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世说新语 内容解读(上)

第二部分 世说新语 内容解读(上)

00:00
09:02

  读书俱乐部——《世说新语》内容解读(上)

大家好,欢迎来到洪老师新语文的读书俱乐部,我是从慢老师。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世说新语》的内容解读(上)。 

 

德行第一

《世说新语》共三十六篇,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谓的“孔门四科”。《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数千弟子中,佼佼者分占这四科之冠。从汉代开始,这四科就一直作为考察和品评士人的重要准则,所以,就有了“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后汉书·郑玄传》)的说法。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

本篇共有四十七则,有至孝至慈的故事,如王悦“事亲尽色养之孝”、王绥为“试守孝子”、郗鉴吐哺;有品行高尚的故事,如阮裕焚车;有廉洁自律的故事,如殷仲堪“食常五碗盘”。这些故事生动而感人,说明魏晋时期虽处乱世,但人们对德行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言语第二

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但也强调口才辞令的重要性,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所以言语也成为“孔门四科”之一。孔子的弟子中不乏善于辞令者。

至魏晋时期玄风盛行,士人们喜谈玄析理,清谈也成为魏晋风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言语”受到空前的重视。士人们追求语言的简约清新、警辟机敏,崇尚只言片语即有绵深之意味。言语不仅是品评士人才华高低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士人跻身名流的重要手段。

本篇共有一百零八则,生动地展现了魏晋士人敏捷的才思和文心。

政事第三

政事,指政治事务,“孔门四科”之一。士子们要兼济天下,从政为官是必由之道,所以,处理政务的能力是士大夫所不可或缺的。为政之法,因时而异,但为政之道,则亘古不变。勤政爱民、正己树人、知人善任、以德化民,体现这些为政准则的故事,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屡见不鲜,如陈寔“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山涛“举无失才”,陶侃“勤于事”,桓温“耻以威刑肃物”等。本篇共有二十六则,展现了一大批魏晋政治家们的施政风范。

文学第四

文学,“孔门四科”之一,原指礼乐制度,后泛指学术。魏晋时期是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士人们贬黜刻板的经学,崇尚老庄哲学,热衷于谈虚胜、辨玄理,清谈之风大盛,遂有所谓“正始之音”。当时,学术思想趋于活跃,文坛呈现出一派清新自由的景象,各种掌故轶事也是精彩纷呈,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如“郑玄家奴婢皆读书”,王导叹“正始之音,正当尔耳”,于法开与支公争名,康僧渊“一往参诣”,曹植“七步中作诗”等。

本篇共有一百零四则,展现了魏晋学术的盛况,也为后世研究魏晋学术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方正第五

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不阿,不为外力所屈服。“贤良方正”,是历代选士的重要标准,西汉时期就有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的措施。后成为制科之一,以德行方正为取的标准。如唐代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此科可以举荐,可以自荐,最后廷试。贤良方正,也成为古代士人的美德之一。

本篇共有六十六则,记载了魏晋士人们刚正耿直、不畏强权、尽忠节孝、舍生取义的故事。如夏侯玄“临刑东市,颜色不异”,周嵩手批刁协,羊忱性贞烈,阮修“论鬼神有无者”,全面地展现了魏晋士人们的气节。

雅量第六

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之胸怀、淡定之气度、优雅之涵养。人讲求修身正己,《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也,灾然必以自恶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的气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历练而成。

本篇共有四十二则,如稽康“临刑东市,神色不变”、裴楷“被收,神气无变”、庾数所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祖约好财、阮孚好展等故事,反映了魏晋士人淡泊宁静、宠辱不惊、虚怀若谷、视死如归的胸怀和气度。

识鉴第七

识鉴,指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鉴别。也可称为“鉴识”。

本篇共有二十八则,主要集中于对人物的品评和识鉴,展现了魏晋士人审时度势、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最著名的一则是乔玄对曹操的评价:“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赏誉第八

赏誉,指对人物的鉴赏和赞誉。《韩非子·内储说上》:“赏誉薄而漫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赏誉与识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种角度说,赏誉也是对人物识鉴的标准。本篇共有一百五十六则,反映了魏晋士人重精神、重气度、重才智、重悟性的鉴人角度,也刻画出了名流大家们高蹈玄远的风骨。

品藻第九

品藻,品评人物、鉴别流品。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如班氏之《古今人表》者,唯以品藻贤愚,激扬善恶为务尔。”

《赏誉》品评的是单个人物,而《品藻》重在月旦人物。月旦人物的风气出现在东汉,此风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论其长短,较其高下,鉴别其流品,成为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篇共有八十八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