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

自杀论

00:00
25:55

社会学奠基之作告诉你,自杀绝不是一个人自己的问题。


听书笔记


观点:人们应当从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去观察社会整体的健康状况。

数据源:所有证据,都来自于官方统计年鉴数据,例如1841至1871间的每一年,来自法国、普鲁士、英国、巴伐利亚、丹麦等国家对自杀的统计数字,还有巴黎、柏林、汉堡等地区的统计年鉴。


一、社会自杀率的高低和什么有关


社会自杀率指的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自杀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个特定的社会,可以是一个市,比如巴黎,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比如法国。


反驳观点1:“心理生理论”,这个观点认为,自杀是因为一个人得了心理疾病,或者他生理上有某种问题,自杀者不是酗酒者就是精神病患者。


反驳:

1、为什么每个社会在一定时间里有一定数量的人自杀,只观察个人是看不到这个原因的。如果非要说酗酒和自杀率有关系,那么我们需要看到,一个社会的酒精消耗量和自杀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酒精消耗越多的地区,自杀率越高。但是事实上,从统计数据来看,找不到这样的证据。


2、迪尔凯姆把欧洲各国的精神病人和自杀人数进行比较,却发现疯子最少的国家,反而是自杀最多的国家。而且调查发现,大部分自杀的精神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也就是死亡。所以,既不能把所有的自杀者当作疯子看待,也不能简单认为自杀就是心理疾病。


反驳观点2:民族种族论,这个理论认为,自杀跟民族或者种族有关系。根据统计年鉴,德国和英国的自杀率,比法国和意大利的高。


反驳:

1、种族是指遗传形成的群体,而民族是生活在一起形成的。欧洲有四大种族,根据统计,自杀率确实有所不同,但是各种族内部的有很多民族,自杀率也非常不同,到底是民族还是种族决定自杀率,说不清楚。


2、如果认为是种族决定自杀率,那也就是说基因起了作用,某个种族的自杀率应该是稳定不变的,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古代的克尔特人中,自杀是常见的,但是今天他们的后裔中,自杀人口的比例却很小。


3、说自杀是因为民族性格也不成立,统计资料显示,在德意志的日耳曼人的和在奥地利的日耳曼人,自杀率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某一个民族的人迁徙去了其他地方生活,虽然他们还是这个民族,但是自杀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反驳观点3:“自然环境论”,主要是说季节和气温的变化导致自杀。这一派的主要论据也是来自于各国的统计年鉴。有些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一年当中自杀率的高低基本上跟按照夏,春,秋,冬这个来排序,所以,温度越高,越容易自杀,温度降低,自杀率就降低。


反驳:迪尔凯姆真正把每个月的自杀人口,与当月的平均气温联系起来,就发现12个月之间,自杀率非常凌乱,根本不是按照气温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法国,一段时间内,气温每上升0.9度,自杀人数反而减少21%,意大利也有类似的情况。更何况,意大利的冬季比秋季冷很多,自杀人数却差不多,这些通通可以证明,自杀率并不受季节和气温影响。


反驳观点4: “模仿论”,很多人都听说过“自杀圣地”,比如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很多人都去那里自杀,自杀率提高。


反驳:

1、模仿根本不算是自杀的原因,比方说,看到别人跳桥,他也就跳桥,在农村,喝农药是最普遍的自杀方式,自杀者模仿的其实是自杀方式,而真正导致他自杀的原因,并不是模仿本身,如果自杀的冲动不存在,那么榜样就是没有力量的。


2、如果自杀是一种传染病,那么它应该是从中心扩散出去的,但实际上,迪尔凯姆把法国每个城市的自杀情况画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种从中心向扩散的状态。


《自杀论》提出观点:与自杀现象真正密切相关的,是一个社会的整合程度和凝聚力。


场景1:宗教

经过统计发现,在整个欧洲,都是新教徒的自杀率高于天主教徒,犹太教教徒最低。


原因:宗教构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社会,这里有必须遵守的信仰和教规,固定参加的礼拜和节庆。宗教社会这个集体越强大,个人生活的意义就越依附在集体中。只要集体不溃败,个体就不会溃败,所以,足够强度的集体生活,能降低自杀率。


在凝聚力上,犹太教大于天主教,天主教大于新教。


场景2:家庭

经统计发现,结婚的人自杀率低于单身者,有孩子的人自杀率低于无孩子的人。


原因:一个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伴侣的人,在产生自杀的念头或者准备采取自杀行动时,会考虑诸多因素,比如,如果我选择自杀,对伴侣和孩子是没有尽到责任,所以,他们更不容易自杀。


结论:社会自杀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这个特定集体的凝聚力强弱。无论是宗教还是家庭,本质上都是一种集体生活,真正与自杀率相关的,是这个集体的凝聚状况,以及个人参与集体的程度。


但是一定要注意,有凝聚力的集体生活,可以降低自杀率,却不能完全取消人的自杀行为,这一点千万不能混淆。


二、自杀行为分类:


1、集体生活的纽带太紧,导致的利他主义自杀

集体生活的纽带太紧,也有可能崩断,集体的价值高于一切,特别是抹杀个人的价值的时候,极端利他主义的社会就出现了。


案例:

1.1、原始部落,上了年纪的老人变得无用,他们就会去一个特定的地点自杀。这看起来是自愿的,实际上是集体压力的逼迫。


1.2、受狂热的宗教的指引而自杀,也是利他主义自杀。例如,在印度教,有一处悬岩,宗教狂为了献身湿婆神,会虔诚地从悬岩跳下去,有的人还会边跳边唱颂歌。


1.3、在现代社会里,最接近利他主义社会的集体是军队,所以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何种文化,军队的自杀率都要高于社会整体的自杀率。


2、集体生活的纽带太松,导致了利己主义自杀

利己主义自杀的根源是对集体过于冷漠。在很多时候,是集体丧失了团结个体的凝聚力。迪尔凯姆指出,他那个时代,也就是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就是个体主义过于发达,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狭隘的生活中,集体失去了号召力。


案例:个性突出的高级知识分子,这类人最容易拷问人生的意义,否定集体生活的价值。人活着,往往需要比个体更加宏大、更有价值的目的支撑,这个充满意义的东西,或者是传宗接代,或者是建功立业,一旦个人怀疑这些目的,就容易陷入极端的自我中心,失去生活的目标。这种类型的自杀,叫做利己主义自杀。


3、集体生活彻底紊乱,引起反常自杀

无论社会环境突然变好,还是突然变坏,本质上都是对平衡状态的破坏,人的欲望因此无法得到合理的调节,因而失控,这类自杀,才被称为反常的自杀。例如,在经济突然繁荣的时候,人的欲望被空前地刺激出来,那么,大起大落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今天可能还是白手起家的暴发户,一夜之间又可能投资不当倾家荡产,这些极端的体验,带来的波动可想而知。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社会中,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反常三种因素一般都是同时存在的,就看是哪个占上风,所以三种自杀类型也是同时存在,但是一段时间内或者一个社会中,某一种因素会占上风,那么,对应的自杀种类就会比较多。


三、在迪尔凯姆时代,欧洲许多国家的自杀率不断上升的原因


按照迪尔凯姆的理论,欧洲当时增加的自杀,主要是利己主义类型的自杀,原因讲白了,就是传统集体衰落,个体主义过于发达。例如,新教徒人数不断增多,人们倾向于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虽然个体从集体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同时,当个体遇到困难,也更难获得帮助。


纠正方式:让社会群体有足够的稳定性。让职业团体把个人重新聚集起来。


职业团体,劳动者的同行聚会,是履行同样职责的人联合起来组成的集体。行会是一种真正平等的、民主的、劳动者的集会,可以设立互助基金、退休基金。而且行会也适合解决同一行业中不同部门之间不断发生的冲突,以共同利益的名义防止强者过分剥削弱者等等。


四、本书价值:确立了社会学的地位


1、”社会”成为研究对象。许多问题不再是个人身心上的病理问题。

2、为社会学建立了合法性,《自杀论》中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还有它的成功,对社会学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一点,远远超出了对自杀本身原因的解释,也是这本书经典的意义所在。



解读 | 解佳

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博士

播音 | 沈怡育

策划编辑 | 袁博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7698437

    涂尔干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发现,对于解释当前疫情下的人居生活,以及旅游社群的形成,都有很强的解释力。多谢作者导读分享

  • 無問乄

    同意作者观点!个人所求的神还是某人为妙!信仰

  • 未来的刘博士

    我在想研究人自杀背后的动因或许可以不断归纳抽象化,但是影响人自杀会不会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密切的联系,比如某个个体所处的家庭背景,社会网络,制度环境等是否也有可能是诱发个体产生自杀的动因?

  • LiJincheng

    期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