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_不做阿Q(分类精选)(20170527)

284_不做阿Q(分类精选)(20170527)

00:00
10:00

阿Q精神是用幻想来迷醉自己,求得一时心理平衡,是随顺着烦恼的方向,只能在烦恼的循环中轮回。在不顺心的境界中认识烦恼、转变心态,是随顺智慧的方向,能为利人、利己提供积极正面的力量。二者虽然都是“转心”,却是一个向下一个向上,一个阴暗一个光明,一个狭隘一个开阔。
——学诚法师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泥和浆糊

    7.网友:法师,“忍辱”和“阿Q精神”的根本区别在哪儿呢? 学诚法师:阿Q精神是用幻想来迷醉自己,求得一时心理平衡,是随顺着烦恼的方向,只能在烦恼的循环中轮回。在不顺心的境界中认识烦恼、转变心态,是随顺智慧的方向,能为利人、利己提供积极正面的力量。二者虽然都是“转心”,却是一个向下一个向上,一个阴暗一个光明,一个狭隘一个开阔。

  • 听友72435596

    特别好。开通智慧。能真正如理如法学佛

  • 泥和浆糊

    8.网友:请问法师,面对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我们该如何把持住自己的底线?我们应如何宽容对待? 学诚法师:宽容慈悲是内心应有的状态,运用智慧善巧利人是外在的手段。好比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虽然严厉呵责,内心却是一片慈爱,希望孩子好;这与自己受到侵犯时内心不满、厌恶、嗔恨而疾言厉色截然不同。

  • 泥和浆糊

    6.网友:法师,弟子的汽车前些日子被别人追尾碰撞了,对方全责,而维修费六万八千元我先垫付了。肇事者赔付了五万元以后就赖账失踪了。请教法师,此事弟子应该做受报还债想而不再追偿呢,还是应该通过法律途径一直追讨下去呢?以后若碰到类似维权事件又该如何看待呢?祈请法师开示。 学诚法师:正当合法的权益,应依法维护,但内心要保有慈悲、宽容的心态,作意布施是减少自己的贪执,发愿与他结善缘;对方若是经济富裕,也不会赖账,如此行事必有自己的难处。依法办事是尊重、维持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秩序,这是行事的原则;对他人不起嗔怨,得饶人处且饶人,于己当做受报偿债想,是内心的建设。

  • 泥和浆糊

    5.网友:请问师父,如何区别宽恕包容和姑息纵容? 学诚法师:宽恕,其实不是给他人出路,而是给自己天地。不姑息恶业,也不纵容仇恨的火焰在自己内心烧灼。宽恕包容是自己内心的状态,而不是外在的行为,当我们面对一个恶行,真正有意义的是去思考怎样改善这种状况,而不是一任愤怒和报复之念占据内心。

  • 泥和浆糊

    4.网友:面对明显的不公正待遇,如果不去据理力争,讨回公道,施恶之人还会继续延续错误的行为,不公平就会再次发生到其他人身上。师父,面对不公正和邪见,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和忍耐,作为佛弟子,怎样处理这样的境界?是要一味慈悲吗? 学诚法师:用善的业力去改变恶的业力。这个“善”,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去做正确的事,另一方面是不要用嗔心去对待做错事的人。善恶不是在外在的行为上论,而是从心而论。不管沉默还是力争,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帮助他人,而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发泄嗔恨,这就是善,反之即恶。

  • 泥和浆糊

    3.网友:请师父开示,接纳不了现实,是否需要先忍着? 学诚法师:烦恼不能压抑,要化解、消融,这才是“忍辱”的本意。如何化解?要用佛法的知见来看待人事物,用佛法的时空观、价值观、因果论来抉择自己的行为。内心有智慧才能正确忍辱,不是忍气吞声,也不是阿Q式的自我麻醉。

  • 泥和浆糊

    2.网友:顶礼师父!如何把握诉诸法律和忍退的关系? 学诚法师:忍辱,是降伏内心的烦恼,是内心的境界;采取的行为,是外在手段。有时,表面上没有任何举动,而内心则满怀嗔恨、怨天尤人,这并不是忍辱、退让;有时,为维护正当的权益而采取合法行为,内心理智、平和,是为自利利他,也并不是恶业烦恼。

  • 泥和浆糊

    1.网友:师父,忍辱会不会是纵容他人造业,反过来,实际上是自己在作恶? 学诚法师:忍辱绝不是懦弱或纵容他人,这几种情况,外相看起来或许有相似之处,但本质却判若云泥。忍辱是懂得自己在做什么,内心平静,对他人则心怀怜悯,这才是真正能自利利他之道;懦弱是无能为力,外表忍耐而内心郁闷,既无益于他人,又伤害了自己;纵容则是愚痴,不知道后果,终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