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305篇中,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古人狩猎生活的诗歌有二十篇左右,这个占比和婚恋诗篇旗鼓相当。这两类高占比的诗歌,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首先人们开始重视婚姻,因为周代实行宗法制,婚姻使得人们生活更稳定,更重要的是繁衍后代。其次,有关打猎的诗歌反映出当时狩猎在人们的生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广泛存在着对英雄的崇拜心理,其中之一就是对猎手的崇拜。因为人们生活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需要有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的信心和勇气。而猎手就是和自然搏击的人,他们的勇武和高超的本领就成了人们赞美的对象,所以今天我们能在诗经中看到诸多和狩猎有关的诗歌。
我们其实可以循着这些直接或间接反应古人狩猎生活的诗篇,穿越三千年,去认识当时的狩猎生活、狩猎文化。《驺虞》这首诗可以反映出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时期,人们可能就已经把猪肉作为主要副食品了。
驺虞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注释】
茁:形容草刚破土而出的样子。
葭(jiā):芦苇。
壹:发语词,无义。
发:发箭,发箭射中。
五:虚数,如三、九。这里是说几个,形容多。
豝(bā):小野猪,母猪,二岁曰豝。
于(xū,通“吁”)嗟乎:赞美的叹词。
驺(zōu)虞(yú):指猎手,猎人。
蓬:一种野草,形状像白蒿,又叫飞蓬。
豵(zōng):小野猪,一岁曰豵。
【链接1】兽一岁为豵,二岁为豝,三岁为豜(肩),四岁为特——《广雅·释兽》
【白话1】古人给动物的年龄段进行了划分、命名,一岁的叫豵,两岁的叫豝,三岁的大猪(大兽)称为豜,四岁的称为特。
【链接2】言私其豵,献豜于公——《诗经·豳风·七月》
【白话2】给官家、贵族打猎的话捕到小猪留给自己,捕到大猪就要交给官家了。这是从分配方式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
下期预告:第二十六期《柏舟》——“弃妇”与“逐臣”的文化关联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的小故事
讲得很美
白话诗经 回复 @过客_32e: 欢迎分享给更多小伙伴
突然看到去年我的点评
诗句虽短,知识点多,谢谢!
白话诗经 回复 @1383889bmbe: 欢迎多多推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