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能臣何承矩 水中造石城

第十九回:能臣何承矩 水中造石城

00:00
20:02

话说北宋雍熙北伐遭受惨败,宋太宗丢尽脸面的同时,也让北宋王朝失去了长城防御。恒山、白沟、拒马河,成为宋辽边界,辽兵经常南下。北宋只能在恒山、拒马河构筑新的防御体系,如此一来,水长城应运而生。

何为水长城?它就是北宋王朝在河北平原上利用河流、湖泊、水田、桑林、沼泽、加上地道、城堡,打造的防御辽国骑兵的边防体系。我们讲长城不能不讲这段历史。而上个世纪末的一项考古发现,促使我们对水长城体系有了重新认识。

1993年河北省政府公布了全省文物保护单位。雄县北宋边关地道名列其中。2007年8月经中国文联批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河北雄县为“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

宋辽边关古地道始于雄县铃铛阁八角琉璃井,向东北经大台、祁岗延伸至霸州、文安、永清,东西长达六十五公里,南北宽达六十五公里,总面积达一千三百平方公里。规模之大、建筑类型之多、结构之复杂、功能之齐全,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十分罕见。而且,它用规格、质量统一的青砖砌筑,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建造的持久防御性地下军事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证明了北宋水长城还连着地下防御体系。

古老的地道震惊了考古界,惊艳了世人。那么,它实际的功能是什么呢?根据当地旅游部门的考据,地道是宋朝名将杨延昭修筑,是宋辽史上的“地下长城”。历史果真如此吗?

这条古地道是北宋水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假,不过,它可不是杨延昭修的,而是长期戍守宋辽边境的大将何承矩修建的。

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曾经担任山东棣州衙内指挥使,后来被派到沧州知节度副使,治理河北边境防务。何承矩到了沧州一看,辽国骑兵经常快马侵扰边境,靠那些稀稀拉拉的城池、寨堡根本无法守卫边境安全。何承矩左思右想,终于拿定了主意,他要建造一条用水网编制的长城防线。

为了秘密勘察水势,他每天都与部下在白洋淀中驾船饮酒观赏蓼花,还作了数十首“蓼花吟”,让在座的人唱和。明为游荡,暗中却画成地图,派人送到京城,还上奏皇帝说:“我小时候就在边境勘察,熟知北边道路、河流水道的走势。我想从边境开一条河,引易河水向东,一直沿着边境注于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六七十里,沿河开辟湖泊,修筑堤坝蓄水,形成大面积的水田,可以遏制辽国的骑兵。这条水长城的关隘以南,都可以播种水稻。沿河种植桑枣树木。一来沿边军队可以临水巡逻,二来水稻和桑枣可以供给边境将士吃喝。用不了几年,沿河就可以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习武。这样一来,辽国骑兵就受到遏制。这可是御边的要策啊。”

宋太宗看了这份奏折,频频点头,很是认同,并下诏让他秘密实施。于是,何承矩开创了在河北平原建造水长城的历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