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情绪的奥秘,重新审视人类理性
精华笔记
本书作者是美国大脑神经生物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他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达马西奥一直致力于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研究成果常被各学科研究者引用,在美国有“最高被引学者”的称号。这本《笛卡尔的错误》就是他的代表作。
笛卡尔是身心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所谓身心二元论,就是说人的身体和心智是截然分开的。
作者并不认同笛卡尔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认知活动离不开身体机能。这本书就是要破除人们对身心二元论的成见。
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对盖奇大脑的研究,得到了哪些启示?
盖奇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名25岁的铁路建筑工人。1848年夏天,为了铺设一条铁路,工人们需要炸掉大量露在地面的石块。在一次安装炸药的过程中,炸药意外被点燃了。他的脑部不幸受伤。
幸运的是,盖奇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他还能正常说话、行走和思考。然而盖奇的性情、喜好,甚至梦想和抱负全都改变了,像是变了一个人。
与盖奇的情况类似的,还有一些脑损伤的患者,他们虽然具有基本完好的智力或语言能力,但他们也不再遵守之前习得的社会习俗和伦理规范。
作者通过盖奇等案例,说明推理和决策等社会行为能力不仅仅是后天文明教化的结果,还依赖于某一个特定的脑区。
第二部分,为什么情绪会对理性、决策和推理产生影响呢?
首先要搞清楚,情绪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恐惧,从外在表现上来看恐惧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嘴唇颤抖、四肢无力、浑身起鸡皮疙瘩或五脏六腑的翻腾。但这只是外在的表现,情绪在本质上讲是对应着躯体和大脑内的特定系统。就像视觉涉及眼睛以及特定的视觉脑区,语言涉及喉咙、耳朵以及特定的语言脑区,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作者把情绪分为两类:
一类“基本情绪”,比如说喜怒哀乐,恐惧等比较单一的情绪类型。作者认为这些基本情绪是天生的,或者是人生早期就具备的。
第二类是在基本情绪上逐渐建立起来的、更为复杂细腻的情绪,作者称之为“次级情绪”。比如人们不仅能意识到悲伤、愤怒、恐惧、高兴等基本情绪,还能意识到随之而来的次级情绪。
那么,情绪又是如何促进合理高效的推理与决策的?
这就要提到本书作者最著名的研究成果——躯体标记假设。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躯体会给我们看到的场景、听到的动静、闻到的气味等,赋予不同的倾向:好的或坏的、欢乐的或痛苦的。从而构建出一种明确的因果关系,此时发生的这件事情有危险,或者这件事情很高尚,等等。之后再遇到这样的场景时,可能不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就会自主做出判断和决策。
因为这种感受是与躯体相关的,所以作者给这个现象起了个专业名称叫“躯体状态”,又由于这些现象“标记”了一个表象,加在一起就是躯体标记。躯体标记就像一种高效的、自动化的筛选体系,驱使你注意选择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提高决策的效率与准确性。
那么,躯体标记、情绪是怎样来进行推理、决策的?
在我们需要作出决策时,会有无数的信息涌上来想得到注意,比如我们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不同行为的不同结果等等。信息如此之丰富,需要排序。这时躯体标记就提供了排序标准。
当不同的躯体标记和不同的表象组合共存时,它们就可以改变大脑处理这些表象的方式,以偏好的形式运作。这种偏好可以针对不同部分分配不同的注意力,其结果就是不同程度的注意被自动分配给了不同的内容,进而产生了一个不均匀的场景。
第三部分,作者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进行辩驳,指出笛卡尔的错误所在。
笛卡尔的“二元论”在躯体和心智之间划分了一道鸿沟。他认为,分析、判断、推理和道德判断等存在于躯体之外。
但从躯体标记假设和演化的证据上看,没有躯体就不可能产生心智。
笛卡尔有句名言叫“我思故我在”,意思就是我的身体也许是我的幻觉,但是只要我在思考,我就能确信有一个“我”在思考,确信“我”的存在。这个观点将理性思考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步,甚至有理性思考才能证明我们的存在。
但是作者认为,真实的情况是:人类出现很久之前,生命就已经存在了。在演化的某个时刻,一个基本的意识出现了。有了这个基本的意识,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心智。如果心智的复杂性越来越高,思考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进而用语言来沟通和组织思维也成为可能。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存在”是先于“思考”而出现的。现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也是先存在,然后再思考,我们存在之后我们才能思考,因为思考的确是由生物的结构和运作所引发的。所以躯体和心智是不能分开的。
笛卡尔的错误在很多方面都误导着人们。
在科学研究层面,有些神经科学家的观念中还残存着笛卡尔二元论的思想,他们坚持认为,要研究思维,只关注大脑就可以了,不用考虑有机体的其余部位和周围环境。而事实上,他们忽略了环境中的一部分本就是人类不断改造的结果,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
在实际生活层面,比如说当提到抑郁症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患者只需要心理上的疏导,或者做一些开心的事情,而不需要药物治疗,甚至对药物治疗比较排斥。实际上,直接用一些药物来改变头脑中负责情绪的化学元素的水平,是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有效方式。
再比如说,人们常常苛求那些身处重要职位,需要经常做出重要决策的人,要完全抛弃情感,以达成“绝对理性”?但如果你了解了情绪和理性并非完全对立,就应该清楚这些身处要职的决策者也不应该完全抛弃情感,相反没有情绪反而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或者低效。
书 名:笛卡尔的错误
作 者:[美]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主 讲 人:果真
主讲人简介:一个爱研究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大叔
主 播:石头说话2017
策 划 编 辑:左宓
总 编 辑:徐苑
差点被上面的评论影响错过一本好书,没有一个神经学家会用潜意识这个词,因为要区别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现在神经学的研究证明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研究结论是错误的。
一部分天生自主反应,有利于生存,刺激情绪,不同人对不同场景的不同情绪,躯体状态,标记,理性决策外在因果联系,排序标准,复杂性独特性
我认真听了2遍,途中还查询了维基和知乎等资料,发现这本书里的观念相对out了,作者的观点本可用已有的名词术语说出来,可作者自己要造词,例如基本情绪和次级情绪,按照讲述人说的,次级情绪不就是在基本情绪上带有价值观的取向吗?我义愤填膺、受宠若惊等。另外作者提出的躯体标记假设不就是后天对事物认识形成思维的潜意识吗?
太扬 回复 @阅ADS: 潜意识,让人更容易理解,一个躯体标记,整蒙了
笛卡尔说的是“我思故我在”不是“我思才我在”。“我思”在前者中是充分条件,在后者中是必要条件。将二者混淆才会得出这种荒谬结论。作者连这么基础的语言逻辑都没能掌握,很难相信其有啥真才实学。
好几块 回复 @deadalready: 好
作者以极端案例以偏概全观点值得商榷
美国人真恶心,那么多脑前叶切除手术的病人不去研究,找个事故的病人研究。好像日本人
之前有一集是《如何做出决定》,也讲了感性对理性决定的重要性,没有感性只有理性是无法作出决定的
尹啸_05 回复 @都学杂了啊: 哦哦哦哦(哦哦i哦i哦iiLIKE5罗)
我一个亲人手术切了一部分脑组织,没影响,啥都和以前一样。
俺是卤蛋 回复 @万年灵: 你的意思是他那块脑子是多余的咯
笛卡尔没有错。 笛卡尔的“二元对立”是形而上的哲学的“概念对立”。而本文是形而下的心理学中“物质基础”。
这本书的只知识太落伍了,与当今脑科学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