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武职6.3】好记会用的军事词汇

【卷一·武职6.3】好记会用的军事词汇

00:00
15:44


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


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


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


为君泄恨,曰敌忾;为国救难,曰勤王。


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蔡老师,上两期节目我们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人物及其事迹,又为大家简单梳理了古代武职的名称,那么今天,我们要介绍一系列和军事、战争相关的专有名词。我们一个个来看:


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处于下位的臣子杀死君主,或者是子女杀死父母,叫弑,弑这个字,左边一个杀,右边一个公式的式,这个公式的式,表示套路、程序、方法,那么也挺好理解的,有套路走程序讲方法的杀人,一定就是密谋已久的谋杀,这很明显的就是,下杀上。因为上杀下的话,在古代不用费那么大劲,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直接拖出去就坎了,甚至编造一个罪名或者莫须有就行。所以,这个弑,专制下杀上,密谋的杀,一般组词:弑君,弑父篡位等等。


    那么居于上位的人,要杀处于下位的人,就是讨伐,这就叫征,专有名词,征,行字旁不念双人旁,你也可以念成彳字旁,表示行军打仗。正,表示讨伐不义之人或地,打正义之仗,加在一起,叫征。远古时期的君王,部落首领、部落联盟首领,大都是德高望重的圣人,成为全天下效仿的道德行为的楷模,尽管后来随着文明的进程,君王的品行发生了流变恶化,但是最初,征,这个说法已经很早就定下了,君王永远是正义的,永远是对的,他对诸侯对子民的杀,就叫征。明白了么?


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交锋就是兵器-锋刃相接,就是双方交战,称为对垒,垒就是指用泥土堆积起来的土堆或者是城墙,总之就是防御工事,那么两军开战,各自在自己的营垒里边,听从号令,往外冲锋,所以对垒,很好理解就是双方摆好了阵势,准备开打的意思。


接着,我们要知道,求和是军事战争中,常见的方式。有同学就说了,耶,打仗,要不就是打赢,要不就是打输,耶,别忘了,还有一种结局,就是和,这个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特有的战争方式,早期的西方文明中并不多见。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战争艺术,中国人不是为了战而战,是为了和而战,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非得要“和”?原因很简单,还不是为了好好种地,精耕细作,发展农业文明嘛?!这样讲,还不能讲出这句话的分量,我换一种讲法,蔡老师提醒大家,中国典型的农业文明,这个基本文化素质,我们在头脑中是要一直保持概念的存在和清醒的认识,甚至于这个基本的文化素质,或者说生存特性,几乎可以通解一切中国文化现象,这一点,也是我反复强调的。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直到现在也是这样,以和为贵,点到为止,不求你死我活,和谐发展才是王道,你有土地,我有人口;你有水源,我有种子;你有耕牛,我有农具;你有财富,我有技术……所以,求和,军事形式,或者说这个文化现象,我们就很好理解了,打仗打不过,请求和平,赔款献宝,答应对方提出的条件;或者也有的时候,强者尽管占据优势,但迟迟久攻不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会求和。


你看,中国古人居然把求和称为求成,请求成功,追求战争中的成功。和为贵,和,就是一种成功,不败也是一种胜利。这里面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在里面,请同学们务必注意。


接着我们来看,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这两个词语我们也非常熟悉,凯旋和奔北,有时也叫败北,凯旋就是得胜而归,奔北就是战败而逃,意思很好理解,哪怕没有文言基础的小小朋友,应该也能听得懂。那为什么叫凯旋呢?凯,在甲骨文当中是,击鼓奏乐的意思,旋在甲骨文中是挥动旗帜,在空中旋转,高高飞扬。好,这两个词语加在一起就是欢迎军队得胜而归的时候,又是击鼓奏乐又是舞动旗帜,一派庆祝胜利的喜悦欢腾的场景,所以这就是凯旋这个词汇的来历。


接着,我们再来说奔北,为什么有失败的意思?我们首先要知道甲骨文中,画两个人形,朝一个方向挨着,这个字念“从”,一个跟从着另一个人走,那么还有一个字,把两个人形反一个方向画,这个字念“比”,为啥两个人方向一反,就有比赛的含义了呢?因为古人早上出去干活,一个个懒洋洋地往前走,晚上收工,归心似箭。一个跑的比一个快,于是比赛的含义就浅含在其中。


好,还有一个字,还是这两个人形,现在把他们背靠背画,这个字就是“北”,这个时候,这个字竟然就指一个方向了。北方的北。为什么这个字形,或者叫图符会指的是方位-北方呢?是因为我们中国,处在北半球,太阳总是在南边运行。正午时分你面向太阳,你的身后一定撒一个影子,和你形成背对背的格局,而且它一定指向北方。于是,这个字有了方位的含义。


大家注意这个字还有一个含义,失败的含义叫败北。为什么他会有失败的含义?是因为打仗,你如果打赢了,你只有一个方向,向前冲锋,打败了,你才会回身逃跑,有两个面向,因此它又出现了失败的含义。原来是这么回事,同学们听懂了么?


为君泄恨,曰敌忾;为国救难,曰勤王。我们接着再看这句:替君主发泄愤恨,叫敌忾,忾的意思就是愤怒的意思,敌在这里不是敌人的意思,敌最早的古义,是做动词的,我们以后看到反文旁,这个就代表拿着器械或者是小棍儿击打的意思,那么敌,最早就是武装对抗的意思,做动词。那么,敌忾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击打抵抗令你愤怒的人,我们有个成语叫同仇敌忾。古代的时候君王的仇人,就是子民的仇人,君王的事,就是国家头等大事,所以为君泄恨,曰敌忾关于这是因为农业文明泛血缘社会结构体系的缘故,蔡老师不再重复,我在文臣部分讲过,同学们可以去复习。


明白了上一句,君王的事就是全天下的事,后一句就好理解了,君王一旦有难,那就是国难,而且特指古代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的时候,比如有地方造反,有诸侯叛乱,有外敌入侵等等,总之君王的位子坐不稳了,那么臣子得毫不犹豫的起兵救援,这就叫勤王。


好,我们最后来看: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


胆破心寒,意思就是胆儿都被吓破了,心都寒冷得结上冰,是用来形容极度恐慌的样子,那么这四个字用来比喻敌人因畏惧而屈服,有个词语叫,令敌人胆寒,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风声鹤唳呢?这是一个成语,有出处,我们之前的节目中,讲过东山再起的谢安,那么这个风声鹤唳的故事就是谢安的敌人,被吓破胆的故事,我们来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派谢安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先头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上,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要坚守淝水,晋军就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部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还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那么《幼学琼林》中的惊士卒败北之魂这一句,非常形象的还原了这一场景。


好,今天我们介绍了好些个古代军事战争的词汇,对同学们来讲,应该非常的有用,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在那些对抗比较激烈的日常活动中,比如,运动会啊,赛场上啊,学习和工作的竞争呀,战争主题的影视剧观后感呀……我们明白了他们的出处和来历,更要记得使用他们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醉风醒月

    有一段时间没听了,继续来听,

    蔡鋆老师 回复 @醉风醒月: 欢迎常来

  • 兔兔很凶哒

    古代让我心生敬意。

  • 醉风醒月

    对字的讲解也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