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 良心是人的本能吗?

82 | 良心是人的本能吗?

00:00
13:4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良心是人的本能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也非常的敏感,为什么?你说良心是人的本能,好像生下来就具备的,那为什么很多人还做坏事?你如果说良心不是本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那后天的条件人人不同,那一个社会能够要求每个人都有良心吗?所以在这一集我们要谈三个重点:

第一, 良心是怎么回事?

第二, 要分辨良心跟道德意识的差别。

第三, 良心是一个人在真诚的时候才会呈现的一种力量。

 

我们先看第一点,良心是怎么回事啊?简单的说法,第一种说良心是天生的,那就跟本能有关系了。第二种说良心是后天的,是社会造成的。先说第一种,这是比较传统的思想,因为在西方来说,在中世纪长期接受基督宗教的信仰,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天主教,当时就相信说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

 

当然说到人我们以前也谈过,人有两方面的特色,第一方面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我们称它为良心。第二方面是人在初期的阶段就犯了罪了,就称为“人有原罪。”这一集只谈前面的良心。

 

人如果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等于人知道分辨善恶,没有受教育也没关系,你有良心那是神的形象。你如果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他就会提醒你这样是不对的。所以良心常常会觉得可能很不安或者不忍心,那就说明什么?因为你良心是神造的,等于是神在你身上的一个代表,他会提醒你怎么样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这是第一种。那这一讲就等于是良心确实是一个人生下来就具备的本能。

 

那么再看第二种观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这一点说得最清楚了。弗洛伊德谈到每一个人的自我,他有三个观点,生下来就有本我,就是本来的我,那是一种生命的求生的欲望,一种冲动,你不能控制的,这是本我。那么另外一种是你生下来之后,在一个社会里面会接受从父母跟老师开始,各种约束,也就是所谓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称为超我,就是超越自我之上的。从小接受这样的规范多了之后,他就内化,变成了良心。

 

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良心是后天的事,后天的社会规范,内化之后成为内心的一个超越自我的我,那么在本我跟超我之间才是真正的自我。所以人的自我常常是在一种矛盾冲突的状态。因为本我要你按照本能的需求去行动,而超我给你各种限制,所以自我就显得有各种矛盾的状态了,在冲突之间求生存。那么这一来,等于是把所谓的良心当作社会规范所内化的超我,那就是后天的事了。

 

这个时候就不能说良心是人的本能,但是我们也可以问一下弗洛伊德,为什么每一个人呢?除了本我之外,一定会有一个所谓的超我,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条件,或者是你对于社会的规范,要形成一种所谓的良心,然后使这个良心跟你原来的生物性的本能本我一定会冲突。所以如果每一个人都有后天所形成的超我,你也可以说良心也是人的本能演变出来的。所以这是首先分辨一下良心到底怎么回事,这些说法你很难说谁对谁错,也许真相就在上面所说的两个之间的。

 

再看第二点,要分辨良心跟道德意识不一样。 什么叫道德意识?所谓的道德意识就是我们对于道德的认识。从小老师跟父母说,这个不能做不准做,这叫做道德意识,我们就知道什么是恶,也知道什么是善。对于善恶的具体的规定称为道德意识,你这一听就知道了,道德意识应该是相对的。古代跟现代不同,中国跟西方也不同,甚至你在幼年的时候到现在成年了,将来老年的时候,在同一个人身上,他的道德意识也是常常在变化的,有时候变得比较严格,有时候又变得比较宽松的,所以道德意识是相对的。

 

但是虽然说相对但他还是要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良心呢?良心就是分辨善恶的要求,所以基本上良心是一种要求,是一种力量,要求你分辨善恶,至于你分辨出来的结果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是相对的。所以在这一方面为什么需要道德教育呢?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有比较适当的对道德的认识。说到这一点,你其实可以参考在《论语》里面孔子谈到的礼,孔子说商朝的礼从夏朝接过来,周朝的礼从商朝接过来,都加上了损跟益,损就是减少一些意义,益就是增加一些。

 

所以礼是需要损益的,但基本的原则是一样的,就好像一个社会的人,他有共同的道德意识,基本的原则是一样的,都是让你行善必恶,但是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规定,它是有弹性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调整。那么良心就是普遍的了,有良心是一个要求,这种要求它并没有说到具体的内容,所以它是具有普遍性的。提到具体的道德意识,就要问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哪些人会有的,就跟法律一样,可能调整或变化。所以良心是一种要求,要求行善避恶。

 

当你说一个人要有良心的时候,这说明他应该分辨善恶,但是有良心就是好人吗?不一定,好人一定需要知道善恶,然后设法行善避恶,有这个行为才能够判断他是一个好人,否则你说一个人有良心就是好人,那他什么都不做,这可以吗?当然不行。

 

所以在第三点就要强调良心是一个人在真诚的情况下才会呈现的。说到这一点,良心的呈现,那就要回到儒家的立场了,因为儒家对于这一方面说了不少,以孟子来说,孟子是首先提出一个词,叫做良知、良能,孟子的良知,跟西方所谓的良心是非常接近的。

 

孟子的书里面也确实用过良心这个词,说明什么?良知是一个人生下来没有经过考虑就知道的,代表它是本能,天生就有这样的良知。但是这样的良知啊,既然是天生的,代表还需要发展,发展的时候,那才能够称为行善。如果没有发展,光说有一个良知什么都不做,那是不行的。

 

那么再进一步来说,孔子跟学生讨论到人生的问题的时候,曾经特别强调,你如果对于社会上所定的规范,也就是道德意识,不去做的话,心里会觉得不安,这种不安是来自于你内心里面跟相关的人之间的情感作为基础,所以你才会不安。而所有的人间的道德,在儒家来说,最后都要推到孝顺悌友爱兄弟姐妹。是为什么?是因为在生理上需要长期受到父母的照顾,所以一个人的良心的出现,并不是生下来跟社会完全无关,就忽然有了良心,而且需要在成长的过程里面,透过生理上依赖父母跟长辈的照顾,心理上相互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心,然后在伦理上,社会上制定的某些道德规范,我们再来遵守。所以从生理,到心理,到伦理,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然后才使得一个人的良心变成非常的明确而敏锐。

 

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都要先问自己是否真诚,真诚首先就会把自己尽量摆脱利己的考虑。我们上一期才谈到,利己跟利他并不矛盾,但是人很容易太过于主观,太过于自以为是,所以你要设法超越这个状况。

 

一个人如果能真诚,良心就会呈现。所以孔子跟学生说你不遵守道德规范,你心里安不安,那你心里安不安,当然有个前提,必须真诚,你不能说我为了跟你辩论,我就跟你说不在乎,那样不行的。

 

至于孟子,就会举个例子说明,说你心里面忍不忍呢?他举的有名的例子,就是说忽然之间看了一个小孩子快要掉到水井里面去,你没有任何动机,纯粹就是心里面觉得很不忍心。

 

你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也不是想得到附近的邻居朋友的称赞,也不是害怕听到小孩子受伤的哭声,没有任何理由。你是一个人,自然就会有恻隐之心,所以像这种观点就主要强调真诚。

 

讲到儒家的时候,绝不是一套道德教条拿来约束你的,它首先的重点在于真诚,你只要真诚,对于身边的人由近到远,由亲到疏,发生任何状况,你都会有直接的反应,会觉得不安,觉得不忍,然后设法要采取某些行动去帮助别人解决他的困难。

 

这一系列谈下来,我们说良心是人的本能,我们学到了什么? 知道了人生下来就有良心。但这个良心需要在早期生命的发展过程,让它不断的去受到教育,使它展现出来。基本上我们也不用去反对弗洛伊德所说的良心是社会规范在人类间的内化造成的,换句话说,你说它是先天的生下来的本能,或是后天环境培养所造成的,这两个并不矛盾,重要的是你需要怎么样?你需要分辨良心并不等于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相对的,良心是绝对的要求。换句话说,只要有人这种生物出现,它一定会有要求分辨善恶的力量,那个称作良心,然后良心在一个人真诚的时候才会呈现。所以不管古代、现代、东方、西方都会谈到人的良心问题,因为这样才能够给人的道德找到真正的基础。

 

我们下一集要谈的主题是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水_dn

    傅老师伟大,向善的力量

  • li秀群

    高考加油!考完接着看傅老师的书,听傅老师的课。

  • 独者A

    感谢傅老师

  • 东燕腾

    对人以诚相待,做好自己!

  • 花语读书堂

    谢谢专辑的文字编辑,辛苦了!☕️🌹

  • 易道思维

    良心在真诚时才会呈现。

  • wsw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