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普鸣丨走进铁器时代:哲学的出现

1.14 普鸣丨走进铁器时代:哲学的出现

00:00
20:11

走进铁器时代:哲学的出现


欢迎大家回到这个节目。今天我们将探讨所谓的“轴心时代”。首先,我会解释这个术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这期节目中,我们将聚焦在欧亚大陆,尤其是在古希腊上出现、后来被称为“哲学”的东西,并从更宏观的比较视野来反思我们如何理解所谓“哲学的出现”。首先,让我再简单讲讲前两期节目中提及的学者黑格尔。我之前提到,黑格尔宣称,人们只有在古希腊见证了科学与理性的诞生,当他说这番话时,他所聚焦的,其实是后来我们一般会称呼为“哲学家”的一系列人物。


哲学的英文“philosophy”源于古希腊语的“philosophia”。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探讨的这些古希腊人物,大多都自称“哲学家”,可是他们所谓的“哲学”与黑格尔以及他的继承者所指称的“哲学”,意义不尽相同。这个词在古希腊语境中,是指那些试图对世界形成更加宏观的认知,试图更好地理解人类在这世界上如何生存的人。根据它的字面含义,“哲学家”就是指“爱智慧的人”。古希腊那些人之所以自称为哲学家,原因其实是要表达自己是一个“爱智慧的人”,试图更好地认识世界,由此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显然,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反抗周遭的世界。在他们眼里,世界不该是这般模样,所以他们把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视为己任。黑格尔把哲学定义为以科学的方法,追求对于世界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哲学经过两千年的发展,最终催生了现代性。假如我们不从这个角度理解哲学的含义,而从古希腊语最初的含义来理解“哲学家”,把他们理解为“爱智慧的人”,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虽然这是一个古希腊词汇,但是它的意涵,也就是这些人试图通过智慧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其实他们的出现并不仅仅限于古希腊。实际上,当哲学家这个群体从古希腊崛起的时候,几乎在同一时间,其他试图改变世界的人也开始在欧亚大陆上四处涌现。


比如说,我们将会讨论的古希腊的关键人物,与印度的释迦牟尼就大致处于同一个时代。还有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探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庄子、老子、孟子、荀子等等。他们差不多都是同时代的人物,都活跃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所以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欧亚大陆上的哲学家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还有第二个问题:这些哲学家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最终能引领各自的文明孕育出不同的哲学传统?


我们不妨先来关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哲学家几乎在同一个时期涌现?第一位试图回答这问题的是二十世纪的学者卡尔·雅斯贝斯。事实上,雅斯贝斯是第一个提出“轴心时代”这个概念的人。他用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个独特的时期。他想表明,“轴心时代”是世界历史的“轴心”,当时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试图认识周遭的世界。从他的陈述当中,你立刻就能发现,他基本上继承了黑格尔的认知范式。不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是,雅斯贝斯认为哲学、科学、理性的发展,并非古希腊独特的产物。他认为欧亚地区的主要文明都参与到这场启蒙的轴心变革中。换而言之,雅斯贝斯依然继承了黑格尔的观点,依然认为在轴心时代之前,人类处于落后愚昧的状态;而在此之后,人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了启蒙。他依然遵循了现代性的认知范式,认为理性与启蒙最终带领人类迈向现代世界。


不过与黑格尔相比,他至少是在一个更加宏观的比较框架中思考。我们自然感到非常好奇,对于“为什么”这个问题,他作出了什么样的回答?如果说,雅斯贝斯率先指出了哲学在印度、中国和古希腊几乎同时诞生,那么他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呢?有趣的是,他并没有过多解释。他只是很坦诚地表示:“我们无法理解这个现象,只需要把它看作人类进化的巨大飞跃即可。”换而言之,我们不要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进行阐释,而是把它放置于人类进化的维度,把它理解为人类向理性与启蒙迈进的关键时期。


我个人对这个回答不是很满意。我想从偏向历史的角度来回答,这么做的理由也非常明确。我认为我们应该比雅斯贝斯更进一步地打破进化论的框架。虽然雅思贝斯十分睿智地在比较的视野下重新反思黑格尔的论述,但是他依然继承了目的论与进化论的框架,认为人类发展就是从较低层次的认知状态逐渐启蒙,不断发展理性,最终在现代世界达到顶峰。雅斯贝斯持有这些观点,意味着他在描绘欧亚文明的哲学传统时,依然在使用带有强烈的种族中心倾向的语汇来作分析。


他依然认为哲学是理性的、科学的、以对于世界的先验认知为基础。所有这些观念无疑都继承自黑格尔,而且显然都无法适用于印度或中国之上。我们很快还会发现,甚至连古希腊自身,这些观念其实都不太适用。因此,我认为一方面,我们应该延续雅斯贝斯的比较视野,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在讨论中剔除他所继承的研究框架,也就是黑格尔的进化论框架,与此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提问,为什么哲学几乎同时出现了?换而言之,为什么会出现雅斯贝斯口中的“轴心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发展?当我们剔除了黑格尔的框架之后,我们还能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解释这种发展?


现在我们再次回到“为什么”的问题,不过这一次,我们要从历史的框架来思考。我之前提到,青铜时代社会主宰了欧亚大陆近两千年。在公元前一千年的这段时间内,所有这些社会开始解体。这背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过我首先要讲的这个原因跟这段时期的称呼有关。我们把公元前三千到两千年的时段称为“青铜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因为青铜是当时主要采用的金属。接下来,也就是我们即将讨论的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时期,则被称为“铁器时代”。可以想象的是,这个称呼同样来源于当时主要采用的金属,也就是铁,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我们之前提到,青铜是一种极为贵重的合金,是这些贵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在当时的战争中,贵族们坐在战车上驰骋,挥舞的就是由青铜打造的兵器,而其他士兵,则只能跟随其后,按照战车的轨迹前进。他们手中通常没有任何兵器,只因他们无法获得青铜。


至于铁,则有些许不同。铁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要使用这种材料,关键在于掌握高温冶炼技术。一旦人们掌握了这种技术,能够产生足够的热量将金属铁从铁矿石中提炼出来,这就意味着,突然间,人们可以使用铁这种十分廉价的物质来大规模生产各种铁器。目前,我们尚未清楚哪个地区最早出现了冶铁技术,或许是欧亚大草原的某个区域。不过,不管是哪个区域,这项技术一出现几乎瞬间就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一夜之间,人们通过这种技术来大规模生产各种铁器。比如说,大规模生产铁制农具。这点非常重要。还记得吗?直到这之前,大多数农具还是由石头或木头制成。


一旦人们开始大规模地生产铁制农具,突然之间,人们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就更广了,粮食的产量也就瞬间提升。于是我们看到,在公元前一千年的这段时间内,人口大幅度地增长。同样,人们还可以大规模生产铁兵器。如果说在青铜时代的战役中,主要还是由贵族们在战车上,挥舞着青铜制成的兵器,那么铁兵器一经问世,就意味着人们能够组建大规模的步兵部队,让他们全部配备由铁打造的兵器。相比于青铜器而言,铁器更加锋利,价格相当低廉,制作过程也十分容易。总体而言,人口呈现出巨幅增长,得以填充大规模的步兵部队,而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又能创造出新的景象,那就是社会流动性开始出现。


比如说,你拥有一支大规模的步兵部队,你希望能够由某位精于战事的武将来统领这支部队。你希望能挑选出骁勇善战的将领,这就意味着那些精于作战的人能够得到提拔,即便他们是农民出身。再者,要武装和训练这样一支大规模的部队,你还需要相关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一定都出身于高等的贵族阶层。于是,你开始提拔那些拥有不同才能、善于组织、精于管理的人才。换而言之,社会开始流动,人们能够凭借才能,而非出身,来谋取官职,获得财富与权力。


随着人口大规模地增长,城市的数量与规模也在不断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攀升,能够供养更多的城市人口。这样一来,贸易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人通过贸易发家致富。同样地,也许某些人出身寒微,却第一次能够仅仅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获取财富,以及财富所隐含的权力。把这些总结起来,就意味着: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头几个世纪里,真真切切地主宰了欧亚大陆近两千年的青铜时代国家全都解体了。掌管所有土地与资源的贵族阶层全都开始失势。维系着贵族统治的宗教也摇摇欲坠。社会流动性第一次出现了。此时此刻,这些听起来都相当不错。生活在这样的铁器时代,人们应该非常快乐吧?显然,如果你并非出自贵族阶层,这是你第一次拥有向上攀升的机会。


人们肯定是非常快乐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限定条件,因为我刚刚描绘的图景同样存在不好的一面。没错,人们的确有机会向上攀升,可是社会流动性之所以出现,一个关键的原因恰恰在于大规模步兵的出现。在铁器时代,战争异常频繁、激烈。随着旧的青铜时代王国走向衰亡,新兴的国家纷纷崛起,试图打造强大的军队。大量的人口无可避免地被卷入战争当中,战事规模达到全新的高度,死亡人数也是青铜时代所无法想象的。如果你翻看相关记载,你会发现,在公元前一千年的这段时期,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

 

事实上,当你翻看历史记载,你会发现整个欧亚大陆都笼罩在一种持续不断的危机感当中。没错,旧的青铜时代王国的确解体了,可是整个社会却弥漫着一种可怕的危机感,战乱频繁,死伤不断,人们渴望能够出现新的改变。这就是哲学诞生的关键时代背景。青铜时代的王国走向衰亡,旧的宗教被彻底摧毁,如果你能理解由此所产生的强烈的文化危机,你能理解是什么让当时的人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你就能看到一场反思运动正在萌芽,就能看到当时的人们试图重新思考周遭的世界,试图追问:“我们该如何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如何重新想象整个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本质?如何重新设想人类在世上的生存方式?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回到等级森严的青铜时代,同时又能终结这个时代的巨大危机?”


我认为,领导这些反思运动的重要人物,就是所谓的“哲学家”。在古希腊,这群人自然就是那些自称为“哲学家”的人。我们之前提到,他们使用这个古希腊的词汇来形容自己。而在中国与印度,我同样会使用“哲学家”来指代这些人物。这里的哲学,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古希腊语境中的哲学。我们看到,哲学人物开始涌现,试图反思整个世界。这就是雅斯贝斯口中的“轴心时代”,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时代。如果我所言属实,那么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我们将一起来思考,由此所产生的一些非常有趣的比较性问题。


如果说整个欧亚地区几乎同时弥漫着一种共同的文化危机感,如果说在这个关键时期,开始出现了尝试反思整个世界的哲学,我们就遇到以下这些非常有意思的比较性问题: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存在哪些不同的构想?这些构想有什么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欧亚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就古希腊而言,我们会发现,一旦我们了解整个哲学运动的时代背景,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哲学家所做的事情。我们就不会盲目地继承黑格尔的观点,以为这是科学与理性的诞生。


相反,我们会看到,这些古希腊的哲学家只是试图奋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他们所做的努力,其实与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等思想家,以及印度的释迦牟尼相媲美。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他们的目的,了解他们试图反抗的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将能更深入地理解他们所做的努力。我们也将可以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到底该如何反思世界,如何重新设想人类社会的本质。非常感谢您的收听。在下期节目中,我们将详细地探讨古希腊哲学家所做的努力。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习以惯之

    教授的研究很有意思

  • 丁丁_xfe

    没有自己的想法,挑剔教授!黑格尔不对,韦伯衣有错,你是啥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