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十一章“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第三节

《大学》第十一章“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第三节

00:00
04:32
《大学》第十一章第三节原文及译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①。”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②舅犯曰③:“亡人无以为宝④,仁亲以为宝。”《秦誓》曰⑤:“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⑥,其心休休焉⑦,其如有容焉⑧。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⑨,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⑩,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⑾;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⑿,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⒀,迸诸四夷⒁,不与同中国⒂。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⒃。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⒄,灾必逮夫身⒅。
【译文】《尚书・康诰》说:“只有天命是不会常保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人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亲人当作宝。”《尚书・秦誓》说:“假若有这样一位大臣,忠厚老实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智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能容纳。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的,而且还是有利的啊!相反,假若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人家;别人德智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阻挠,使君主不知道他的才德,这实实在在是不能容人。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而且可以说是很危险!”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与自己同住在中原。这说明,有仁德的人能爱护好人,也能憎恨坏人。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优先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就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注释】①命:天命。
②“《楚书》”句:《楚书》为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ǔ)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③舅犯: 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④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鲁僖公四年十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诉子犯,子犯以为不可,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语见《礼记・檀弓
下》。
⑤《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⑥断断:真诚的样子。
⑦休休:宽宏大量。
⑧有容:能够容人
⑨彦圣:指德才兼备。圣,明
⑩不啻(chì):不但。
⑾媢(mào)疾:嫉妒。《尚书・秦誓》作“冒疾”。
⑿违:阻抑。俾(bǐ):使。
⒀放流:流放
⒁迸:即“屏”,驱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
东方的部族。
⒂中国:中原
⒃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
慢,即轻慢。
⒄拂:逆,违背
⒅逮:及,到。夫(fú):助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