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8-1-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00:00
11:09

成年人的错误目的。我们称之为"生活态度取向"。就像孩子们并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目的一样,大人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这种隐藏的取向会导致大人行为不当,并对孩子造成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人不同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们造成困扰,并且经常会鼓励孩子们做出试探行为和不良行为。

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总想避免痛苦和压力;在这种逃避过程中,这些父母无法让孩子了解到还有限制和条理。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并且不需要遵守任何社会责任感的规则。

而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则相信,他们可以通过保持控制,有时候是对局面的控制,有时候是对自己的控制,有时候是对别人的控制,来避免批评和羞辱。他们可能会过于严厉,也不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有些孩子会觉得受到了阻挠,并且决定反抗。另一些孩子可能退让,并且决定要以讨好来得到别人的爱。

以力争优秀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们,他们为了避免无意义和无足轻重而凡事要求"正确",会让他们的孩子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他们不能够符合父母的高期望呢?这些孩子可能会变得很消沉并且会放弃,或者,他们也可能以抛弃自己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的感觉为巨大代价而决定要出类拔萃。

取悦型的父母希望避免遭到拒绝。但是,这可能会使孩子占据优势,以为"只有当别人照顾我、满足我一切愿望时,我才有所归属"。

"生活态度取向"理论,重点讨论大人的抉择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积累着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共同形成了你的生活态度取向。现在,你的孩子也正在形成他们的生活态度取向。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描述你是谁。它们代表着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

实际上,成年人既会形成一种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又会形成一种次级生活态度取向。

大多数人都希望能拥有每一种取向的优点而去除其缺点。例如,大多数人都希望对自己的生活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而不喜欢批评和羞辱。然而,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比其他取向的人更难以忍受批评和羞辱。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以控制为取向的人相信,能够避免批评和羞辱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持控制。请记住,这是一种个人的信念,而不是事实;在具有控制取向的人看来是批评和羞辱的情形,另一个人可能会付之一笑。这是一个感觉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控制别人通常不是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关注的焦点。他们想要控制的是自己和局面,以获得安全感。然而,孩子们却容易将此理解为对他们的控制,并且可能会反抗。

很多人都想力争优秀,不愿意自己是个无意义和无足轻重的人。然而,以力争优秀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自己无足轻重和无意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注意,那些以力争优秀为己任的人,极少想要比别人优越。他们只是有一种错误信念,认为如果自己不是出类拔萃,自己就不够好,这往往导致孩子感到自己无能。为什么孩子对自己那么灰心。当我们不断对他说,只要你肯努力,就能做得更好时。却不知道,越这样越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

每个人都想要安逸的生活,都希望能远离情感上、身体上的痛苦和压力。然而,避免痛苦和压力成了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最在意的、决定着他们的行为的事情。其他取向的人当然也不会为痛苦和压力而狂喜,但他们不会把避免痛苦和压力当作生活的第一要务。这种取向可能会导致孩子被宠坏,变得让人费心费力。正如一位妈妈说的那样∶"天哪!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我老有那么大的压力。我从没教过孩子们如何自己照料自己,从没教过他们帮我做事。原来我把事情弄颠倒了。”很少有人喜欢被拒绝和孤立。然而,以取悦为生活态度取向的人在感到不安全时,会把免遭拒绝当作其行为的主旨和基础。这会导致别人占据优势,或被他们的不安全感搞得不胜其烦。正如一位爸爸所说:“难怪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感激我为他们的付出。我根本就没问过他们的想法。我只是想他们不领情、不体谅。现在我才知道,真正不体谅别人的是我自己,我从来没有问过他们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由每一种取向促成的行为往往会造成与初衷相反的结果。例如,一个试图取悦孩子的人可能讨不到好,因为他忘了查证这是否符合孩子的最大利益。想要安逸的人可能造成更多的压力,因为他们在当时避开了一些似乎会使他们不舒服的措施,但因为孩子只会提要求而不懂得合作,这些父母在将来会遇到更大的麻烦和压力。那些认为自己必须控制的人,往往会在孩子反叛时招致批评和羞辱;那些为了避免无意义的生活而力争优秀的人,可能得到最无意义的结果∶他们的孩子已经形成了无能为力的感觉,或者会追随父母的脚步把一生都耗在证明自己上。

不论哪种生活态度取向,关键在于其主要动力是为了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然而,正像那些为了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做出错误努力的孩子会选择错误目的一样;大人也会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方式而适得其反。我们的"行为不当",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造成疏远,而不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清醒的意识和良好的情绪能帮助我们超越这种适得其反的信念和行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对待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的生活。

当孩子们能够感知他们的世界,并对其做出决定时,就能够得出一些包括"因此,我必须怎样"的信念的基本结论时,性格取向就形成了。而孩子们可能在相同的环境下会做出不同决定。比如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让别人照顾我。”这是(安逸型的孩子)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控制自己和局面,这样我才不会觉得受到了羞辱。”(这是控制型的孩子)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讨好别人,这样别人才爱我。”(这是取悦型的孩子)

“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更努力地赶上,甚至做得更好。"(这是力争优秀型的孩子)

这些幼年时的决定造成的结果影响着未来。而你一生行为的蓝图便是在儿时绘制完成的。

理解你的生活态度取向,能够帮你找出一些修正的机会。它还能帮助你辨认出你的孩子正在开始使用哪幅蓝图,并且能使你更好地理解他们在感到不安全时的反应。

如果你还确定不了你自己属于哪一种生活态度取向,可以从这四条中看看,哪一条最符合你∶

·当我和自己周围的人都舒适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出现紧张、痛苦和压力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安逸型)

当事情井然有序而且很有条理,并且我能控制自己和局面的时候,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因为我认为自己应该知道或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尴尬并被差辱或被批评的时侯,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控制型)

当我能取悦别人并避免冲突而使我的生活充满快乐而不是困难时,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感到被拒绝、被孤立或者不被人欣赏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取悦型)

·当我获得成功并作出有意义的贡献时,我对自己感觉最好。当我觉得自己愚蠢、没价值、没有意义时,我对自己感觉最不好。(力争优秀型)

在你有压力或感到不安时,以上描述中与你最符合的,就是你的基本生活态度取向。

“有压力时”是理解生活态度取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没有压力时,我们不担心羞唇、拒绝、无意义或痛苦。当生活平静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陷入童年时的决定、 行为模式和信念中而不能自拔。只有当我们感觉到压力或者不安全时,我们才会陷入到自己生活态度取向的消极行为中。这些行为往往是我们和孩子产生权力之争的根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