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人生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人生并不存在唯一的最优解

00:00
42:02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书友,你好。欢迎和我们一起多读一本书,我是康妮。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大家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书是大学公开课改编的了。是的,它来源于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一门人生设计选修课。这个课乍一听还挺奇怪的,人生能被设计吗?为什么它会受到斯坦福学生的热烈追捧呢?

其实,是因为它解决了一个困扰特别多人的难题,就是迷茫的时候到底怎么去找到自己的方向。这里边核心的思路就是,把人生看作艺术品,而不是工业产品 ,重新定义问题,找到尽可能多的选择,然后快速尝试,直至成功。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主讲这门课的两个老师: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这俩人啊,一开始都不是老师,而是硅谷的创意设计精英。比尔曾经为早期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设计出最耐用的铰链,就是笔记本上连接屏幕和键盘的那个枢纽;戴夫呢,是美国艺电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曾经为苹果电脑研发了第一款鼠标。

他们从硅谷的创意精英转行到斯坦福当老师之后发现,在硅谷工作和在斯坦福教学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问题,以前的工作需要解决的大多是工程问题,但是学生面对的问题却是设计问题。什么意思呢?这里边说的工程问题就是那种目标特别明确,一定有最好的解决方案的问题,就像给苹果电脑设计铰链,只要信息足够丰富,实验次数足够多,一定能设计出可以正常开合一万次的铰链。

这里边的设计问题是没有最正确的解决方案的,你就像汽车的外观设计,同样厉害的设计师,会做出来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根本不存在一个最完美的模子。

寻找人生方向毫无疑问就是个设计问题,你想,在创业之前,马云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创业呀。太多人的迷茫、苦恼是因为试图用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去解决设计问题了。

有人刚刚毕业,找不到最心仪的工作方向,觉得很迷茫;

有人从小就有目标,但真去做了却发现自己选的路和想象中一点都不像,很迷茫;

也有人人到中年,已经取得了别人眼里的成功,但自己并没有丝毫成就感,也迷茫;

还有人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再想追求意义也来不及了,还是迷茫。

事实上,盲目追求最合适、最好,是我们感觉到迷茫的最主要原因。想要打破迷茫,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像寻找人生方向这样的设计问题,要用设计思维来解决。 

这里我们要先说一下什么是设计师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说,设计师其实并不是在“思考”,而是在“创造”。当你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想象一种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或者生活,然后根据这个想象来塑造你,最后把生活变成想象中的样子。这可能听上去太过脑洞大开、不可思议啊,但是听完这本书,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是,两位作者有大慈悲心,他们不仅教给我们有效的设计人生的详细操作方法,还教会了我们怎么正确面对挫折,怎么对失败免疫,从而释放自己的潜力,扭转困局。 

好,那我们接下来看具体怎么设计人生,书里面讲你要有这么四大步骤:

第一步,自我评估。这里边涉及到一个让你充分了解自己的仪表盘练习。

第二步,制定奥德赛计划,为人生创造更多可能性。奥德赛就是希腊神话中的那个奥德赛,什么是奥德赛计划我们会面会详细讲。

第三步,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开启人生的 “原型设计”。原型设计,原来的“原”,造型的“型”,这是一个设计上经常用到的术语。具体的意思我们后面讲。

第四步,实践四个步骤,学会明智选择。

这里边可能有一些名词听不太明白,别担心,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来详细讲。 

好,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大步骤:自我评估。 

大家注意,这个自我评估不是来测试你究竟对什么感兴趣的。很多人都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里,就是觉得只要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找到激情所在,人生就会清晰起来,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且往往觉得只有找到最感兴趣的事,自己才能开始行动,才能全力以赴。

可是,80%的人都说不出自己的激情所在。因为事实上,激情是人开始做一件事之后,慢慢掌握了,熟悉了之后产生的东西。也就是说,激情是努力的结果,是人生设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虽然说不出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但是我们会时常会感到不满或迷茫,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这里说的自我评估,主要就是为了定位当下所处的位置,去发现问题。其实想要准确地发现问题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感到不满,我们往往只能模糊的,觉得自己想要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这本书首先就为我们介绍了可以准确发现问题,评估自己当下生活状态的两个步骤:

第一步叫做发现重力问题;

第二步就是仪表盘练习。

什么叫重力问题呢?地球重力我们都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它就在那里,你既改变不了它,也无法让它凭空消失。

在困扰我们的问题中,有一些也是像重力一样的问题,反复困扰我们,但是却无解或者说不具备可操作性:比如,你说我想当诗人,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但是现在的社会太浮躁,诗人挣不到钱,我又需要钱,怎么办;又比如,你说我想换专业去读医学院,可医学的学制读完需要将近十年,我不想花这么多时间怎么办?

诸如此类你完全无法解决,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的问题,就是重力问题。要想提高诗人的收入,你必须要改变整个市场的供需。你要想改变医学的学制,必须要进行制度改革,需要你去做政治家。如果你志不在此,却一门心思的想要去化解这些问题,那就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设计师如果遇到这种问题会怎么思考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接受现实,重新定义问题。比如你根本无法发明出一匹能够飞上天的马,但你可以转而去尝试设计一种比马跑得还快的机器,归根结底你的目的不是纠结于什么样的马,而是如何能够更快的从A地到达B地。 

所以说,发现重力问题,不是让我们接受现实然后就此放弃,而是说,把接受现实作为设计人生的起点。当你在一件事上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不要死揪着不放,要学会设计大目标,迂回地应对问题,跳出这个思维误区,设计出新的方法。 

识别出无解的重力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着手做能反应我们生活状态的仪表盘练习了。什么叫仪表盘练习呢?就是来给自己的生活画一个类似于汽车仪表盘的指标图,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4条平行的横线,分别标上健康、 工作、娱乐、爱这4个大项。然后从0到完美,评估一下你现在这四个方面的状态,标出你所处的位置的刻度。 

注意,在评估健康的时候,不要只看身体健康,还要注意情绪健康,即使你体检报告一点问题没有,但你每天都不开心,健康这项也不应该是满分。

而在工作方面,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有薪金报酬的事,即便是家庭主妇或者学生,也是在工作的,重点是关注当下的状态你是否满意,有没有成就感。

娱乐方面呢,任何你从事的,不为创造价值,只为寻求乐趣的活动都是你的娱乐。 

最后爱这个板块呢,注意它包含很多种类的爱,夫妻之爱,对孩子的爱,父母手足或朋友之间的爱等等,主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够感受到爱的存在。 

仪表盘完成之后,相信大家就能对自己的状况有所了解。你可以看一下,你的仪表盘上各项指标是否平衡,有哪些项亮了红灯,这里面往往就蕴含着你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每找出一个问题,都先问问自己,它有没有可操作性,是否是重力问题。 

请注意,想要这个仪表盘达到绝对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你也不能让它的各个指标之间完全失衡,不然是无法感到幸福的。所以,要看看是不是你的工作项已经超负荷而娱乐项几乎为零?或者其它都很完美但是健康亮起了红灯。类似这样的状况都需要及时来调整、修补。 

画好仪表盘,明白自己需要从哪里着手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前进的方向和方法。在找方向上,这本书里边有个特别好的方法,叫记录“美好时光日志”,帮我们来发现自己的“心流”,尤其是工作中的心流产生的情景,以此为依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心流就是让人全身心投入的,同时伴有兴奋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工作就是赚钱手段,和乐趣没有关系,没必要,也没有可能在工作中找乐趣。注意,很多人在工作中感到很痛苦的原因正是源于这种误解,其实找到做了一阵子,能让你感到乐趣的事,能够指引你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工作,帮你摆脱无趣、痛苦。 

好,那这个美好时光日志怎么操作呢?其实非常简单,你只需要每天坚持在工作后做一个记录,写下具体哪些事情和活动让你兴奋,愉快,让你能全身心地投入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就是记录一下具体什么事,什么情景,能让你拥有“心流”体验。比如,今天解决了一个很复杂的技术难题,还画出清晰的流程图方便别人借鉴,感觉很充实,又很轻松。记下来!

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恰好让你经常出现心流体验,那就意味着你不仅能出色的完成工作,还能从中获得莫大的快乐和满足感,那真是非常美妙的情况。 

最基础的美好时光日志,就是要帮你从最直观的角度弄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是快乐的。坚持记录几周,找到自己的心流状态。一旦你掌握了这个方法,那么无论何时你对现状不满意,你都可以利用美好时光日志进行分析,找出可以调整的方向。

就算你当下所处的环境让你无法进行美好时光日志记录,比如失业了,你也可以尝试记录下以前发生的,令你感觉美好的,能够全情投入的事。 

记录之后,我们还可以多做一步,就是去反思,不仅要反思哪些活动能够让你进入心流状态,还要具体记录下哪些活动会让你消耗能量,无比烦躁,什么是做了就能毁掉你一天好心情的事。比如,处理复杂的报销流程,一不小心材料还会被打回来重做,烦上加烦。这一步能够非常有效地帮你发现问题,以便随时调整。你可以尽可能地为自己多安排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必须进行的负能量活动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那可能有人会说,我真的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工作中根本找不到一点儿心流,全是痛苦。能产生心流的都是根本不可能带来收入的,比如旅行啊,和朋友聊天啊。这类人就会很容易认为自己别无选择。

其实,这时候如果像设计师一样思考,结论会完全不同。要知道设计师面对的永远是困境,他们要从无到有地创造,但他们从来不会被困住,他们会想出无数种可能性,甚至很疯狂的可能性他们也不会马上否定。因为往往只有在这些疯狂的想法之后,才能进入一个创造性的空间,才能发现很多全新的机会。 

那如果你真觉得自己一点想法都没有怎么办呢?作者教给我们一种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拓展思路。这个方法其实做起来非常有意思啊。

在一张大纸上,你随意选一个主题词,把它写在正中间,然后以这个词为起点,在周围写下一圈你由这个词联想到的其他相关词汇,然后在这一圈词的周围分别画上三到四条发射出去的线,再写下联想到的第三层相关词汇。

注意,三,四层联想到的词汇只要和第二层的词汇相关就可以,没必要与中心词汇有关联。

这个过程,尽量控制在三到五分钟内快速完成,不用去纠结它是否合理。最后在这些词汇中,选取几件比较吸引你的事情,把他们打乱顺序放到一起,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你就会意识到你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这里边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在连锁汽车租赁公司工作的人,叫格兰特,他工作很努力,还即将要被提升为经理了,但是他尝试美好时光日志之后,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没有任何心流活动。真正让他产生心流的只有远足这个活动。

所以,他画的思维导图的第一个词就是“远足”,由远足他又联想到了海滩,法国,高山,海盗等等。由海滩,他又联想到了潮汐、摩托车等等。

他尝试把这些一层层联想到的词混搭在一起,还真的有了几组想法,最后他开始认真地想自己能否申请调到公司靠近海滩的门店,这样他就可以在海滩冲浪营地给孩子们兼职做教练了,让自己更开心。 

你看,这就是一个类似于设计师创新的过程,它能够帮助你不再纠结于找到一个完美的工作,而是尽量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完美。 

好,这是第一个大步骤,自我评估。还记得吗,先找到重力问题,然后画出人生仪表盘,找到问题,通过美好时光日志,找到心流。实在找不到心流,试试词汇自由联想,画思维导图。 

这一系列练习进行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不必纠结于一个具体的结果,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开拓思路,就能重新定义问题,然后去拥抱多种解决方案。 

这样我们就进入到设计人生的第二个大步骤:制定奥德赛计划,为人生创造更多可能性。 

《奥德赛》我们都知道,是著名的荷马史诗里面的一篇,讲国王奥德修斯在攻克特洛伊城之后返乡,途中发生了很多冒险故事,奥德修斯一漂泊就是十年。

 

作者在这里把人生计划称为奥德赛计划,就是想告诉大家,人生也好像一段航行,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大风大浪,我们越是能够尽量多做几种计划,越是能够增加最后成功抵达终点的可能性。

 

这个奥德赛计划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呢,作者认为在奥德赛计划中,我们要为自己的未来五年,写出三个版本的人生计划

 

这里我解释两点:

 

第一,为什么是五年计划呢?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啊,人生很多时候是由一系列两到四年的时间段串联起来的,两年太短,七年又太长,五年正好是四年加上一年的机动期,所以是最合理的。

 

第二点就是为什么要有三个方案,虽然说我们一次只能选择一种生活吧,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多构思几个版本,这样选择起来效率会更高。而如果只有一个方案,你可能会在这唯一的选择上面痛苦纠结,根本无从拓展思路。

 

你可能觉得,这也太难了,我一个版本的计划都做不出来。不用担心啊,具体如何去想,作者也给出了指导。首先,列出第一个选择,完全可以是你已经在做的事,可以是你当下生活的延展,也可以是你酝酿了很久的一个好主意。



第二种选择,可以是假如你正在做的工作(也就是你的第一种选择)突然无法从事了,你排名第二最想做的事。比如你现在是一个翻译,但突然之间机器翻译比人更快更准确,完全取代了人,这时候你怎么办?必须做点什么才能生存,那你做什么?仔细想想,你一定有其它选择的,那就是你的第二选择。



第三种选择,可以是在完全不考虑金钱和形象的前提下,你最想做的事或者想过的生活。大家可以根据这样框架构思一下自己的计划。

 

构思成熟之后,我们就试着把奥德赛计划记录下来。书里边有一个案例,一个叫玛莎的学员,她的五年计划的三个版本分别是:

1.创立硅谷风格的企业。

2. 成为有关“问题儿童“非盈利组织的首席执行官。

3. 在旧金山开一家温馨的社区酒吧。



在制定奥德赛计划的这个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一些地方。比如需要给每一个计划写一个能说明核心的六个字标题,像玛莎的创立硅谷风格的企业,就是一个标题。



然后同时针对每个计划,你需要问自己两到三个问题,比如,玛莎就针对自己创业的计划,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具备成功创立企业需要的条件吗?第二个问题,我的想法足够精彩吗?第三个问题,我能够获得足够的投资吗?



最后,在制订每个计划时,你可以通过仪表盘练习来对自己的状况做一个评估。你可以从需要匹配的物力(客观资源),自己喜欢的程度,对计划实施的自信心,以及一致性(这个计划是否与你的工作观和人生观一致)这四个方面画四个仪表盘,让自己对计划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好,总结一下,制定奥德赛计划,我们需要:“制订三个为期五年的人生计划,每一个计划包括一个六词标题和一份四项评估仪表盘,针对每个计划,还要提出三个问题。这就是人生设计的第二大步骤:定制奥德赛计划。

 

做完了奥德赛计划,怎么知道我们列的计划可不可行呢?这就进入到人生设计的第三个大步骤: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开启人生的原型设计



“原型设计”是一个设计行业用的术语,意思大概是指在成品未成形前,从无到有创造出框架或草图,这样自己内心的倾向,和别人的反馈就能得到充分的讨论。



人生设计中的原型设计,包括提出有难度的问题、创造真实体验、提出假设和快速失败这么几个部分。



通过这一一步步的实验,最后悄悄逼近未来。为什么人生设计要用到原型设计的思维呢?这是因为,在设计人生时,我们就像设计师面对白纸,不会有特别多关于未来的可靠的数据参考,所以我们以往习惯的因果思维这个时候会失效。



设计师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就是,通过原型设计,迅速重复反馈,然后不断逼近目标。原型设计能帮我们发现奥德赛计划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帮我们避开一些可能的“坑”。

 

最简单的原型设计方式就是对话,也可以叫人生设计采访。就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无论是自己联系,还是让熟人介绍,尝试找一些正在从事你感兴趣的行业,或者已经过上了你向往生活的人来采访。



去问一问他们是怎么进入现在的领域的,请他们讲一讲每天的工作内容具体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什么烦恼。这样你就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你,要去花几年的时间做这份工作,你是否会喜欢?你能否胜任?通过这类谈话,你能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不过,我们约谈对方也要注意技巧,可以先说一下是通过谁介绍的,问问对方有没有时间,你想请他喝杯咖啡顺便咨询一些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就算被拒绝了也没关系,不用紧张也不要放弃,你要明白大多数人都是希望结识有意思的人的,也是愿意帮助有一定联系的人的,多问一些人,总会有人愿意接受你的邀约。一定要记住,必须与他人联系,才能有效地进行人生设计。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把这个对话变成一个工作面试,尽量要让对方说话,而不是大谈特谈你自己的情况,一旦对方觉得你是在找工作,可能就会马上告诉你他们不缺人,那你就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了。

 

刚才说过的原型设计:对话,是一种最简单又很有效的方法。那我们在获得了一些信息之后,可能会忍不住想,要是能有机会去体验一下这种生活不就更好了吗?

 

那种突然和别人灵魂互换,然后过上别人的生活的情节只能发生在电影里,现实中呢,人生设计课的老师教了我们一种可以让我们去小小尝试一把的方法,叫做“原型体验”。就是想办法去亲自体验一下你计划中的生活。

 

比如你想开酒吧,你完全可以先到一个酒吧打工一段时间,最近距离地接触这种生活,看看自己能否适应昼夜颠倒,遇到挑剔或者烂醉的客人时,你能不能像老板一样应付自如?

 

再比如你想进入某些企业或机构,那你完全可以问问之前比较聊得来,双方已经建立了良好关系对话的主人公,说,我能不能去观摩一天你的工作,或者可不可以干脆去实习几个月。



注意,这里和我们之前提醒过的不要把原型设计对话变成找工作并不矛盾啊!作者说,他们有的学员在进行过多次原型设计对话之后,采访对象中就会有人邀请他们去实习或者直接提供工作机会。



其实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果对方对你印象不错的话,完全可能坦诚地给你建议,甚至帮你引荐。因为大部分人是能够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的。

 

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啊,书里有一位叫埃莉斯的学员的例子,就给我们敲了警钟。

 

她有一个开咖啡馆的梦想,我相信我们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埃莉斯辛苦地攒钱,做市场调查,选址,然后装修,宣传,最终开门营业,可以说是非常努力地实现了自己梦想。



结果实现了梦想以后,埃莉斯却变得特别痛苦,她根本不想过问店铺保养维修的事情,还特别讨厌做招聘,盘点库存还有进货这类的工作,可这些工作是她作为店主根本无法逃避的,结果她越来越痛苦,最后只好卖掉咖啡馆。

 

如果埃莉斯在投入这么多之前,能够进行一下原型设计呢?就算不愿意先到某个咖啡馆去做店员,哪怕是分别采访几个快乐的店主和几个脾气暴躁的店主,她也能提前给自己敲响警钟,就不会损失这么多了。

 

其实这种小范围的快速体验是非常有帮助的,就算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你还可以再次尝试,因为这种尝试不会让你有太多的投入,它却能帮你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痛苦,正所谓船小好掉头嘛。

 

关于这一个步骤,我非常鼓励大家都去大胆尝试,因为原型设计真的能够给你带来很多惊喜和意想不到的机会。养成对话的习惯可以拓展你的人脉网络,而短时间的原型体验呢,又可以培养你的同理心,让你更容易理解他人的处境。这些都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大有益处。

 

进行到这里呢,我们已经完成了人生设计的前三个大步骤,做了测试,制订了计划,进行了原型设计,现在剩下的好像就是选定最终计划,然后去实施了。

 

往往这时候就会有人开始犯难了啊,因为关乎人生的重大决策,我们很怕选错,以至于不敢去选。书中的两位老师认为,很多人无法得到幸福,与其说他们是做了错误的选择,还不如说他们是使用了错误的选择模式。



好,我们来看人生设计的第四个大步骤:实践四个步骤,学会明智选择。

 

作者建议我们把选择的过程细分为:收集和创建选项、缩小范围列表、明智选择,以及放手向前看这四步。

 

首先第一步收集和创建选项,其实这就是前面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我们也已经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就不再重复说了。

 

步骤二呢,是缩小范围列表。如果你列出了很多选项,那么很可能,你前面还在因为思路得到了扩充而兴奋,现在却因为无从下手选择而停滞不前。这也很正常,因为科学研究表明啊,如果只有三到五个选项,那大多数人都能有效地选择。



可一旦超过了这个数量,人们的决策能力反而会下降。这就是人类大脑的一种反应方式。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缩小范围了。

 

千万不要觉得我花了那么多力气才想出来的那么多选项,现在要删掉一些我舍不得,你要明白选项存在的意义就是被选择,因为拥有太多选项而让自己停滞不前,等于你其实一个选项都没有。

 

那缩小范围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所有选项进行一个分类,挑出同一类别选项中的最优选项,删掉其它的就可以了。比如你有十二个选项,先不管对错,删掉七个。

 

这时候有书友可能会愣住了,说,就这么简单粗暴么?书里讲了一个做选择时的披萨、中餐的原理。就是如果有人问你,中午想吃什么?披萨还是中餐啊?你可能会说:“我都行啊。” 那别人说:“好,那就吃披萨吧。” 这时候你可能会马上说:“ 哎,不行,我想吃中餐。” 



这种情况很常见哈,你第一次说吃什么都行的时候,你也以为这就是你的想法,可当那你听到你不喜欢的选择时,你才知道你其实不是无所谓的,你其实一直都是有偏好的。所以你在删除选项的时候,大胆去删,如果删错了,你自己会知道的,一定要相信自己。

 

删到剩下五个左右的时候,你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最喜欢哪个了,这就意味着,这五个选项对你都是有价值,有用的。这时候,我们就要进行第三步,也是真正有难度的一步,明智地选择。

 

这么关键的一步,大家都非常怕出错。所以无论是单纯依赖认知判断还是依赖感情判断都不太可靠,那作者建议我们呢,尽量在做选择的时候充分发挥所有的知觉方式,包括认知,情感,直觉多方面的知觉都要用上。然后尽量去和每一个选项融为一体。



你可以从你的三到五个选项中挑一个,在接下来的一到三天里,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这个选项中,从早上刷牙开始,就让自己开始生活在这个选项中,尽你所能让一切逼真,同时心里要明白,你已经选择过了,你现在就生活在你所选择的情境里。



体验一到三天之后,休息一两天再重新开始体验下一个选项,就这样依次把所有选项都当作现实生活去体验一遍。然后再反思,看你最想成为哪种人,最喜欢哪种生活方式。这个方法可以弥补你单纯利用直觉或者认知去下判断的不足。

 

大部分人在做出选择之后,他们会自动进入的第四步就是苦苦思索,你会不停的问自己:“我选对了么?这真是最好的选择么?我能不能重新选啊?” 



请注意这里作者特别提醒我们的是,千万不要陷入苦苦思索,那样你就永远不会对自己的选择满意,也永远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你的选择中去。你真正应该进行的第四步叫做“放手,继续前进!”

 

我们很容易不停地去想你放弃的那些选项,实际上你这么做,除了拉低你对已做选项的满意度和执行力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因为那些关于其它选项可能更好的想法只存在于你的脑海里,根本不是存在现实中的。所以,我们必须在选定之后,开始采取行动,而不是左顾右盼。这样前进的路才会越来越顺利。



当你已经掌握了前面介绍过的原型体验这类方法,在重大投入前你其实不会有什么损失,完全可以大胆前进。事实上,这第四个步骤呢,就是让你放弃一些不必要的选项之后,向前看,直至完全接受你最后的选择。



而且,当你行动起来,通过努力不断变强,自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好选择,真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后悔上。

 

好,这是第四个步骤,明智地选择。

 

最后的最后,虽然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想帮助大家尽量避免失败,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就像航海一样,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要重新调整;可能为了躲避风浪,要暂时靠岸;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沉船的情况,那就必须重整旗鼓再出发。所以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失败。

 

人不可能永不失败,但是对失败免疫是可能的。对失败免疫并不是说有一种什么方法,能包你心想事成,而是说,这种方法可以帮你对失败来的负面情绪免疫。换句话说,是能教你正确地看待失败。

 

在原型设计的环节,即便你在某个原型体验上失败了,你也会明白这并不是真的失败,因为你知道自己只是在快速试错,你还从中获得了经验教训。



当你真正掌握了设计思维,你就会明白,不止原型体验,其实整个人生都是如此,你对事物成败的看法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对失败免疫的第一层,以一个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快速试错,接受结果,吸取教训,改善提高,然后重新出发。



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个无限循环的前进过程时,任何眼前的失败都只是暂时的,因为你会总有新想法去不断探索出更多你和世界互动的可能性。这种心态,比成功对我们的意义大的多。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想要真正练就对失败免疫的本事,可能没有说的那么容易。所以,作者在书里给我们设计了一个小练习,叫做失败重构练习。教我们如何把失败当作一个原材料,通过转化这个原材料,彻底扭转失败的局面。这个练习分为三步走,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记录下失败的经历,回顾一下过去一段时间经历过哪些可以被看作是失败的事情,写下来。

 

第二步呢,对这些失败进行分类。把失败分为低级错误导致的失败、自身弱点导致的失败和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这三类。在低级错误导致的失败中,你往往什么也学不到,有时候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失误,下次注意就可以了。而自身弱点导致的失败呢,很遗憾的是,有些弱点就是天性的一部分,你可能根本改正不了,比如拖延症,比如健忘,你只能尽量避免。

 

这前两类失败,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重点在第三类,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失败重构练习的第三步就是鉴别出这些蕴含成长机会的失败。



举个例子,比如你致电客户想聊聊项目的进展,却无端被客户大发脾气,指责你在浪费时间。这时候你完全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可能是你太急着切入主题了,没有留出收集信息的时间,所以你不知道对方这个项目的工程师已经辞职了,那边目前是一团糟。所以他才着急上火。



这其实就是一个下次可以避免的失败,在每一次与客户交流之前,都应该花时间收集一下背景信息。养成这样的反思习惯,既对你将来工作有帮助,也有利于一个更好心态的培养,否则你除了生闷气,就并没有什么收获。

 

我希望大家记住的是,失败免疫其实是一种认知模型。任何人达到了这个认知水平,就相当于对失败打了疫苗,不会轻易被病毒击倒了。

 

好,至此,关于斯坦福人生设计课这本书 的重点内容,我就已经为大家介绍完了,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掌握并且在今后的生活中灵活运用书中的方法,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段原文,与大家共勉:“在人生设计中,没有错误的选择,也不存在后悔与否,有的只是原型设计,一些原型设计会成功,一些原型设计会失败。从失败中我们能够吸取教训,期待下次成功。人生并不只有输和赢,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无限游戏。”

 

请大家记住,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有多种美好的生活在等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