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古诗词诵读的第9首,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首代表作《浣溪沙》,在词牌后面有一个小的题记,说: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郦老师最后一句没认错,用了古音读白发,用标准的普通话还是应该读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个白字在古代是个入声字,它读白,休将白发,所以你看京剧里头,说到白发的时候都是白发,就是受古代入声字的影响产生了这样的读音。
苏轼我们刚才就说到他是北宋的大文豪,可是他也是北宋最典型的受到文字牵连,文字狱最有名的一个人。他的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之语,所以在北宋文人党政中,被罗织罪名,最后下狱,这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叫做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过后,他于公元1080年,也就是元芳三年二月贬到了黄州。我们知道苏轼的为人是乐观豁达,虽然生活困顿,心情一开始也有惴惴不安之处。但在樵夫野老亲朋故旧的帮助和关心之下,尤其他自己的内心非常强大。所以,一个人的胸怀最终会决定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在杭州,苏轼的人生境界才为之一开,而这首《浣溪沙》其实就体现了他这样一种乐观精神,体现了他对人生的那种期许与昂扬。
《浣溪沙》的词牌之下, 苏轼是特别写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如此详细的写出写作的地点,并对其进行描述。其实我们就可以想尽他当时心情的愉悦了。蕲水就是今天湖北黄冈市的溪水县,清泉寺就是县城外的一座寺庙,寺旁有一条溪水叫做兰溪,兰溪的溪水特别的甘甜。对于这一段经历,苏轼还特别在他的《东坡志林》里做了记载,可见他的印象是极为深刻了。
在词中,苏轼首先对所见的景物进行了描写,词的上片说:“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这是说山脚下的兰草刚刚抽出了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而松林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间到了什么时间?到了黄昏了,所以杜鹃鸟在飘着细雨的森林中欢快地啼叫。同学们还记得吧,我们在讲解五年级下学期的乡村四月的时候,我们就讲到了子规,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啼叫之时,恰是细雨蒙蒙之际,你看新芽、春雨、鸟鸣,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没有世俗的喧闹,只洋溢着春的生机生趣。举目远眺,兰溪溪流,舒适,不由得感慨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就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了。
你看一般说到流水,你像李后主在《相见欢》里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就是说人生从来都是令人抱憾、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了。就像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李后主的《虞美人》那就更有名了,最后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是,苏轼却借兰溪西流的特点,点出了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你要知道中国的地理环境,我们说是西高东低,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的,兰溪的水非常有特色,非常独特,它居然是从东向西流的。我们记得学过的《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所以比拟人生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地理环境,所以我们的文化环境里这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了。可是苏轼却借着兰溪西流的走向,从这个思维定势里反其意而为之。说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到年少的时光,这一下我们就会豁然开朗,明白词人为什么特别在题记里要说明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原来题记也是一处精彩的伏笔的。
最后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总结的感慨了,不要因为老去而悲叹。这里的白发黄鸡一般都被用来比喻时光匆匆,光景催眠。比如白居易的《醉歌》中唱道:
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但苏轼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一味感叹时光的流逝,所以跟这首《浣溪沙》可以放在一起读的是苏轼有名的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一首词也被收入了九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什么要放一起读呢?因为这首《定风波》和这首《浣溪沙》他们的创作时间很近,差不多都是在元丰五年苏轼和朋友春日出游,因所见所悟而作。《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春天的3月7日。这首《浣溪沙》其实也是作于元丰五年春天的3月,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蜕变成伟大的东坡先生。面临人生风雨,他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了,可以泰然处之了。
有了如此境界的东坡居士,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和冬天,和朋友两次去游黄州的赤壁,写下了光照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还有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三首作品则代表了苏轼在哲学和文学上所能达到的崭新的高度。李老师经常讲,东坡先生可以说是郦老师人生成长的范本,因为乌台诗案被抓的时候,他告别妻子的时候,安慰说还好,别怕,但半路上路过大运河和长江的时候,他也曾经怕了,有两次要自寻短见,幸亏押解他的衙役看管的比较严。苏轼两次向投水自杀都没有成功,可以说特别严的衙役,挽救了一个伟大的生命,那个时候他是怕的。
但是,他后来说一直到他晚年回望人生的时候,他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这三个地方是他三个流放之地,为什么反而是平生功业?我们看他到了黄州之后,像这首《浣溪沙》里说“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休将写出多少豪迈。《定风波》里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谁怕又是一种怎样豁达的人生境界。后来到了惠州,他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境界又进了了一层,最后流放到最苦的海南岛。连弟弟苏泽都以为他去了海南岛一定回不来了。结果他一上岛就说了一句话,“我把单而士,即生西宿州”,就是说上了岛我才知道,我原来本应该是海南人,所以到这个时候他的境界已经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了。
所以,人生的境界由怕到谁怕,到不辞,最后再到此心安处,他的心中再也没有担忧,没有怕,而焕发出的是对人生的深刻认知,他找回了自己的本心,和自己和世界达成了真正的和解。苏东坡把人生最苦难的黄州、惠州、儋州当做人生的功业,他从这种苦难中收获了成长,收获了智慧。而这种成长的经历才是人生最好的范本,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去体会,甚至去仰望,去追随。
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下次再见。语文启蒙,我们不见不散。
上阙和上片,意思一样吗? 听老师一直读的是上片
苏学士的旷达心景是一生诗文,生命非凡的根源。如何这样的他也有厌世的那刻,生命还是太脆弱,太易感,谁又不是呢?挺过不能挺的时光,在极寒处绽放吧!
沙发
早安
好
早安
看看哭泣
“谁道人生无再少”?心有信仰与爱,我们就能活得像少年……郦老师,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