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9:知己知彼,先争取了解对方,再争取了解自己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昨天我们说到了双赢协议,今天来看看,双赢体系,如果你提倡双赢,但却奖励了输赢模式,那么你注定会失败。我们都接触过这种场面,公司鼓励优秀员工,业绩出色,销售额最多,于是就给更多的奖金,这一小部分人成为了赢家,而绝大多数人沦为了背景,老板本来想用这种奖金的诱惑,刺激大家努力工作,但是最终结果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公司红眼病。第二年大家相互拆台,为了自己上去,很多时候,就要破坏别人的业绩。
而作者给的方案是,你把它倒过来,让一大部分人成为受到表彰的赢家,只有少部分人没有,这样大家怕沦为那最后的20%,于是就只能通力合作。所以结论是,培育双赢的体系,必须要让多数人得利。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店的业绩很差,员工很不主动,作者去调查后发现,店长跟店员形成了竞争关系,大家赚钱的方式都是销售提点,于是店长就把好活留给自己,然后把受累不讨好的活,分给其他人,所以大家没有积极性,于是作者调整薪资体系,店长不再直接产生收入,只有店员赚到钱,店长才能分的一部分比例。所以这样店长和店员的目标也就匹配了起来。所以作者经常说,问题都源于体系,而并非个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你要想让他开花,就得先浇水。
下面我们看双赢过程,习惯于输赢的方法,你就不可能带来双赢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先要转变思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利益,而并不是立场,要创造出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方法,又不违背双方认同的原则。比如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一直都说跟股市双赢,跟上市公司双赢,说的就是要像成长要收益,也就是等待市场的盘子做大,我们自然也就水涨船高。相反输赢思维想的是,我必须得把其他的投资者踩在脚下,从他们的兜里掏出钱来。谁也不比谁傻多少,这种方式其实是很困难的。
所以老齐理解的双赢思维,就是必须通过双方的努力创造增量,无论是商务合作,还是人际交往,皆是如此。大家得形成1+1>2的效果。比如我们雇人的原则就是,一定是我找到了更好的生意,实在忙不开了,才会找人帮我干活。所以最后我们的业务增长很快,但其实人手增长却十分有限。
学完这些,我们可以试着行动了,想一想你该怎么跟其他人产生共赢关系,列出对自己有利的后果,也列出对别人有利的后果,然后看看这些后果,能否被对方感知。在思考怎么去跟对方沟通。最近有没有烦恼,焦虑,看看能不能用双赢思维,在非此即彼之外,创造一种更好的结局?你希望别人在获得利益的前提下,怎么帮助你?
在美国律师是一个高薪行业,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在用输赢思维在考虑问题,但后来,很多律师开始改变,选择了双赢的态度,最好的律师并不是在法庭上帮你赢下官司的人,而是能够在法庭之外,帮你达成和解,甚至跟对手形成双赢的人。
下面我们看高效能习惯5,知己知彼,先争取了解对方,再争取了解自己,这是人际关系沟通的关键。作者举了个例子,一个人A把他的近视眼镜,交给B,说我带着他看世界更加清晰了,但B则说,我带上你的眼镜反而觉得晕,啥也看不清楚了。于是A就很生气,真是好心没好报。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却阐述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就是你觉得很好,且对你很有用的东西,对别人不一定也有效。小白兔拿胡萝卜钓鱼,鱼一定会感觉很气愤。
我们经常在人际沟通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有时候跟别人交流几句,就火冒三丈,但其实可能两个人完全不在一个交流频段上。甚至汉语博大精深,还会经常发生误解,比如有人说,我看不起郭德纲,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郭德纲哪得罪你了,他有什么做的不对,但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说的是,郭德纲商演的票价太过,他实在支付不起的意思。
很多人都来问老齐,想学习说话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想学习倾听技巧,其实听懂别人说话,是人际交往中的重中之重,甚至比你说话更加重要。倾听的作用,是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因为人性总是喜欢让别人了解自己,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了解对方,这就是以自己为中心,这种人非常爱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别人的生活。
比如有父亲很苦恼,说我不了解儿子,我儿子现在根本不愿意听我说话。作者则给他梳理了一下逻辑,发现了问题所在,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那么就要倾听他的说话,而不是你自己说话,这一句话一下就让这个父亲顿悟了。他根本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是因为他也根本不想听儿子说什么,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揣摩世界。
我们聆听的时候有这么几个层次,1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2是装模作样,假装应和,3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4是聚精会神,努力听懂每一个字,第5个层次,也是聆听的最高层次,叫做移情聆听。主动型聆听和有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来,动机已经不言而喻。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我们也叫作换位思考,移情不是同情,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势,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对方。
有专家统计,人际沟通,仅有10%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30%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剩下60%则靠的是肢体语言,所以移情聆听的过程,不仅要耳朵到,还要眼到和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医生看病的过程中,通常会先诊断,后开药方,我们其实也应该如此。而且这个诊断最好是全方位的不要遗漏任何有用的信息,比如有的医生只听电话,就下了诊断,结果没注意,其实病人只是个婴儿,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个事情。
我们在沟通中,会有四种错误的倾向,1是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接受或者不接受,2追根究底,依照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3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4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和动机衡量别人的动机。当沟通的双方,在年龄,背景,价值观,经历全面出现差别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说上学真是无聊透顶,父亲会追问怎么回事,这就是探求隐私了,然后孩子会说,这些东西都没用,当爹的于是就开始好为人师了,说我当年也像你一样的想法,但是后来发现,这些东西还挺有用的。
但其实父子二人可能完全说差了,儿子所说的上学无聊,可能是因为他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而父亲的好为人师,在儿子眼里,只是说教而已,没啥意义,不值一提。正确的沟通方式是父亲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都阐述一些事实,提出一些疑问。比如你觉得读书无用?那你觉得什么有用,你觉得谁的选择是正确的,比如儿子可能觉得某个修车工很厉害,父亲可以接着追问,你觉得他现在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呢?他会不会后悔,这就是启发儿子的思考。在持续追问下,儿子可能会说出自己真实的烦恼,比如阅读能力测试,他没有过关。那么此时父亲还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去参加个补习班,然后打消儿子的顾虑,比如课余时间减少等等。总之,无论跟谁对话,都是一场销售,探查客户的真实需求,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因为有时候大家都习惯于,有话不直说,而是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很可能会错了意。那么对于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甚至是最后的双赢,都是非常不利的,老齐提醒一下,双方越是差距巨大,价值观,方法论完全不在一个频段上的情况下,就越是要换位思考,反复沟通。反而频段一致的情况下,到相对简单的多。
说完了聆听的技巧,明天我们再来看看该如何表达,以及一对一沟通之下,作者有什么样的行动建议。明天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