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收听喜马拉雅独家播出的《科技杂谈》。
在前一篇文章里,我介绍了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案例。
整体来看,5G与信息化在农村的落地,目前主要有两个大方向:
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
未来,在很多地区,这两个领域的应用,有可能相互带动,甚至逐渐融合。
但在当下,与收入收益更直观、更容易评估的农业生产相比,乡村治理的信息化需求并不急迫。
在实际的应用落地过程中,这个领域的推进可能会走得更慢一些。
不过,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逐渐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场景。
在乡村治理方面,今天主要看两个比较代表性的数字乡村案例:
中国移动参与的,江苏溧水的李巷村。
中国联通参与的,福建长乐的百户村。
这两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乡村治理信息化的两大方向:
作为有“苏南小延安”之称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李巷村的信息化,主要的目标是服务旅游经济,在高人员流动性下提升管理能力等外向型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除了通过数字化的村务治理、人员管理、等村一级的数字治理系统,还给当地的实际需求,配置了VR直播及导览、网红打卡、客流趋势等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能力。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百户村的信息化,重点在于提升乡村服务和生态宜居的水平,满足华侨和企业家造福乡梓的需求。
在这个案例中,从人员和车辆管理、村务公开、远程纠纷调解等环境监测,到渔船位置监控,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场景和功能,都是围绕当地村民的便利生活服务来设计和部署。
无论是哪个案例,它们一致的共同点:
(1)有明确的、本地化的需求,来驱动信息化治理。
(2)信息化治理的收益,目前还难以量化评估。
(3)有强大的当地经济实力来保障实施。
不过大多数的乡村,短时间内仍不具备大规模实施信息化治理转型的基础。
短期来看,大量的核心功能与场景,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来定制、开发和部署实施,甚至还需要可持续的线下运营配合。
长期来看,乡村治理信息化的大规模落地,更大的可能会是伴随农业生产的信息化,一起协同推进。
两个案例中,都发展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新应用场景:
比如,在李巷村,用户不但可以像在其他景点一样游览拍照,还可以定制“我是中心”的旅游VLog服务:
通过定点的高帧率摄像机,基于人脸识别、轨迹跟踪等算法,实现基于游客的轨迹,拍摄一段完整视频游记。
甚至以游客为主体,虚化其他人物,配合特色化主题模板信息,以游玩动线串联景区,生成明星式的主题跟拍VLog。
这个应用,不但大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而且通过游客的内容自发传播,还能进一步提升李巷的品牌,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
比如,在百户村,长期在国外定居的侨民,只需要打开手机,就能通过在线调解平台,迅速解决邻里纠纷、财产继承协调等事情。
在这个过程里,系统会根据实际需要,逐级引入司法、机构、村民等解纷主体,全程记录调解过程,生成调解记录,并形成不可篡改的电子证据备案留存。
通过数字化的确权,很多原来必须返回当地的,必须走繁琐公证程序才能完成的事情,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而对于常住人口只占总人口50%,居民以“三留守”为主的百户村,这个应用的价值更不言而喻。
与其他应用领域相比,在乡村治理的信息化过程中,5G的需求相对较少。
但可以看到,5G未来依然有非常大的应用空间。
比如,无论是李巷村还是百户村,都使用了大量的视频摄像头,来对人员、车辆进行监控和管理。
在百户村,智能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会对陌生人和外来车辆进行识别和监管,如果识别到老人摔倒,也会马上发出预警。
在李巷村,除了前文提及的旅游VLog服务,数字平台还将提供实时热力、客流来源、客流趋势、应急预警等旅游管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传统的信息化系统中,视频监控只是一个现场记录的辅助手段,需要人工监看,甚至无人监看,待有需要时再调取记录查看。
这样的方式,不但工作繁重,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对危急事件的应对提供帮助,也无法实现智能比对、数据统计、Vlog自动跟拍等复杂功能。
但在李巷村和百户村的案例中,都有显著的变化,那就是:
越来越多的工作,已经由人工智能来接手。
除此之外,在李巷村和百户村,也大量地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将井盖、垃圾筒、水系、道路、房屋、渔船等各种设施连接起来,纳入到了数字化管理之中,实现了对天气、生态环境、消防、道路等信息的实时监测与管理。
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深入,具有海量连接能力的5G,重要性将持续提升。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欢迎订阅《科技杂谈》,了解前沿的科技动态,获取深度的科技洞察,我们下期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