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
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自古英雄,难以枚举;欲详将略,须读《武经》。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蔡老师;今天是武职部分的最后一节课,也是对任用武职军事人员的一个选材标准,做一个介绍,那么到底是什么标准呢?我们来看:
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
这句话我们先来看两个名词解释:第一,干城之将。干城,我们以前讲过,干,本来的意思就是指盾牌,干戈,干就是防御武器,戈就是进攻武器。干城之将,就是指,能够御敌守城的将领。那么第二个名词,就是连抱之材,连抱的意思就是,人张开手臂,手拉着手,合抱一棵树的意思,人越多,说明形容这树木啊越粗壮,我们经常称一棵树特别高大,有几抱粗,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够合抱。好,这么这句话连起来的字面意思,他是说:君王选拔人才不要太苛求,不要因为两个鸡蛋的小事,而放弃能护卫国家的大将;君王任用人才要像木匠使用木头一样,不要因为一丁点的腐烂就放弃栋梁之材。
耶,这就是选拔人才的标准,为什么呢?不着急,其实这句话有个典故,相传,孔子的孙子叫孔伋,字子思,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也就是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且还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相传四书五经中的《中庸》由子思所作,故子思被尊称为述圣。
好,那么子思有一次向卫侯,也就是卫国的一个国君,推荐一个叫苟变的人,说他有统领五百乘的能力,什么叫乘,我稍微解释一下,乘在先秦时期是指车辆的单位,而且往往特指军事上的战车。在孔子孔伋那个年代,国与国之间交战,除了步兵以外,最重要最常见的兵种,就是车兵了,而且在礼乐文明的周朝,对如何打仗如何治军都有明确的规定,有点像下象棋,你动一下我动一下,你不动我决不能动,打仗也得讲“礼”,讲规矩。那么什么是一乘呢?简单点说,一乘,就是一百人,包括驾车的士兵,车上的持干戈的士兵,以及战车周围的步兵,这样一个完整的列阵,叫一乘,我们经常能在先秦的影视剧中看到,两军交战,一个个又一个的方针,这就是一乘。同时,我们还经常能在先秦的古书中看到“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指的就是有一千个、一万个作战的百人单位的国家,也就就拥有十万和百万部队的诸侯国,千乘之国一般指的就是像鲁、卫、陈、蔡、宋国等这样的中等国家,万乘之国指的就是像齐国、晋国、楚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那么子思推荐的这个人,有五百乘的统兵打仗能力,相当于能带领一个中等国家,一半的兵力,看来确实不简单那。
可是人家卫侯说:我知道他有担任大将的能力,但是听说他之前在做小官的时候,曾经在向百姓征税的时候,吃过人家的两个鸡蛋。所以我不能用他。咦,这还真有点像咱们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哈。子思接着讲:圣人在任用官员的时候,就像工匠用木材一样,用它的长处,不用它的短处。所以粗大的树木即使有几处腐烂之处,好的工匠也绝不会抛弃他们。现在您,处于各国争战的时代,要选择的是有本事的人,却因为两个鸡蛋而不用有御敌本领的将才,这件事可千万不能让领国知道,不然一是笑掉大牙,二是知道你们国家无人可用,会引来虎狼之师。卫侯听完以后,向子思拜了两次,说:我愿意接受先生的教诲。
这个故事,听到这里,蔡老师相信很多人对子思的理论,都拍手称赞,完全同意,这确实值得我们警醒的一个启示。我们现实社会,确实有大量看似完美无缺的庸才,被提拔到了重要领导岗位,而有棱角具有个性的众多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资源浪费,造成发展的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但是蔡老师这里有话要讲,这故事结合用人标准,其实反射出了很大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一,我要解释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儒学,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复的是什么礼?周礼,蔡老师在以前的节目中讲过,周礼是上古时期乃至远古时期,德治天下的集大成体现,将德治,道统化、体制化,而孔子将其理论化整理化。什么叫德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画地为牢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这表明德治,是十分的温柔的治国方式,如果放在孔子那个年代,或者更早的时期,像苟变这样的人,如果品德出现问题,才能再大,也不会受到重用,要不然就不会有,春秋时期那个宋襄公泓水之战的仁义之举了,其实放在那个年代,是十分正常的,只是春秋开始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宋襄公的举动就显得不合时宜,变成愚蠢了。可是,我也请同学们,或者特别是在领导岗位的家长朋友们,好好想一想,如果品德不好,他才能再大,你敢用他嘛,就好比,你们家门坏了打不开,你让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本事特别大,一包方便面能打开一个小区的那种,来给你家开门,你敢么?是一个道理,如果品德不好,本事越大越可怕,是不是这样?
那么子思的言论是错的嘛?蔡老师认为也没有错,啊,那为什么呢?因为,子思处在的时代,是比春秋更加暴烈的战国时期了,仁义礼智信早就在诸侯国中不复存在,道德败坏沦丧,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春秋五霸至少还尊王攘夷,还讲一点王道,但是到了战国,个个以最大限度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置于人死地;以侵占他国生存资源为目的,而巧取豪夺,不折手段,不讲王道只讲霸道。宅心仁厚、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形单影只;然而,暴力管控,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大行其道。所以,唯才是举,唯利是图,作为当时的选才标准也就理所当然了。
拿我们现在的话说: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啊,不讲武德了。这也就是孔孟的人性善,为啥到了荀子那会,就成了人性恶,但是他们还都是出自于儒家的原因所在,到了西汉,董仲舒董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术已经不是当年的面目了,是结合了道家、阴阳家、法家等精华的流变体,而外儒内法,外表宅心仁厚,内在面目狰狞!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学者很多老师都在争论,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还乐此不疲。其实,之所以发生流变,不仅仅是儒家的流变,佛教、易经、文字、诗书画,等等,都是为了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存结构,也就是所谓的,适者生存!也就是是思想文化上的适者生存!牢牢记住蔡老师的话,自然界里没有飞跃,人和动物没什么两样。
好,关于子思的言论对还是错,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再总结一下用人标准:唯才是举,没有错,但德行必须先行,需要德才兼备!另外蔡老师还要补充更重要的一句,我提醒用人的那个人,更要自己,以德才服人,这才是真正的用人标准!也就是你要用好人,必须要有识人的本事!你有了这个能耐,什么人都能为你所用,否则唯才是举,就可能是用人不当,比如子思推荐的这人,万一收受敌军的贿赂,临阵倒戈了呢?他手里带的可是500乘,这是卫国一个国家一半的兵力啊,闹不好卫国就得亡国啊!同样,德行圆满也可能庸庸碌碌,因为他太注重德行,极可能沽名钓誉,处处讲情讲面子,不讲理不讲法不服众,任人唯亲,溜须拍马,不务实唱高调,这样的人,也不能成为国家所需之才!
好,关于用人,我们就此打住,大家心里应该有一个标准了。我们来看这句: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这句话完全不用翻译,大家都能懂,但非常好得为蔡老师将上面的表述,做一个总结。这句话放到哪里、放到哪个历史时期,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还是在教你-适者生存!
好,我们最后来看《幼学琼林》武职部分的最后总结:自古英雄,难以枚举;欲详将略,须读《武经》。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多得难以一一列举;想要了解用兵的谋略,必须要认真阅读兵书《武经》,也就是我们之前节目介绍过的古代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共有七本,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孙武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吴子兵法》,传说姜太公的《六韬》,传说黄石公的《三略》,穰苴的《司马法》、尉缭的《尉缭子》,还有传说是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所著的《李卫公问对》。除了《李卫公问对》外,我们之前都介绍过了,不再重复。那么这本《李卫公问对》,也是非常著名的兵书,记录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价值极高。
好,各位同学各位家长,至此,我们武职部分全部讲完了,《幼学琼林》的卷一部分也全部结束。我们最后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个板块:天文、地舆、时序、朝廷、文臣和武职。那么,从百姓的角度、从读书人的角度来看的话,都属于仰望,只不过,里面有:仰望天空和宇宙,也有仰望空间和时间的追问,还有仰望天下的管理者-朝廷和文武。那么接下来的卷二、卷三、卷四,全部围绕百姓或读书人自己的人伦社会展开介绍,板块极大,篇幅极多,讨论极深,为什么会这样?还是和生存结构息息相关,具体内容,我们下期节目再见!敬请期待
讲的好好
我这里早就背过了,但听了老师的讲解,好多知识点我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