成什么了呢?慢慢地从权利平等变成了机会平等,我接受教育是我的权利,你接受教育是你的权利,这个是现代社会所赋予我们的,我们不能被剥夺的。
但是,现代社会很快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你有接受教育的好的机会,我也要有。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一个我能不能受到教育的问题,而是我受到什么样质量教育的问题。所以现在国家间的竞争又是所谓人才的竞争,又在讲不断地给下一代,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但问题是,机会永远是稀缺的或者说优质的机会和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因此就要有竞争。
这里面又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标准是什么?你筛选获取好机会的,好资源的机会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大家经常围绕这个标准展开争论,说这个标准是否公平,但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绝对公平的标准,几乎任何一个标准出现,总会有受挫那一方对吧?总会有不符合标准那一方,对于不符合标准那一方,他就认为这个东西是不正义的,或者说是不公平的。
所以我们今天有时候看到一些非常吊诡的事情,什么吊诡呢?所有的让大家说不出来话的一种公平机制产生了,摇号。没有任何人为设定的标准,你摇号就好了。你摇上的就是运气好,我们把一个最偶然因素变成了我们获取优质资源的标准,这样似乎大家都没话说了,但是没话说就等于公平吗?对吧?摇号就是大家都没话说,只要你有什么就可以参与摇号。摇号摇上就上,摇不上就不上。
大家觉得这个制度是一个让大家没话说的制度,但是一个所谓公平的制度或者说你认可的吗?因为你等于把机会获取的权利,争取的可能全部交付给了命运的轮盘,这个不可控的因素。但它公平啊,为什么?因为它不是人为设定的标准,它不取决于说我认为设计偏向这个群体的标准,它不存在这问题。
至于说结果平等,我说我们每个人都对结果平等有期待,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相信美好生活,也都对未来的结果抱有极其强烈的期待,所以我们才会使得标准的制定越来越难。因为大家的期待和关注太高了,这个标准但凡有一点不合适的,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响和反应。
我并不是说你别有结果期待,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有对结果的期待而反噬了我最最开始的目的,而忘记了平等本身它是一个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平等的过程,即便出现了机会平等,如果有一天我们争取不到结果平等,你也不能说这是教育不平等造成的结果,我是在提醒大家这件事儿。同时如果从现实上说,我们今天的这样一场教育的锦标赛社会的出现,我特别真诚地去提一个大家的思考啊,在一场竞赛中哪怕你不断获胜,你就是一个比较完满和幸福的人生。这个是我真实的提问,因为在学校工作天天跟年轻人打交道,跟学生打交道,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
如果一个人在一场一场的竞赛中不断的获胜,这意味着他的生活自在,可能只能意味着他在以后争取更好的机会和资源的时候,比别人有一点点优势,而且这个优势还是概率论上。为什么?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他上了好的学校,他就可能比别人更好。大家注意是可能,我们为了争取这一个可能性,而出现了像《小舍得》这个电视剧里面所出现的那样的一系列的教育焦虑问题,我觉得这是整个社会的课题,需要大家一起来面对的。
Q8:我再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有一个用户迷途的强,提出说在精神层面如何成就自己,是在第4讲职业与分工这一讲提出来的,是否从事自己兴趣或者理想追求契合的工作。但是譬如老师选择为教书而生存,是因为教书是你的兴趣吗?老师看来做选择最大原因是什么?如果极端假设每个月只能拿到所在地的保障工资水平,只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您还会热爱您的工作吗?
这个问题是个灵魂拷问,对吧?我把它化约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工资只有保障工资水平,你还会热爱你的工作吗?我想我讲这一讲的目的并不是在劝大家说,你们都为了自己的兴趣去工作给多少钱都无所谓,给的钱特少你们也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这真不是我的意思啊,也不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讲的是,我们在职业与分工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什么样的考验和选择。这个极端的问题,我想如果真到这一步,我可能要好好考虑一下。但我以前有过一个真实的状况,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在毕业的时候问我,面前有两份工作,一份是他喜欢的,一份是他不喜欢的,但工资比较高的。然后我对我学生的回答是,我个人的建议在工资没有几何级别差异的情况下,选择工作以兴趣为主。
这个前提是在工资没有几何级差异的情况下,就是7000和1万我觉得差别不是很大,只是我的个人的感受。没有几何级别差异的情况下,职业选择要以兴趣为主,为什么?因为我们今天就说不太容易相信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哪怕我从事的是一个小众的行业,但是是我感兴趣的。可能短期没什么效益的行业。如果你真的热爱它,你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出成绩来,我想这个行业不会特别亏待你的。
我想这个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如果极端假设我每个月只能拿到所在地的工资水平,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我还会依然热爱我的工作吗?我依然会热爱当老师上讲台这样一个工作。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分享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特别幸福的事情。当然如果有一天只能拿到保障工资水平了,我可能会开发一点副业来弥补不足。
这个是我的真实的想法,因为我自己是觉得,一个人这一辈子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挺不容易的,它也是一个缘分。这个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因为时间的原因,以上就是这门课程我在喜马拉雅留言区看到的一些问题和大家的疑问,我对这些疑问的一个简单的反馈。恐怕呢,还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限于时间和精力在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欢迎大家添加微信助手eidos002,加入社群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也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社会学,关注《人文通识100讲》接下来陆续更新的内容。谢谢!
感謝孟老師透徹分析和詳盡答疑,聽完全部課程我也對社會學產生濃厚興趣。我非常贊同孟老師這個觀點「一个人这一辈子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挺不容易的,它也是一个缘分。」活到老學到老,有興趣才能產生勞動的動力,通過勞動給自我增值獲得終身幸福。
老师的副业是当歌手吗
每个人都期待结果平等,但同时也期待结果的不平等,即自己得到比别人更好的结果。
关于中西方国与家的概念区别,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西方的低层观念里,国家是有社会资本资助组成的第三方机构,为的是维护个人与家庭的方方面面(简单理解类似安保机构),所以权责清晰,所以一旦该机构的决策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立马就会有反抗的声音。而中国社会,国家的观念,更偏向于大多数人相信这个组织,愿意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形成国家,所以中国历朝历代,强调得民心得天下,
为了国家而牺牲的道德楷模,当然应该肯定。但是他们做出这种牺牲难道不也是基于个人选择吗?这是自由意志的价值投射。
中国历史悠久知道没有国就没有家,家国一体,悠久的历史沉淀造成个人的政治意识较强,看看三星堆文化这么璀璨、文明在当时这么先进、但是距今都已经4、5千年了,西方国家人民开化也就3、4百年前的事而已,黑暗的中世纪普通民众茹毛饮血、住着茅草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唤醒了民众,工业革命后一下子把个人的作用调动起来了,所以西方民众个人、家、国三者边际清晰就可以理解了,但各种矛盾也随之而起,“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学起源于西方势所必然,现今社会破解社会中的这些焦虑紧张的情绪不妨还是多一些中国传统民众的政治意识,格局大一些、眼界高一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Victor_uB 回复 @达尔文拱桥: 你说的焦虑紧张,就是其中一个。中国传统民众的政治意识是什么?
中国家国同构,所以界线不清晰。
中国社会个人和国家关系之间有家(家族,家人),西方社会没有家这个概念!
宗法制也是现代国家的特性吗?马克斯韦伯泉下有知……
polisstory 回复 @Victor_uB: 我发现你真的喜欢看一半就没了,老师在里面都说了不是现代,而是以前的说法,而且这个“宗法制”深深影响到了中国人的观念罢了,不是说现代国家有这个特性。另外你下面的为国家牺牲是自由意志,老师也没否定。中国古代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它是根据能力大小来匹敌的,如果没有为国家牺牲的能力,那就自己从修身齐家这些做起。西方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让人社会化,而中国是从共同体角度出发出发社会化,区别无非就是这样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