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从这一集开始,我们要把焦点转向西方的伦理学,伦理学是探讨有关道德的学问,而在这一方面我们中国传统有丰富的资源,所以在许多地方我们都会对照来看。这一集的主题是:人是自私的或利己的,自私自利就不好吗?
说到利己好像是一种人的自然表现。美国有位教授上课的时候一直强调,“人都是利己的,没有利他的”。有一天下课后他走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就给他五块钱美金,一个学生发现就赶上来说:“老师你上课不是一直强调人都是利己的,没有利他的吗?你刚才给乞丐五块钱不是利他吗?”
教授听了之后就说:“我还是利己的,我今天走到街上心情不错,结果乞丐拼命的大喊,可怜我吧!给我钱吧,破坏了我美好的心情。所以为了恢复我自己美好的心情,我就设法让他闭嘴。为了让他闭嘴,我就给他五块钱,所以我还是利己的。”可见这位教授并没有违背他自己的立场。听了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利己跟利他未必是矛盾的。
譬如我们都希望每天都过得快乐,但如果说邻居或者路边每天有人哭你受不了,最好怎么样?全乡全国全世界的人都快乐,我们的快乐才有保障。
所以有关自私或是利己的问题,我们要考虑以下三点:
第一:人都是为自己考虑的,这一点十分正常。
第二:人不可以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
第三:要有适当的人际关系。
先看第一点,人都是为自己考虑的。西方人谈伦理学他们就界定,作为人这样的生物,他有理性可以思考,所有的思考都是从自己特定的角度出发去看的。像父母跟孩子说,我是为了你好,事实上这句话也是从自己做父母的角度认为这样对小孩子比较好。事实上那也是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看,是否对小孩子真好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有时候你看到冬天的时候,有些人家里养的可爱的小狗。小狗出门的时候他是替小狗考虑,让它穿衣服,久而久之这小狗就出问题了。
所以在美国有很多宠物心理医师,这是很热门的行业。因为这些宠物跟人在一起久了之后,不但有名字,有它生活的模式,同时还有主人替他设想的各种它本身未必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这些宠物就不是很正常了,它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医师给他调整一下,这就说明我们的思考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这是人的本能,是没有办法避开的。
所以基本上一个人替自己考虑,或者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其他人的情况,这是非常正常而合理的,这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多多沟通,再进一步来说,就是要做换位思考。
在中国古代有一派学说,你一定很熟悉的叫做“墨家”,那是泛爱天下人非常好心,到处想帮别人忙,但是相对的另外一派就是“杨朱”,杨朱就是有名的利己主义。
在孟子书里对这两派都加以批评。他提到杨朱的时候,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杨朱都是为自己考虑,不去考虑社会的需要,也不去考虑国家的问题,只为自己考虑。
第二个,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你叫我辛苦,损失几根汗毛,对天下人有利我也不做。为什么?因为如果今天有利,去掉一些汗毛,那明天呢,天天这样下去,我不是就麻烦了吗?那为什么不像我一样,每一个人顾好自己替自己考虑。那天下不就没事了吗?
理论上说起来是有道理,但是请问,人在幼年的时候或者老年的时候,怎么可能照顾自己?人也可能有生病或者各种特殊状况的时候,不是需要别人来帮忙吗?如果按杨朱的说法,每一个人都替自己考虑,拔一根汗毛,对别人有帮助也不做。那这样,人跟人怎么相处呢?
但是相对的,像墨子那种完全利他的做法,孟子也不赞成。孟子说像墨家一样,完全利他帮助别人,以平等的爱每一个人,那对自己的父母怎么办?而像杨朱,对天下国家的国君怎么办?如果不要父母亲,也不要国君,不是跟动物一样吗?这是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进行了批评。
儒家基本上认为人是有远近亲疏的分别,要由近到远,由亲到疏,爱是有差等的,这是蛮符合人性的。而另一方面,你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正好身边有人需要帮忙,你去帮忙建立适合的人际关系,不是也很好吗?所以这是第一方面谈到人的利己,一方面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每一个人都是替自己考虑的,很少有例外。如果有例外,恐怕需要经过好的教育跟个人的修炼。
那接着看第二点,利己当然是可以被接受了,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如果损害别人而对自己有利,不要忘记你可以这么做,别人也可以这么做。所以孟子也说过,你在背后说别人坏话,那你一定会有后患。因为别人也会说你的坏话啊,同时你做事情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别人的情况,别人也这样做,不是整个社会就乱掉了。所以你可以利己,但不能够因而损害别人,至少你要尊重别人跟我一样,所以还是要看到儒家的立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别人损害我的利益,来让他自己得到好处,我也不要这么对待别人,这就是互相尊重。
在《易经》里面只有两个卦,在卦辞就说“元吉”,代表上上大吉,六十四卦只有两个卦,其中一个就是损卦,损卦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叫做损己利人,我自己损失一点时间、力气、金钱,帮助别人对别人有利。只要做到损卦,那是上上大吉,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别人的肯定跟欢迎。世界上就需要这样的人。可以损己来利人,你说那不是跟你利己的天生的一种作为矛盾吗?其实也不见得。你如果想到前面那位美国教授,他让那个乞丐不要发出可怕的呼号,他损失了五块钱美金,但他换来一种心情的愉悦,耳根清净了,所以基本上利己跟利他是没有矛盾的。这是我们谈问题的立场。
第三点,就要建立适当的人际关系,人与人相处,在幼儿年轻的时候,一定受到长辈父母很多帮忙跟照顾,受到老师的指导跟教诲。后来慢慢长大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时候不应该反馈社会吗?等到你老的时候呢,社会也继续来支撑你,让你好好度一个晚年。所以孔子的志向里面就特别提到,年幼的时候跟年老的时候,孔子说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前面的老者,后面的少者都是弱势,中间的朋友是指在社会上做朋友的都互相能够信赖,这当然也是利己利他并存的现象。对于老者跟少者,我们要多多关怀,因为这时所谓的我们,是在社会上站在中壮年的这一代,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就是我们学习伦理学不管西方也好,中国也罢,都是一样的。你要有一个自律的态度,自己约束自己,然后开始修炼自己。我所有的一切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我要尽量避免去忽略别人的想法,或是认为自己想的一定都对,要避免这些。
而另一方面要看看有什么事情是我今天心有余力可以去做的,那么做的好对别人有帮助,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因为反正能力就是要表现出来,而这种能力用在利他,那更显得人的一种特殊的尊严,而人的社会也可以因而会变得更为和谐,更为有秩序。
我们这一集谈到人是自私利己的,那么自私自利就不好吗?说实在自私自利是一种天性。当然我们也不用讲的太极端,像有些成语说的太过头了,说什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没有那回事,哪有那么严重。
基本上还是要了解自己跟别人之间的关系,关系一定是由亲到疏,由近到远。你完全都是利己,你怎么可能从小开始一路活下去。所以我们小时候都受到,从父母开始,他们的利他,使得我可以生存发展。将来我们自己站稳之后,不是也要多用点力气来利他嘛,而这种利他,其实对于我们以前的利己跟将来的,老的时候的利己,都可以整个弥补起来,看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画面。
我们谈到有关道德的问题,并不排斥一个人对自己有利的考虑,但是利己跟利他绝不矛盾,如果真的有严重冲突,至少不要做到损人利己。如果说自己能力够了站稳了,就要设法损己利人。像孔子除了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外,他也强调我想要站稳,就要帮助别人站稳。我想要通达就要帮助别人通达,原话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不是一种更好的社会生活的模式吗?我们下一集的主题是良心是人的本能吗?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傅老師您好!我之前也疑惑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問題,了解到其出處好像是《佛說十善業道經》,指的是人不做自己/修養自己,天地不容啊。後面被人們曲解了意思。能不能麻煩您幫忙解釋一下到底應該採用哪種說法呢?多謝!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杨朱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一般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不仅仅是物质的收获,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舒适愉悦。做好自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