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丨《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作品,身份和财富为何越来越让人焦虑?
 12.81万
试听180

心理丨《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作品,身份和财富为何越来越让人焦虑?

00:00
31:19

阿兰·德波顿作品,身份和财富为何越来越让人焦虑?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阿兰·德波顿毕业于剑桥大学,曾经当过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也有广泛的涉猎,作品包括《爱情笔记》《哲学的慰藉》《旅行的艺术》等等。


所谓身份,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身份的焦虑,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社会地位的担忧。在这本《身份的焦虑》中,德波顿对于现代人的身份焦虑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剖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等多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



一、身份的焦虑,根源在于对“爱”的渴望


1. 根源:人们之所以追求显耀的身份地位,一个底层的驱动,是想要获得人们的爱。在这里,“爱”指的不是人与人在亲密关系中的那种情感,而是一种关注和重视。


渴求他人的关注和认可,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心理需求。而在这个势利的世界,我们只有努力上进、获得成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关注和爱慕。这就是身份焦虑的根源。


2. 为什么今天身份的焦虑会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来得普遍?


原因是人类社会进步了,平等的概念普及了。现代化不止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还带来了社会体制的根本变革,和“人人平等”的全新理想。


今天的社会,比起过去要平等很多,每个人在理论上都有可能去改变命运、提升地位、获取成功。在这样一个体系中,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实现社会地位的跃迁,并由此陷入身份的焦虑。



二、为什么今天人们的身份焦虑,主要集中在对财富的焦虑上?


1.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有钱”并不总是意味着“有身份”。在不同的历史和文明中,受尊崇的标准各不相同。


在过去,富人们虽然有钱,名声却不怎么样。人们曾普遍认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们尽管贫穷,却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理应得到尊重。而富人的财富是靠掠夺穷人得来的,因此他们腐朽堕落,恶贯满盈。


2. 18世纪开始,三种新的说法出现了,并在20世纪的时候成为了商业社会的主流观念。是富人、而不是穷人,才是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钱人之所以能有钱,不是因为他们贪婪或无耻,而是因为他们优秀、能干;


穷人是竞争中的失败者,他们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蠢、没有能力。



3. “每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资本家统治的商业社会,站在资本家立场上的新观念,颠倒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穷人和富人的态度,并让所有人都陷入了对于财富的渴望和焦虑中。



三、我们如何去化解身份的焦虑?


1. 向哲学家学习,学会用理性来分析他人的观点,由自己的理智和良心来确定自我的身份,确保自己想要得到的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害怕的确实就是我们应该害怕的。


2. 依靠艺术。艺术可以让我们具有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去深刻地理解他人,从而破除身份带来的刻板印象。


3. 思考死亡。思考死亡能让真实回归生活,让我们看到、并愿意去追求我们内心中最渴望的生活方式。


当然,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使用了什么方法,还是很难完全摆脱身份的焦虑。理解身份的焦虑,不能防止焦虑的发生,但它能让我们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儿,以及如何应对。


而从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去改变和挑战那些引起身份焦虑的根源,从而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书           名:身份的焦虑

作           者:[英]阿兰·德波顿

主    讲   人:吴海云

主讲人简介:文化研究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

主           播:石头说话2017

策 划  编 辑:李雪清

总    编    辑:徐苑

精选用户评论
  • 桐桐雪花

    哲学 理性 艺术 破除身份 思考即将死亡 做自己最想要的

其他用户评论
  • 阿土伯0424

    谄媚,chan mei,不是xian mei

    听友265892109 回复 @阿土伯0424: 大聪明

    石头说话2017 回复 @阿土伯0424: 是献媚

  • 1805952ueuj

    感觉这是一本好书,实际上现在的人的焦虑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所谓的成功学和商业大咖大行其道,不断的给人洗脑,让人觉得有钱才算成功;另一方面现在的人生活的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以所谓的成为富人作为目标,但一个人要发家致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而且富人在一个社会始终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人注定平凡一生,但许多人不愿意接受这现实,因此只能选择焦虑。或许只有当我们思考死亡的时候,我们才能明白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 OCDYan

    謝謝主播分享這本書。確實,現實生活中只從網絡和娛樂新聞中的提出的價值和觀點出發,順勢而下的思考,會失掉很多的判斷力和個人價值失衡。面對親富仇貧,喜新厭舊的世代,我們要如何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保留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是需要從不斷的學習和認知中慢慢清晰的。我也從書中了解到每個時代所推崇的社會主流不徑相同,合理的認知它們,不隨波逐流是可以在智者的觀念中略有認識的。btw,有教皇階級觀念是天主教,不是基督教,它們有相同之處,也大有不同。謝謝主播的解說

  • 小隐也隐于大城市

    现代人遭遇更多的身份焦虑,因为现代人认为身份是自己获致的,成功和卓越永远属于少数人,大部分人为自己的平庸感到羞愧。但其实大可不必,认命有时候也是大智慧。

  • 刑天阿

    是虚假的平等给我们带来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