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把《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给讲完。其实在前几章中,我们就把书里的主要内容都差不多讲完了。
还记得吗?
人在极端环境下的三种心里阶段;还有随之衍生的意义疗法;以及,寻找意义的三种方法。当然,这些也都是我自以为的主要内容而已。
还是那句话,我们的解读,就像是电影的浓缩版解说,我们再怎么讲,也一定比不上你自己阅读所带来的直观感受。还是老规矩,这本书的购买链接,附在文末。
好,今天呢,我们合上这本书,借着书中主要脉络以外的一些单独的细节,就当作是加餐,顺便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荣耀你的父母
弗兰克尔的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全书中,到处都充斥着一个词,那就是 —— 责任。
由此我们也能得知:
意义与责任,是分不开的。
弗兰克尔在二战开始前,就是一名非常有名的心理医生,当时,美国决定参加二战后,美国驻维也纳的领事馆就通知弗兰克尔去领取移民签证,去美国避难。
弗兰克尔的父母闻讯后感到欣喜万分,他们一直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逃离奥地利。
可是弗兰克尔却特别犹豫,他问自己:我真的能够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面对被送往集中营的厄运吗?身为儿子,我的责任又在哪里?
正在此时,弗兰克尔注意到了自己家里桌子上的一块大理石,于是他就问父亲这块石头的来历。
父亲说,这是他在被纳粹焚烧的维也纳最大的教会遗址上发现的,他把这块石头带回了家,因为上面镌刻了《摩西十诫》里的部分内容。
父亲向弗兰克尔解释那些希伯来文字说:“这个文字,就代表了《十诫》中的一条。”
弗兰克尔急忙问到:“是哪一条?”
父亲答:
荣耀你的父母,
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就在那一刹那,弗兰克尔决定留了下来,即便 —— 他日后要面对的是地狱......
这是一个有关责任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份责任,我们后世的人们也看不到《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了。
意义疗法的发现,或许将会推迟很多年,那么战后,又会有多少人将遭受“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的痛苦,之后选择轻生呢?


责任女神
大家都知道美国东海岸有一个自由女神像,这是美国最标志性的建筑。
而弗兰克尔在书里就曾多次说到,美国应该在西海岸再立一个雕像,和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配个对,名字就叫 —— 责任女神像。
因为弗兰克尔认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由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的自由并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自由,而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采取某种立场的自由。
所以弗兰克尔说,人光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
自由,是人类消极的一面,
而积极的一面 —— 就是责任。
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么“自由”就会堕落为“放任”。

弗兰克尔把“自由与责任”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也是为什么弗兰克尔说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应该配上西海岸的责任女神像的原因。
他说,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方法就是做某件“献身于他人的事”。
责任会带来压力,
但是,人也需要压力。
人很像一座拱桥,建筑师想要加固常年失修的拱顶,就要加大拱顶上面的负重,以使其各部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理,人适当的压力,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这就像很多人退休之后就抑郁了,或者那些工作的人一到双休日就会感到空虚,有些人甚至还完债,脱离了常年的债务压力,反而感到空虚了。
压力,是好东西,但压力分很多种 —— 还钱是压力;买房买车也是压力;急于求成同样也是压力。
这种压力我们一般人很难拿捏,
但是,责任带来的压力 ——
是最好的、最健康的、也是最适当的。
如果我们把压力当作是“一道菜”,那么责任的压力就是“最上乘的压力”,真是不可不担啊!


终极意义
人总是想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人甚至总是“质问”生命的意义。
可是,弗兰克尔认为:
很多人面对生命之意义的问题,
实际上是被颠倒了。
他说:
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而是必须承认 ——
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
简单地说:
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
所以人们必须通过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对待生命,人们只能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认为:承担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所以,
是我们一直在“叩问”生命吗?
也许,
恰恰是生命一直在“质问”我们。
但比起这种人生的“整体”的终极意义,弗兰克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生活中很多“单个”的意义之上。
比如,我们正在看一场电影:
它由成千上万个镜头所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
而我们如果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自然,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了。
弗兰克尔认为:
生命的终极意义也是这样,人只有在濒死之时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赖于生命过程中每一个单一情境的意义。
而要想做到这些,弗兰克尔说:
良知,就是一种提示器。
它能够指示我们在特定情境中前行的方向。


我的补充
其实弗兰克尔的思考非常西方化。
我们之前就说过:
西方的哲学思考,普遍都是“从下往上、从外到里”地讲;而东方哲学的思考方式则恰恰相反,东方大多都是“从上往下、从内到外”地讲。
东方哲学阐述一件事情时,从一开始就会直接给你一个终极的主题,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起点非常高,然后再开始慢慢逐级下降,落实到仁义礼智信、忠义孝悌、礼义廉耻等等。
就好像先告诉你一部电影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个中心,一一对应每一个镜头。
而西方哲学,则是通过探讨各种外在的现象,去剖析世间万象,逐级上升,慢慢思考其背后的本质,就像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去分析,最后确定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两种方向没有什么高低好坏之别,如果我们能结合着看,那么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巧妙的“合一性”。说的其实都是同一回事,只是因为观察角度与方向不同,所以说法不同而已。
同理,虽然弗兰克尔在书里没有用很多的笔墨去说明生命的“终极意义”,也没有讲很多所有人类共同的“普遍意义”。
可是在字里行间,我依然能感受到,至少弗兰克尔自己,是找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了。
虽然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各有不同,但我们作为“人类”这个生命本身的意义,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比如:文案是扶摇,主播是筱小,我们作为各自特定的身份,是有着各自的意义的,但我们同样作为一个生命,也有着其普遍与终极的意义。
我想那就是进步,就是升级,
以及 —— 帮助他人的进步与升级。
这,就是灵魂本身所追求的终极意义。
这体现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段: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人请弗兰克尔用一句话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义。
他把回答写在一张纸上,
让学生们猜他写下了什么。
经过一阵安静的思考,一名学生的回答让弗兰克尔大吃一惊,那名学生说:“您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一字不差”,弗兰克尔回答,
“你说的,正是我写的。”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