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集 大忧大定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经济曰益腾飞,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创造更多的财富,人们不得不在忧患中加快行动的脚步。
然而很多人,最后却因此而疲惫不堪,甚至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易经》艮卦所蕴含的道理,却能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那么,艮卦究竟向人们提供了哪些克服忧患、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呢?
艮卦跟震卦互为综卦(图113-1),表示这两件事情是一体两面的。
外面震动,我们心里头也会震动。怎么震动呢?就是害怕,然后就开始修炼自己。这样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宗教。
但是,我们并没有说有了《易经》的这两个卦,我们就必须要有宗教信仰,因为要不要通过宗教信仰来修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我们把艮卦讲完了以后,大家再去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去做。
当然,一个“震”字,不足以把震卦的全部道理都涵盖在里面。同样,“艮”这个字,也没有办法把艮卦的精髓通通表现出来。
因为语言文字有它本身的局限性。艮卦,是两座山,下面一座山,上面一座山。那为什么不叫山卦呢?因为山太具象了,只能代表一座一座的山,这不是艮卦所要说的事情。那么,艮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个,艮是狠的意思。我多次说过,当老板的,眼光要看得准,脚步要站得稳,还要狠下心来,这都是从艮卦得来的启发。“艮”怎么会跟“狠”扯在一起呢?
当我们看到一座山的时候,都会由衷感慨它的壮美,想着登上去还可以看得更远,于是就往上爬,我们都没有跟自己的身体商量过,也没有问问自己是否吃得消,爬上去以后怎么下来……
这些都不想,狠下心就往上爬了。也有人只是欣赏,而不爬,这更加狠,为什么?因为这样就会丧失很多乐趣。大家不要小看《易经》这样扯来扯去,其实都是经过深层考虑才决定用某个字的。
第二个,艮是止,但是不完全是止。现在的人最清楚,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能震不能艮,知动不知静。一静下来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只要没事就想着赶快找事做。
这种人品德怎么会好呢?他都没有时间修养自己的品德。那么,修行从哪里开始呢?从底下开始。
艮卦整个就是按照人体来安排各个爻的。
初六爻,是人的脚指头,因为人起心动念,都是从脚指头开始的。
六二爻,是人的小腿。想想看,小腿是跟着大腿走,还是会去限制它呢?艮,跟“限”也有关联。小腿能把我们的大腿限制住,不让它动。
九三爻是最麻烦的,九三,就是人的心。
人的心,一念未完,一念又起,刹那之间,就会有很多的心事,其实这不过是在找自己的麻烦而已。大家可以看到,艮卦下卦,都是在讲我们的腹部以下。
就腹部以下而言,人跟动物是差不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能跑到上卦来,那这一辈子就谈不上什么修行了。
接着进入到上卦。六四爻是人的身体,五腑六脏都在这里。六五爻是人的嘴巴,什么都好修,就是嘴巴最难修。心好,没有人知道,而嘴巴坏,全世界都知道。
口德难修,其他方面的业都可以减少,而口业一天不晓得要增加多少。上九爻就是人的大脑,什么时候能修到大脑条理分明,便能开心喜悦,无忧无虑,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序卦传》说: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物不可以终动”,天底下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不停地动的。
老子讲得最清楚: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和骤雨,来得越猛,去得越快。“止之”,不管怎么动,最后都会慢慢停下来。
道理其实很简单,人动久了会疲倦,轮子动起来以后,因为与地面有摩擦力,也会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
“故受之以艮”,艮跟震,是连在一起的。动,自己会静,动一段时间,就想静下来。所以,我们不能把艮简单地解释成停止。最好的办法是去想象风雨中的宁静,那才是真正艮的境界。
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什么时候我们的心不动了,就会感觉到外面的风风雨雨,其实无比宁静。
震卦与艮卦互为综卦,如果说前者是震动警醒,后者则是动中能静。现代人普遍缺乏的,就是一种身处闹市而心如止水的境界。
那么,现代人为什么会难以静下心来?通过研究艮卦的卦辞,人们又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呢?
艮卦卦辞(图113-2)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背”,指的是人的后面。大家想想看,前面的身体重要,还是后面的背重要呢?有人说当然前面的身体重要。可是没有背,人前面的身体怎么能支撑得住呢?
艮卦的卦辞很妙,它首先告诉我们“艮其背”。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个人的背,就很难猜测这个人现在的状况怎么样。
平常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总是盯着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有表情,会透露很多信息。
然后,我们就会猜对方在想什么,他是好意还是坏意……现在一个人背对着我们,我们完全摸不清他的底细,猜也没有用,也猜不出来。
“不获其身”,只看到他的背面,而看不到前面的时候,就忘我了,就不太会影响到自己。人与人之间是一面镜子,每个人的表情可能都是由对方引起的。
他对你生气,你也不会给他好脸色,我们看到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中国人常讲:“我喜欢生气都是他惹的,他不惹我我会生气吗?”其实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艮其背,不获其身”,只看到他的背,就不会有这些情绪的起伏变化。
“行其庭,不见其人”,这怎么可能呢?都在同一个庭院里面走动,怎么能看不到呢?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他们是背对背的。
背对背,一东一西,就算在同一个庭院里边,也看不到对方是什么样子的。有人说我不可以偷瞄一下那个人吗?当然可以。
但是,艮卦告诉我们,人要止的时候,就不要去看那些会让自己激动、起心动念的东西。其实卦辞在这里的用意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无咎”,即两个字:静坐。
一个人闭目静坐,才能够真正地忘我,就算别人在他面前瞪着他,或者微笑,他都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说人只要有这个身体,就不免起心动念,欲望一来,很难招架得住。而欲望是没完没了的,所以人会得寸进尺,贪念无止。
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念,无所不用其极,会偷、会抢、会做假账、会侵占……所谓贪,就是去侵犯别人的东西。
那么,要止贪,有什么办法呢?天天念佛有用吗?早上烧香,上班照样做假账,回来顺便偷点公家的东西,这样的人太多了。所以,要止贪,必须要止欲。欲在哪里?我们的心里。
艮卦六爻,没有两两相应的,初六是阴爻,六四也是阴爻,不相应;六二是阴爻,六五也是阴爻,不相应;九三是阳爻,偏偏上九也是阳爻,不相应。这表示很多人在一起,各想各的。
再说,凭什么要求别人完全配合我们?所以,每个人必须修己,只有止欲自修才是最可靠的。除此,没有别的更好的路可走。
古语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们身处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迅猛腾飞的现代社会,学会“止欲而修己”,
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招致祸患。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该动还得动,该出手时就得出手。那么,根据艮卦的道理,人们对于何时动何时静,又该如何把握呢?
艮卦彖辞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彖辞讲得很清楚:艮,止也。这个止不是禁止,也不是永久不变。后面接着解释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应该止的时候,一定要止;应该动的时候,也不能不动。
就好像一个人,不该他讲话的时候,如果他讲了,所有人的脸色都会很难看。人们认为轮不到他讲话,就算他讲得再好,也是废话,也是浪费人们的时间。
如果该他讲话时,他又不讲,所有的人也会很气愤,认为他不识抬举,或者看不起别人。所以,一切都是时,时一到,不做不行;时未到,徒劳无功。
《易经》每次讲“时之义大矣哉“,就是告诉我们一切都要看那个时,随时而动。时间不会配合我们,我们要全面去配合时间。
“动静不失其时”,就是说我们走路的时候,就是该走路的时候;我们静坐的时候,就是该静坐的时候。我在国外,看到有些外国人中午在慢跑,就觉得很奇怪。
子时跟午时,人应该静,应该躺在床上,所以午休是很好的习惯。不要因为自己不午休,就骂人家中午睡觉耽误下午做事情,说什么外国人不午休、效率高之类的话。
难道外国人不午休,我们就不能午休了吗?难道外国人中午在那儿跑,我们就跟着在那儿跑吗?要知道,时不对,所做的事情是有害的。
人要跟时辰相配合,我们中国人向来重视时辰,因为每一个时辰,都有不同的安排。
比如,一天当中,早晨七点钟大便最好,因为这个时候,“时”正好走到大肠的位置。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做这件事情,就很容易把自己身体的秩序弄乱。
“其道光明”,光明在这里指的是通达情理,明白道理,就会越走越光明,而不是越走越黑暗。
一个人身体好,心里宁静,知道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就不会吃亏,心情喜悦,前途自然光明。
“艮其止”,是用来解释“艮其背”的。大体来说,一个人的身体前面叫作阳,后面叫作阴,阳是比较喜动的,阴是比较喜静的。
比如人生气的时候,前面会起伏,而背不会。所以从背后很难看出一个人的情绪,但是从前面看就很容易。
“艮其止”,就是说如果只看他的背面,也就是相对不动的那一面,就不会影响到我们自己。
“所”,指的是所要的东西。“止其所也”,我们所要的东西跟动是有关系的,因为哪里动,我们的眼睛就会看向哪里,停在哪里。不会这里动,我们却往相反的方向看。
“上下敌应”,就是上下同性相斥。“不相与也”,就是没有相配合的。前面已经讲过了,艮卦六个爻,两两各不相应。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只要一个人看不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就会慢慢地消除那种欲望,好比同在一个庭院里面,看不到他的身体,就等于看不到这个人。
看不到这个人,就慢慢忘我了,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要求。这样的话,就“无咎”,就不会起心动念,一贪再贪。
其实人就是因为贪,所以老上当。一个人如果不贪,谁拿他也没有办法。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没有看到什么想要的东西,心就不会乱。
现在不是,通通展示给大家看,生怕大家看不见。一买买几十个玩具给小孩,生怕他心不乱。小孩心乱了不好好读书,父母又骂他,其实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人有两种,一种是能不见就不见,这种人不得了。另一种是非见不可,这就是自寻死路。可是我们现在都是鼓动大家,自找死路。
可见,教育的方向是错误的。有一句话,叫作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心死了以后,就会因循苟且,意志低迷,懒惰,不求上进,做坏事都感觉不到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要“震”他,让他振作起来。一年四季,春夏秋都在震,都在动,但到了冬天就要艮。以一个冬天的静,来支持三个季节的动。一句话:休息,才能够走更远的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以四季的变化,向人们昭示着万事万物的动静之理,这也反映出了《易经》艮卦彖辞所讲的“动静不失其时”的含义。
艮卦彖辞说:“艮,止也。”那么,止与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儒家经典《大学》对此又做出了怎样的阐释呢?
一个人,能屈才能够伸。那么静,要静到什么地步呢?我们没有用静,而是用止。止是什么?静到像山一样。山不动,人就不动。其实山也在动,但是最起码它是所有东西中最不动的。
军令如山,谁能够撼动?不动如山,你能把我怎么样?这都是我们常讲的话,但是却没有好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
《大学》里面有一段话,跟艮卦联系在一起更好理解: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有没有定力,就看他能不能静下来。
有人说我很静啊,那我就要问,你静到什么地步,静到什么程度?你也许是装的,只静个两分钟而已。
小孩大概只能静两分钟,就开始动了,因为他小,也没有修养。如果大人也像小孩一样,整天都在动,那这一辈子能做什么事呢?大家自己去想想。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个人要静下来很难。拿打坐来说,有几个人能坐得住?一打坐,没有准备好;再打坐,电话响了;又坐,小便急了,该上厕所了……
这样,能坐得住才怪?所以,静,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说要外面静,自己才能静,这样的话永远都不可能静。就算跑到深山里面,还有鸟叫虫鸣呢。
所以,真正的静,是一个人的心静,而不是外界的静。
“静而后能安”,安,也很不容易做到。一个人自己都安顿不下来,怎么去安顿别人呢?比如老板很浮躁,干部能安顿得下来吗?
表面上他是在工作,心里想的却是老板对自己满不满意,这样根本没有办法安心工作。
“安而后能虑”,必须要安,才有办法考虑得周全。“虑”字,是不是因为笔画太多了,我们现在几乎都不讲了,而是用“思考”代替了“思虑”?刚开始我不能接受,后来也接受了。
因为现在的人不打自招,根本没有心,还怎么虑呢?我们只不过是“考”而已。考人家,考自己,考到每个人都焦头烂额。
“虑而后能得”,必须想得很透彻,摸得很清楚,才有办法“得”,这个得就是寻道有得。当然这一部分,老子讲得比较清楚,以后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讲解。
孔明《诫子书》中有一句话,叫作“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有长远的目标,若是静不下来,就永远达不到。
路远看起来都是平坦的,走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曲折的。山远看很矮,貌似很容易爬到顶,走近了才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
所以现在,有的人说要征服某座山,我觉得这种人太狠了,你征服得了吗?你死了,山还在。多少想要征服山的人,最后都死在了山上。
当然,我们不反对大家登山,只是很多人在山上迷路,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救援,这不是浪费社会成本吗?
如果不救,大家又觉得这个社会见死不救,太没有人情味了。所以,这些人的做法就是太狠了,不仅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个人不争,就没有人与他争。人会狠,就是因为身上有动物性。
把这个动物性去掉,然后就变成艮,艮再加上上面一点,就叫作良(图113-3),最后,脑袋一清楚,便会良心发现。
良心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背上,所以我们看不见。修行,其实就是把良心从背后拿到前面来,就这么简单而已。
人,老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这是不对的,因为眼睛是会害我们的。把人的欲望引发出来,起作用最大的就是眼睛。
五光十色、眼花缭乱,搞得人心起伏不定,不能安心做事,都源自于眼睛的迷惑。那么,怎么样才能克服呢?孟子说“君子远庖厨”。这是什么道理呢?
就是君子到厨房一看,白菜没洗就炒了,盘子脏兮兮的……这样的饭怎么能吃呢?所以还是不要看的好。
中国人告诉我们,眼不见为净。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什么都是不干净的。这就是《易经》。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作为群经之始的《易经》,对中国汉字的演变,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正所谓:一字一太极。一个艮字,竟能反映出人从动物性向人性修炼的过程。众所周知,在《易经》中,艮卦的卦象为山,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个山,来作为人生修炼的一个象呢?
我们之所以要把山当成修炼的一个象,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艮卦大象传说: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震卦用“洊雷”,艮卦用“兼山”,“洊”跟“兼”都是重、叠的意思,但又各有所不同。
“洊雷”,是说打一个雷不够,一定要好几个加起来,人家才会感到恐惧害怕。“兼山”,是说山外有山,爬上了这座山,还有下一座山,连绵起伏,好像没有穷尽。
这个时候登山者心里就会起变化,觉得还是不要再爬了。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看到这种情况,就知道要守分,要尽责任,该做的才去做,不该做的就不要做。
要知道,人不守本分,最后只会累死自己,害死别人。因为每个人所能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什么都要做,往往什么都做不好。
我们可以设定一个目标,甚至目标可以大一点,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限度是多少。但不是设定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大家都这样,整个社会就乱掉了。
所以,只能说有目标是很好的,但是最后能完成多少,就算多少。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活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做到什么地步算什么地步,这才是孔子所讲的“知天命”。
我没有放弃,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朋友,可实在是时不我与,阻碍太大,那我走到哪里就算哪里,孔子一生也是这样的。
有人说,孔子没有完成他的目标。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完成了更大的目标。他只是活着的时候没有完成而已,死后完成的那些,甚至超越了当时的目标,后来没有一个人赶得上。
所以,什么是成,什么是败,也许要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就是山三个阶段,才能更加清楚。
艮卦告诉我们要“止其所止”,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大学》里的“止于至善”,才是艮卦真正的精神。但是很多人看到“止于至善”,就解释为要找到最好的,认为至善就是最好的。
至善怎么是最好的呢?为了避免引起误会,我们不敢用止于至善,只好说“止其所止”,即止在合适的地方。其实,至善是最合理的,而不是最好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讲:止其所止。
艮卦施止于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背者无见之物也,无见则自然静止。静止而无见,则不获其身矣。相背者虽近而不相见,故行其庭不见其人也。施止不于无见,令物然而止。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傳世_維摩羅詰:
变化思维是《易经》的灵魂所在。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运用变化思维,就是要适应和把握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不要固守和抗拒变化,而要灵活和主动地应对变化。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傳世_維摩羅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