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友,欢迎来到庄子德充符的第二讲。
德充符第一讲,讲的是王骀悟道传道的人生境界,第二讲,讲的是人们为什么会大道的境界有天然的向往之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生究竟有没有一个可以安心的状态,有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境界。
在第二讲里,庄子借孔子的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悟道之人,就像是静水流深,可以给人们提供一面镜子,不至于陷入无穷追逐的焦虑当中。另一方面,无论世界糟糕到了什么程度,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些人能够保持那么一些清醒,他们会转回头,来安置自己的精神世界。
好,下面就请大家进入课堂,我们一起学习庄子德充符的第二讲。
正文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聚之哉?”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解读
常季说:王骀这个人,他修为他自己。他的智慧好,他自己内省自己的心,他明白了自己的心。因为明白自己的心,他得了常心,他明白了心灵的普遍状态,或者说,他明白了心物之间的关系,他明白了心灵运作的基本法则。但是,为什么王骀明白了心灵的常态法则,其他人就会追随他呢?
这是个大问题,为什么人们会天然的倾向于追随有道之人?这个问题如果解释清楚了,古代的圣王能够聚众的原因也就清楚了。
按儒家的解法,会说这些圣王特别仁爱;按道家的解法,是说他的心灵得了常心。这里孔子给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解释,他说人们没有拿流水照镜子的,他都是找水比较平静的地方照镜子,所以“唯止能止众止”,人们的内心其实都在寻找这种平安和宁静。而你只有在有道之人这儿,才能找到真正平安和平静的参照物。
刚才我们在外头聊天,说大家本性到底想要什么?大家说要钱、要名、要利、要安全、要孝道,其实本质上你要的是安宁,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如果你必须得到一个美女你才能安宁,你要的不是美女,你是要安宁,对吧?仔细想,如果你必须挣到5个亿,才能安宁,那么你要的不是钱。你要的是安宁。
大家一定要仔细想,不要被中间那个过程迷惑了。我们人都是这样的,人的大目标,真正内心深处的目标,其实要的是真正的安宁,佛门叫圆满、叫寂灭、寂静、甘露,它是一种真正的安宁,没有自他之别,甚至自我在当中都没有,这种安宁是可以体验的。
所以,佛门讲一切众生皆是皆有佛性,就是说他本性当中这个愿望其实都是对的,但是他采取了各种手段去达到。在采取这个手段的过程当中,就迷失了。
有些人通过修禅定,有些人通过挣钱,有些人通过做国王,有些人通过玩巫术,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出来,然后迷恋在什么上头?迷恋在工具上头。他认为自己想要的真的是钱,所以一旦有一个人,他真的能够超越出这个,那么其他的那些聪明的人马上就能够感觉到,知道他那里有真正的参照系。就是说,我们亘古以来、无始流转以来的(追求安宁的)愿望,原来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这些人内心是高兴的,会追随他。
紧接着孔子举了个例子,他说“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接受地的气运的,只有松柏得了正命,它在冬天夏天都是青的。受命于天,得了天的大运的,唯有舜,他得了正命。
“幸能正生”,幸亏有他得了正命,能够帮助众生去正他们的命,“以正众生”这话说得更深刻了。这意思是什么?一个时代真正能够圆满的人不多,或者说真正能够悟道的人是不多的,实际上不是他努力的产物,是天地大运加在他身上了。
佛门有类似的话,长夜漫漫,一个时代只出一个佛,那是得了天地大运中所钟所亲的人。说起来是他在努力,他在自正,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讲,他也是承载了大道的气运,所以其他的人要以他为正,其他人参照他,然后能够正自己。
镜子先出来,然后大家才能找到自己。
你说讲这些东西到底对工作、生活有什么用,不知道;但如果你这辈子不知道这件事,那你也真可怜。这面镜子如果没照过的话,得到再多都是很可怜的,因为你竟然认为你追求的就是财。所以一辈子没有见过镜子的人是非常可怜的,跟鹦鹉没有区别。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一个人要想得到好的结果,从一开始就要努力,要不惧怕真正的走上这条修为的道路,这是孔子在鼓励常季了。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孔子说,哪怕只是人间求名的勇士,他们为了求名这一念,都可以一个人冲到大的部队当中去厮杀。他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更何况那些真正得道的人?他们都足以让大家欣赏、仰慕!求名尚且不是人的本心,大家还特别仰慕他们,更何况真正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人间真相的呢?大家当然愿意去跟他去照了。
“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讲的是得道之人的境界,“官天地”就是他夺天地之造化,或者说他得天地之造化,好像是天地当中的管理员一样,能够府藏万物,能够调理万物。他的精神活在肉体里面,就好像只是当成一个旅店,“六骸”就像个旅店一样,耳目也只是他的一个表象。
“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尝死者乎”!他的心灵开放到什么程度?他知道他不可能完全地了解“道”,完全地悟道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的心灵是开放的,就是“一知之所不知”。他知道人的领悟能力和认知能力是有极限的,而他的心却活起来了。
为什么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认知的局限性,他的心反而活了?他真正明白这个之后,他就明白造化从何而起了,造化正是从破缺当中而起的。如果你得了圆满就死了,大道也不是圆满的。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大道不是圆满的,它是反向运作的,有这个缺口,它运作无穷无尽,你的认知怎么能够跟他完全同步呢?不可能!这样你就明白了,你的内心就悟道了。
这个就是悟道,于是心就活了,因为你的认知真的放下了,你的那种认知强迫症,终于放下,于是你的心活了,你的理智终于自知了,所以你的精神就活了。知不代表心,你的心活了,你的心就应着这个道了;道是这样运作,你的心就跟在后面这么运作,你就得到永久永恒的依赖了。这种永恒的依赖可以叫做无待,没有依赖,因为你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工具了。
“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如果这个人挑一个日子飞升了,“登假”就是说物化、尘化,那么人们都愿意跟着他走。你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把这个世间的这些万物当成自己的羁绊,他也不会倒过头来说,我要普度一切众生。他会吗?你真的回到功利性上来说,说你要普度一切众生,恐怕你也不要起这样的妄念为好,这样可能对众生更好,这件事可是不好讲清楚的。
所以在哲学上追求本体论的,我觉得就是一种枯竭,内心枯了吧?老说这个东西就是终极的,那个东西是终级的,追求这种终极的人内心是枯萎的。
好,庄子德充符第二讲的正文解读就到这里。
这两讲,庄子通过孔子的话,传达出一个基本的人生道理,那就是,人活在世上,并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噪音,听到风就是雨,到处追逐,毫无自己存在的主线。人生可以是一曲和谐的交响,有些人看清世间的法则,与造化交朋友,活得自在又洒脱,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春节期间,有一位听友对我说了一件事,挺有意思的。他说,回到老家,偶尔发现,有一位过去的老同学,资产已经到了五六个亿。他以前是一个对理财不大感兴趣的人,但听了庄子之后,觉得还是要务实一些的好,所以就算了一笔账,不算还好,一算心里不是滋味。他说自己啊,就算从现在开始追赶,每年挣两千万,也不过是那位同学的利息而已。而且实际上,很大概率是,他努力挣一辈子的钱,恐怕也未必能够存下两千万来。
这位听友的问题是,人和人的差距这么大,我们真的还能安心地生活吗?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心安理得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很好奇,各位朋友会怎么看,是奋起直追,还是自我安慰,还是过一个无比较、无待的逍遥人生呢?
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一讲再会。
我们从小到大就生活在比较之中,小时候与同龄人比学习成绩,比身高,比聪明,比父母,比比皆是,成年后,比工作收入,工作能力,比岗位,比同事,比孩子,即使现在跟老师学道,也有道友之间的悟性高低,语言功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比之中,套用一句广告词,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若放下所谓的自我自尊之心,坦然面对,活出自己的人生,才不枉来到世间一趟,酸甜苦辣,冷暖自知!活出自己的样子,到了该上路的时候,能安静的离开就是不错的人生了!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明心见性一LZ: 其实比来比去,都是在比内分泌失调吧
闺蜜买了个包,我会羡慕,有5个亿,我一点也不羡慕。贫穷限制了我的嫉妒心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喜萌听书: 活在当下,只看眼前。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不需要想太多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同时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各种能力,在自己能做到的范围内做到更好。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明月彩云: 对。就像钓鱼一样。总看别人的篓子是没用的
一年能赚两千万的,纠结别人有五六个亿。知道他这么想,我有点开心了,毕竟我再怎么拼命一年也就二三十万,幸好没拼
黄明哲博士 回复 @__Innocent: 收入泄漏了
面对此景,第一念确实会有嫉妒不平之心。但是静心思考,成功之道,依赖于各方面综合能力。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有几份家业,必有几重胆识。若将此企业运营交托吾手,过能做的比人家更出色吗?故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提升自己认知能力,洞察社会运营基本逻辑,有几分本事拿几分收获,天之道也。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寒江岚影: 对
花的少于赚的就是有钱人。 花的多于赚的就是没钱人。 在此基础上踏实,努力,积极向上的赚钱生活,与周围人搞好关系,就已经很好了。享受生活,小日子滋润巴适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在下安和: 想想,那位也未必就豪阔呀
老师的问题让我想起那年去武当山。我走明神道往金顶走,一路上多次问起金顶还有多远?走到金顶下的皇经阁,双腿简直都不是自己的了,干脆不再走了,在那里住下,简单吃个斋饭趟倒就睡,一夜无梦,第二天也还是没有上金顶,倒是在金顶下那个平台那里,看到狮峰和前方连绵起伏的群山,内心敞亮了片刻。之后的几年里,跟随黄老师的指导,身体逐渐好起来,此后去别的山,再没有那样的窘迫。回想起来,当时心里还装着点问道赵州禅师的僧人那样的心态,却不明白:即便明师在眼前,却与彼时劝知尘去京师做水陆法会赚银子过风光日子的一德何异。
黄明哲博士 回复 @致柔1179: 潇洒!
记得以前看一篇研究,电脑模仿人类社会运行,希望找出一些规律,结果发现运气是最大的因素。所以,朋友有了5个亿,嫉妒羡慕都正常,但是一直执着于此,不努力或打鸡血都不可取。常言道:了解自己是智慧。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尽力做好就可以了。难道有5个亿就不死了吗?人生就这几十年,除了极端情况,自己的选择其实决定了自己的幸福。想起穆旦的诗:我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才完成了普通人的生活。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听友212391151: 风口确实是运气
这世界是嫉妒推动的!人们有个共性:见到不熟悉的人有几千亿都能够平静的当故事看待,当身边的熟人比自己过得好了内心就不平衡了--这是人性? 我认为是道家说的那个“天刑“所以人要学道。只有内心开放了,才能拥有独立人格 ,独立的认知,才能说是自由的人!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阿斌哥无知: 未必是嫉妒。人对照自己的处境而已。
基于财富比较造成的心里落差其实内心有极为强大的强迫症,因为你试图用你的视角去看透财富的流向去假想预设自己可能的位置,聚集到一定量级资产的人互相之间的理解其实很深,拿出来和还在发展路上的人讲的话容易沦为小大之辩,缺乏基础。 不装清高,易位思考,如果是同行心里压力会特别大,这就说明了自己的运作能力在行业处于弱势。 我想说的是,人走在自己的行业里,在基于一定基础的横向对比中处于劣势可以安心生活,身处造化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短处以变求变才是正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杠精勿喷,福生无量。
黄明哲博士 回复 @2020黄祥斌: 这个先承认,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