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56.黄巾大起义

中国历史真相 | 056.黄巾大起义

00:00
23:18

本期内容:

1. 士大夫在政治斗争中有哪两个突出的特点?

2. 《熹平石经》包括了哪几本经书?

3. 汉灵帝淫乐无度、封“十常侍”、卖官,人民水深火热

4.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为什么迅速被扑灭?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对知识分子的打击是巨大的,可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自诩为清流的士大夫,他们在两次党锢之祸中表现也不咋地,有两个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偏见和偏激。

 

                                            一


这些知识分子的偏见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他们往往不是根据行为,而是根据立场和身份来区别好人和坏人。不仅仅所有宦官在他们眼里都是坏人,甚至对于同样的读书人,只要立场和身份不同,一般也是拉邦结党,互相攻击。


《后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桓帝当上皇帝之后,把自己的儒学老师周福提拔当了尚书,结果他的同乡,被免职在家的房植不服气了。估计是喝酒的时候发了很多怀才不遇的牢骚,觉得天下人都眼瞎了,看不见自己的才华。他的一群朋友很够意思,听说了之后,马上就为他抱不平,四处宣扬周福是因为抱了皇帝大腿才当官的,还编了这样的乡谣:“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意思是,房植道德高尚,而周福那家伙纯粹是因为做过皇帝的老师,才当上官的。周福自然是不甘受辱,也组团来反击房植,双方各树朋党,互相谩骂。


这种因为偏见导致的,动不动就划线站队,制造舆论,攻击与自己价值观和意见不同的人,既是政治上极其不成熟的表现,也很容易催生出另一个特点,就是偏激。


翻开《后汉书》或者《资治通鉴》,这种偏激简直是随处可见。


有一个叫张俭的,是楚汉争霸时赵王张耳的后代,写告状信弹劾宦官侯览,说他违规修建祖坟和横行不法。因为没有得到回应,一怒之下,张俭组织人直接刨开了侯览老娘的坟墓,把里面的陪葬品全都挖出来充公了。史书上说,“破览冢宅,藉没资财”,这种事在当时居然获得了无数士大夫的交口称赞。


还有李膺,成瑨、刘质、黄浮这些人,全都是在皇帝下达了大赦令之后还去杀囚犯,有的还灭了人家满门。就算对方全家都是王八蛋,你绝对是为民除害,但这种偏激的行为,是违反大赦令法律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会认为你这是在挑战他的权威,而不是和宦官斗法。


偏见加上偏激,新兴的地主士大夫阶级是丝毫不懂得政治斗争的艺术,最后的失败自然是在所难免。不过呢,对于他们宁死都要担当天下道义的精神,我还是极其佩服的。


比如说范滂,这哥们听说朝廷来抓他之后,就主动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说天下那么大,您不想去看看?我和您一块去如何?说完了就解下官印,要与范滂一起逃亡。范滂制止了他,说我死了,祸事就了结了,为什么要连累您呢?当他回家与母亲诀别劝母亲不要为自己悲伤时,他妈妈流着眼泪说:“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孩子啊,妈明白,气节名气这东西,和长命百岁苟活一生,是不能够兼得的,你去吧。


随后,32岁的范滂告别妻儿老母,慷慨赴死。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士大夫,都愿意用生命换取气节的,比如张俭。这位刨人家祖坟的老兄在逃亡路上,给中国历史留下一个成语,叫望门投止,啥意思呢?就是他慌不择路的时候,只要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说我是张俭,公安部A级通缉犯,能在你家呆两天吗?对方往往毫不犹豫,都会说,久仰大名,请进。在他离开之后,这户人家的主人往往被官府以连坐的罪行诛杀。


著名的孔融和他哥哥孔褒就因为收留了张俭,必须有一个人去死,两人争了半天,最后汉灵帝把哥哥孔褒的脑袋砍了,孔融才活下来,留着脑袋后来去给曹操砍。只是听说过张俭的名声,就心甘情愿地冒着杀头的危险收留对方,这种事,在那时候有些士大夫眼里,好像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张俭实在是不咋地,他最后终于逃得了性命,却连累了几十个收留他的人被杀。

 

                                           二


你要是问,汉灵帝把士大夫都禁锢了,终生不许当官,这家伙是不是特别恨儒学?那还真不是,人家汉灵帝一码归一码,那些天天唧唧歪歪的清流党人都滚蛋,可是儒学不能滚,毕竟,这家伙从小学的也是儒学。


再说了,“君为臣纲”,除了儒学,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统治工具?


熹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75年,汉灵帝根据大臣杨赐、蔡邕、马日磾及宦官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儒学经典。随后命令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七本经书《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传》《诗经》《仪礼》的内容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这就是后世极其著名的《熹平石经》。



 

 

56-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东汉《熹平石经》残块 霍宏伟摄


据说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为啥?因为以前大家虽然都读《春秋》,可是师父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现在官方说了,以我为准,那自然是要好好学习,就算是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但有了学问,自然地,推荐你当官的人肯定要多一些。况且,就算是喝酒的时候吹牛,那底气也壮了不少,咱学的玩意儿是官方认可的。


书写这个《熹平石经》的蔡邕在历史上名气也不小,他独创的飞白字体,一直到今天,还是书法爱好者的最爱之一。当然,他女儿蔡文姬和他一样有名,从小才华横溢,擅长音律,不过红颜多薄命,在后来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的时候,被南匈奴左贤王抢走了,生了两个孩子之后被曹操重金赎回。此女创作了《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十大名曲之一,流传至今。


这里顺便澄清一下,小说或者戏剧《文姬归汉》这类节目里,经常把蔡文姬被抢去的地方描写成大漠茫茫,黄沙遍地,实际上那就是瞎扯,南匈奴归降汉朝快两百年了,一直呆在太原附近,所谓被匈奴抢走,就是被山西人抢去做孩儿他妈了。

 

                                         三


不过汉灵帝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气,既不是来自党锢之祸,也不是来自《熹平石经》,而是来自此人的荒唐。这哥们为了给自己减负,安心享乐,一次就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简称“十常侍”。啥叫常侍?就是经常在皇帝旁边的侍从,换句话说,皇帝的贴身顾问。这本来也不是一个官,就是一个虚衔,表示皇帝信任你,喜欢你,你可以出入后宫了。


不过,如果皇帝自己不管事了,让这十几个顾问帮着自己批阅奏章,那这些家伙的权力一下子就等同于皇帝了。尤其让人不满的是,汉灵帝册封的这“十常侍”全是残疾人,也就是宦官。这些家伙在得到权力之后,马上就开启了任人唯亲,横征暴敛的模式,给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捞了大量的好处,老百姓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汉灵帝自然是看不到这些,这哥们的经典名言就是“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张让和赵忠都是宦官,“十常侍”成员,汉灵帝信任他们犹如父母。这里我要解释一句,此人管张让叫爹,某种程度上来说,辈分是绝对没错的,因为这位太监张让是有史可查的,汉灵帝前任汉桓帝的同性恋人。


那为啥灵帝如此信任他们?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家伙全心全意地替汉灵帝服务。比如说汉灵帝喜欢看别人做小买卖,他们就在皇宫里兴建菜市场,找来宫女太监扮演小商贩和买家,而且必须要像,相互之间盗窃争斗打骂,一个都不能少;再比如说灵帝喜欢看女孩子裸泳,他们就建造很多“裸游宫”,弄一群14岁到18岁的女孩子在里面洗澡。最荒唐的是,汉灵帝还喜欢看女人和动物在一起,宦官们就开始造狗舍,养狼狗,让宫女和狼狗那个啥,史书上说“于西园弄狗以配人也”。


令人惊奇的是,汉灵帝和宦官们搞了这么多项目,居然不用国家出一分钱,全都自掏腰包。那他的钱哪里来的?两个字,卖官。在历史上,卖官的皇帝多了去了,就算是伟大的汉武帝,也曾经卖过,可是和汉灵帝相比,那些家伙都要惭愧,因为汉灵帝连“三公”这样的政府一把手职位也要交钱才能上岗。比如说平定了东羌的段颎将军,按理应该被提拔为太尉,可是他也必须先给灵帝交钱,然后才能走马上任,这个段颎就是后来南宋大理段氏的祖先,这个到时候我们再说。


还有一个叫崔烈的,出身于博陵崔氏,世代的名门望族,为了当上三公之一的司徒,就交了500万钱。上班的第一天,汉灵帝对自己身边人说,坏了,卖便宜了,这位置咋还不卖个一千万呢?周围人就解释说崔烈名气很大,这价钱已经不错了。


无论如何要算一个读书人的崔烈,听说之后就有点郁闷,下班回家问他儿子,我当上三公了,外面怎么说。他儿子是个实在人,就说“论者嫌其铜臭”,大家不议论您了,说您身上有铜臭味。气得崔烈对自己的儿子破口大骂,这也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四


就在汉灵帝的小日子过得悠哉游哉的时候,老百姓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十常侍”这类官员的鱼肉百姓之外,东汉末年,老天爷也不帮忙,频繁发生天灾,什么水灾,蝗灾和旱灾几乎年年有。


公元184年,旱灾加上一场大面积的瘟疫,全国各个郡县都出现了郭德纲说的那种“苍也空,井也空”的场面,史书上的原话是“仓空无米,库无钱布”。天灾人祸的双重压迫,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拿起了锄头,在一位自称为大贤良师的造反派带领之下,对统治阶级实行武器的批判,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宗教为号召的农民起义,黄巾大起义随之爆发。


这位大贤良师名字叫张角,钜鹿人,他所创立的宗教就是太平道,那么,啥是太平道,它又是咋诞生的?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俺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远远不止儒道墨法这些台面上的东西,还有修仙、武学、养生、符咒、命理、算卦、相面、风水,甚至房中术等各种所谓的学问,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方术。


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我这点儿知识,那肯定是说不清楚的,不过秦始皇、汉武帝这些牛掰人物到了老年怕死的时候,基本上都信,这就给修习这些方术的家伙留下了生存空间,后世统一叫他们为方士。


在前面说的东汉“六位帝皇完”的时代,有两个方士混出了大名堂。


一个叫张道陵,此人在蜀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创立了五斗米道。他这个教派,只要交五斗米,就算你入教了,修炼的方向主要是长生不老和成仙,手段就是导引、行气、画符和房中术,虽然玩的都是歪门邪道,但这一次张道陵依靠的经书却是十分地高大上,那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他在《道德经》上写满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读书笔记称为“老子想尔注”,为入教人员必学的经典。


另一个方士叫于吉,在吴越两地给人看病,预言生死。此人随身也带着一本书,名字是《太平清领书》,也叫《太平经》。据他自己说,是一个老神仙给他的,当然,我们现在都认为是他自己瞎白话出来的。反正这本神神叨叨的书,成了于吉这一派弟子的必修课。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曾经想把这本书献给朝廷,可惜,汉武帝之后的大汉,儒家才是正统,第一个献书的人被砍了脑袋,第二个献书的人被一顿棍棒打了出来,从此之后,这本书几乎销声匿迹,只在民间偷偷滴流传。


如同武侠小说里说的那样,现在到了汉灵帝时代,我们的张角同学偶然间得到了这本《太平经》,立刻是如获至宝,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他们这一派崇尚黄色,带黄头巾,穿黄衣服,信奉黄帝、老子,还有北极星。


在早期的时候,太平道传教主要靠张角的医术,很多没钱治病的村民喝一碗他配制的符水,病就好了,等到了后来,那就是靠神话一样的传说和忽悠了。十几年间,发展出教众几十万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朝堂之上的大臣,后宫里的宦官,都有他的信徒。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现在已经被公认为中国早期的两大原始道教,换句话,今天的道教就来源于这两个最初由方士创立的教派。


不过,在那时候张角的眼里,比起道教的祖宗,他可能更愿意当中原的皇帝。有了几十万教众支持之后,这家伙提出了一个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啥意思呢?“苍天”也就是上天,而且汉朝从皇帝到军队,都喜欢穿苍青色的衣服,“苍天已死”,那就是汉朝这些家伙要完蛋了。这里顺便说一句,秦汉两代皇帝基本都穿黑衣服,明黄色作为皇帝专有服装颜色那要等到唐朝后期;口号里的“黄天当立”,自然指的就是他们这些戴黄头巾的太平道众要取得江山,他张角自己要当皇帝了。“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一句话,甲子年就是改天换地的好时候。


公元184年,正是农历甲子年,张角和他散布在各地的头领约定,这一年的三月初五起兵造反。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起义军的一名渠帅马元义在洛阳四处联络,秘密准备的时候,这哥们的一名下属唐周却不想干了,当了叛徒,去官府告发了起义之事。


汉灵帝大吃一惊,吓出一身冷汗,这并不是他胆小,而是马元义真的是一个人才,他甚至连起义那天,必须是哪一位宦官打开宫门都设计得详详细细。汉灵帝马上进行全城搜捕,马元义没有能够逃掉,随即在洛阳被五马分尸,1000多名洛阳城里的太平道成员被杀,然后,全国通缉太平道众。


这就是天意,大贤良师张角也没办法,只能通知大家提前起义。他根据《太平经》中关于“有天治、地治、人治,三气极”的理论,自称为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分别是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


我们不得不说,汉灵帝虽然淫乐无度,但是人却不笨,甚至很聪明。他听说黄巾军起义之后,应对得相当合理,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驻守京师;任卢植为中郎将,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和朱儁分别为左右中郎将,各领一军,讨伐颍川一带的黄巾军。


皇甫嵩在率军出发之前,给灵帝上了一个奏章,两个建议,一是把卖官得来的钱财和灵帝圈养多年的马匹拿出来犒赏士兵,鼓励将士;第二个是解除党锢,让士大夫这些人当官为国出力。


汉灵帝看了奏章,对于拿钱出来,他没意见,但是对于解除党锢,他很犹豫。就问当时的一个宦官吕强,说你看看这事儿咋办?吕强的回答是,“与张角合谋,悔之无救”,意思是,如果不解除党锢,那些士大夫去和黄巾军勾搭在一起,那后悔就来不及了。


这个表达方式比皇甫嵩要高明很多,汉灵帝最怕的不是国家有没有人才,而是自己会不会失去江山。同样一件事,宦官吕强一下子就戳到他的敏感神经,不仅如此,这位大好人太监顺便还加了一句,“诛左右贪浊者”,您应该把一些贪官杀了。


为啥这时候加这一句?因为吕强知道,这时候说特别好使,汉灵帝那是绝对会查贪污犯,然后杀几个。原因也不复杂,这家伙卖官鬻爵得来的钱一下子都拿出来打仗了,虽然他也明白这钱必须得掏,但如果说不心疼,那怎么可能?想想自己往外拿钱,周围居然还有人贪污,往自己口袋里划拉钱,是可忍熟不可忍?这种贪官,非杀不可。


就这样,黄巾军一起义,持续了15年的党锢解除了,几千名清流士大夫又可以出来做官了。

那么,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如果不解除党锢,这些士大夫会不会像太监吕强说的那样,和黄巾军合谋?


我个人认为,这两个阶层相互利用是有可能的,但合谋却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所谓东汉士大夫,就是地主阶级,或者说是家里有钱之后读书读出来的一群知识分子,这是在秦汉贵族和功臣阶级之后,慢慢发展出来的一股新势力,他们可以利用农民达到自己当官施政的目的,但是你让他们和一群农民坐在一起,按照《太平经》里那种反对压迫、人人平等的政治纲领去改造社会,那等于是要了这些士大夫的命。


无论如何,政府军和黄巾军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黄巾军虽然号称百万之众,不过因为主要是由各地的流民组成的军队,拖家带口,老人妇女儿童就占了一半多,并且缺少能打仗的将领,再加上起兵比较仓促,各地没办法相互配合,所以战斗力并不强。


 

56-2 黄巾军起义(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反观政府军这边,皇甫嵩、卢植和朱儁都是职业将领,手下的十万政府兵也是职业军人,其中还有骑都尉曹操,佐军司马孙坚,也就是后来孙策孙权的爹,以及大军阀董卓这样的猛人,战斗力那是一点都不弱,而且汉灵帝在战争刚开始就下诏,各州郡都要征兵,称之为义军,配合政府军一起打黄巾军。这里面比较有名的自然就是刘备刘皇叔,和他的两个手下,关羽和张飞。你若是问诸葛亮呢?不好意思,那时候我们的孔明先生才4岁,大概刚刚断奶。


战争的过程就不说了,政府军只用了6个月时间,就把张角张梁率领的黄巾军主力围困在广宗这座城里,不知道是不是郁闷的原因,张角不久就升天了,道家术语称之为羽化,用我们凡夫俗子的话,就是死了。


张角的死,对于黄巾军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因为这件事或者说明张角不是神仙,就是一个大骗子,或者说明汉朝国运没断,苍天不当死。无论哪一个结论,都会造成大家信仰坍塌。就这样,起义军士气低迷,无心恋战,最终城破,张梁等三万多人被杀。剩下的起义军逃走时淹死在河里的有五万多人,其余几万人被俘。


皇甫嵩以极其变态的心理把张角从棺材里拽出来,砍下脑袋,运回了京师。


一个月后,公元184年11月,皇甫嵩与钜鹿太守郭典联合攻打曲阳,成功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至此,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经过9个月的折腾,以张角病死,张宝和张梁兄弟的被杀终结。


汉灵帝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一转身,就钻进了裸游宫继续享乐去了。实际上,接下来全国各地虽然没有大规模的造反者,但盗贼风行,各路占山为王的密密麻麻,到处都是。比较出名的大概有几十个,人数少的6,7000人,多的达几万人,就连四川的五斗米道也不甘寂寞,起兵和政府作对,领头的是自称张天师的张修,不过因为动静并不大,汉灵帝也就没搭理他们。


这种形势等于是死灰没灭,里面点点斑斑,都是星星之火,主席曾经说过,这是可以燎原的。果然,四年之后,公元188年,黄巾军卷土重来,余党们在太原、河东、汝南各郡相继起事。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不至于有致命威胁,可不搭理也不行,因为这些家伙不同于占山为王的盗贼,他们的目标就是洛阳,想干掉大汉帝国。


汉灵帝简直是烦得不行,觉得天天靠着他派军队去平叛,实在是耽误他寻欢作乐。这哥们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是一拍大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很遗憾,这次的“好”字,是要打引号的。这个办法是啥?我们下集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闲情逸致_t0

    声音和文稿不一致

    骆驼6791 回复 @闲情逸致_t0: AI文稿有好多BUG

  • 三丫家的丫

    原来蔡文姬被匈奴抢走,就是被山西人抢走做孩儿他妈了

    三丫家的丫 回复 @三丫家的丫: 那现在的山西人是匈奴的后裔

  • 听友449699164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听友236532829

    汉灵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屋前听风 回复 @听友236532829: 淫乐无度,但很聪明。

  • 四海水_cj

    好主播好作品

  • 屋前听风

    这些士大夫这么偏见和偏激,其政治斗争艺术确实不成熟,活该被罢官回家种地。

  • Lynda37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

  • 我爱蓝色星球

    这个鸟皇帝真TM变态

  • 三丫家的丫

    张俭真不是东西,为了自己苟活,连累那么多人为他送命,不是银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利益

  • 麦浪_gn

    真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