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与人》2:四大“疾病圈”的出现

《瘟疫与人》2:四大“疾病圈”的出现

00:00
19:35

书名:瘟疫与人(上)

分类:世界史、社会科学
作者:威廉·麦克尼尔
国别:美国
播音:鲁阳
相关推荐:《枪炮、病菌与钢铁》《逼近的瘟疫》《大流感》(上)

关于本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然而却摆脱不了传染病的威胁。面对流感、SARS、埃博拉、新冠肺炎,全球化的连通与便利反而加重了疫情带来的恐惧。

实际上,纵观历史,大小疫病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小小的病原体可以迫使成千上万的人踏上迁徙的旅程,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甚至决定一个王朝的兴替。

本书结合历史学和病理学,从传染病的角度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探讨了传染病如何肆虐各大文发源地,又如何塑造了不同文明的特色,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传染病在人类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推动社会变革和改变历史走向的巨大力量。

关于作者: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美国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著有超过二十本非虚构作品。

本书金句:

毫无疑问,野蛮人在军事上经常成为征服者,结果却反过来被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诱惑力所征服。

由帝国官僚机器所维持的国内和平,可能降低了此前长期战争对农民社会的蹂躏,然而汉代的和平也意味着建立在农民的稻田(或粟田)之上的人类双重寄生关系的强化。

摆脱生存痛苦与摒弃现世的物质享受和情感,佛陀所宣扬和倡导的这种人生理想,显然也削弱了政治的认同感及其意义或作用。

对地中海人而言,有组织的战争和战争造成的市场关系的破裂,比起罗马人的帝国统一代价是否更为昂贵,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统一的传染方式并不存在,不过,尽管存在由气候和别的生态因素所决定的无数地域差异,似有理由推断,在旧大陆文明圈内,一个更接近统一的疾病圈,在公元1世纪作为经常性贸易往来的副产品正在形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單擺

    你们有一本书,讲中东历史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方面的,叫什么来着?找不到了,想再听一遍。

    路上读书 回复 @單擺: 《阿拉伯的劳伦斯》、《耶路撒冷三千年》、《丝绸之路》、《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 亚历山_大冬瓜

    今天看来印度是在培养病毒啊!简直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病毒培养皿

  • 空大我

    好书

  • 知行无畏者

    大城市中人群的聚集让病毒的传播更加容易,因此生态的稳定也更加脆弱

  • 無問乄

    现在的稳态松动了,人类与微生物的较量

  • 婷婷美的

    南方的瘴气,印度地区一直是疫情高发的地区,水路比陆路更容易传染,水快陆停,喜马拉雅山脉阻隔,频繁疫情王朝衰落,反复疫情让王朝地位下降,教会地位上升,佛教让群众不惧死亡安稳生活,寺院地位高升甚至隐隐盖过王权,稳态不断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