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充符·第四讲】天刑难解,人们为何如此迷恋人设?

【德充符·第四讲】天刑难解,人们为何如此迷恋人设?

00:00
13:47

各位听友,欢迎来到庄子德充符第四讲。这一讲的主题,讲的是如何面对人设的问题。


德充符这一篇,庄子一连讲了三位兀者的故事。第一位是王駘,他以不言之教来进行文化传承,在鲁国与孔子两分天下。第二位是申徒嘉,他用大道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批评了郑子产自恃身价、忸怩作态的做法。第三位,就是我们这一讲的主角——叔山无趾。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叔山无趾来见孔子,孔子大概误以为他要来参加后备干部培训,给自己重新谋个前程,就告诉他,自己的教育是不收有前科的人的。叔山无趾很错愕,随即批评了孔子教育观念的狭隘。


这个故事里面,最有趣的部分,是叔山无趾与老子谈论名闻的问题。名闻,就是名气,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人设。叔山无趾认为孔子所树立起来各种高大上、与众不同的人设,都只是一种传播效果而已,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这些人设只是无用的负担。沉迷在人设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老天给与的刑罚。


看来,是活得自在,还是活得有存在感,自古就是一个大家争议的问题了。具体如何,还请大家进入课堂,我们一起解读庄子的看法。




鲁有兀yuè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qí以諔chù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解读


鲁国有一位被砍了脚的人叫“叔山无趾”,砍的不那么严重,只把脚趾头砍了。他颠着脚后跟,估计拄着拐杖了,用脚跟走路来见孔子。孔子见面就说了,说“子不谨”,他说哥们你不谨慎,不太注意你的行为,以前犯了这样的过错,你现在来找我学习又有什么用? 


无趾说:“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过去我是因为不识时务,不明白这个世间的运作的规则,做了一些轻率的事情,因此把脚趾头丢了。我今天来是因为我有比脚更重要的追求,“犹有尊足者存”,我是想保全这个东西。意思是说,我虽然身体上遭受的损失,但是我希望我的心灵能够解脱,我的心灵能够成长,我把这个事看得比脚要重要,比什么事都重要。


他说:“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天没有不覆盖的,地没有说我不愿意承载了,有坏人地就不承载了吗?有坏人的地方天就不下雨了吗?我以前认为夫子就像天地一样的德性,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的德行,谁知道夫子竟然是这样的!


孔子听了这话,马上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刚才的话有点过分了,就说:“丘则陋矣”,我觉得我孔丘其实是挺糟糕的,就说夫子您请,等于改称呼了,就是叔山老师的意思,夫子就是老师的意思,那叔山老师请您进来,您给我们讲一讲吧。


“无趾出”,无耻就走了,这里面是不是寒暄了一下也不好说,反正无趾就走了。


孔子感叹说,弟子们,你们要好好勉力学习,你看人家没有脚趾头,一个被施了刑罚的人,还想去学习补过去的恶行,更何况内外都健全、德行齐备的人。


按照这个故事,证明孔子没有真明白,他认为叔山无趾是为了补救过去的过错,但其实叔山无趾追求的是一个完整的事情。在有道之人看来万物一体,那他脚趾头其实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但孔子却认为他是在补过去的恶,说明孔子没有明白。当然孔子被他当时那个话给掐住了。


无趾就去见老聃,他说:“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孔夫子难道还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吗?我看恐怕没达到。


“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他为什么要彬彬有礼地来向您求教呢?就说明那个时候,孔子向老子求道这个事已经是社会上的共识了。他既然根本没有心灵解脱的这种需求,他为什么要来向您求道呢?真搞不明白。他追求的都是那些叫“諔诡幻怪之名闻”,也就是名声,这一下就把这个名闻就说清楚了。


名闻的特点就是“諔诡幻怪”,比方说这个人在家特别节约,虽然他是一位大富翁,但特别节约,这个就叫“幻怪之名闻”。仔细想想,这怎么可能?我们想塑造一个人的时候,名闻是怎么塑造的?一定要有特点,要么用反差法,或者极端法,对吧?


塑造慈禧太后的人设,就说她一年要用1万只香蕉,还有20吨苹果,充分地体现她奢华。其实慈禧太后很节约的,现在从清宫的材料来看,慈禧太后每天必须要接受108道菜,这是没办法的,但是她事后把这个菜都卖出去了,大家知道么?她只吃小灶,四菜一汤,最喜欢吃的是豆腐乳蘸小馒头,其他菜都拿到外面去卖,一道菜能卖50两银子,可以贴补家用,但这么讲又成了一个什么?“諔诡幻怪”。


名闻这个东西,它一定是突出某些特点的,一定会形成某种让大家记忆犹新或者感觉到反差的东西,孔夫子在追求什么?他就在追求这个,所以孔子当时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一定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个话不能深讲,深讲就难受了。


我们平常多多少少都会树立自己的特点,我就自我解剖一下,我特别喜欢显着特温厚的样子,其实我挺喜欢骂人的。但是我特别喜欢就搞出好像特温厚的样子,其实我不是,但如果我真展露那一面,可能又变成了什么?“諔诡幻怪”!


“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难道他不知道真正有道之人,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自己的一个把柄和束缚么?桎梏就是别人能拿着牵你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嚼头、你的马缰。前面孔子劝说他的学生颜回,说如果到了之后,君王许你以名位,你内心一定要淡然处之,他许诺你的言语本身就是对你的测试,他一许你个名位,然后他观察你的反应,对吧?他就知道你的弱点在什么地方了。


老子说,你为什么不干脆跟他讲“死生如一”,“以可不可为一贯者”,你得到认可还是得不到认可,说实在的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此而已,是非本来也是一体,你为什么不直接跟他说这个道理,解开他的桎梏?


孔子最大的桎梏在什么地方?他的是非观是非常强的。他没有领会到万物、是非其实是一体,是因为人的各种各样不同的成心,使世界变得更加复杂了。换句话说,孔子使整个社会的成心变得更复杂了,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变得如此的深沉,难道没有孔子的功劳么?对吧?有他的功劳的。


“其可乎”?这样行吗?要不就这样做吧?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这是老天对他的刑罚,人怎么可能替老天帮他赦免呢?这是扣前面的话。真正的明白的人得的是地之运,天之运,一个时代没有几个人真能明白的,所以孔子不明白那是天道给他的桎梏。换句话说是他在这段时间、在这一辈子当中接受的天道给他的一个限制,这个是没有办法的,想解也解不开,无趾的结论就是这样的。



好,德充符第四讲的正文解读,就到这里了。


叔山无趾对孔子的批评,貌似有点严厉了。孔子办教育,目标是培养于君王好用的、于社会有益的管理人员,这个时候,对刑满释放人员带有一些戒备心理,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叔山无趾最后也是无可奈何的说,“天刑之,安可解!”,孔子的问题,不是他的态度,他态度再好,也解决不了一个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一个人能不能悟道,在什么时候悟道,确实也有运道的成分。


第四讲有一个用词,完全应该成为成语,就是用“諔chù诡幻怪”来说明名闻这件事。名闻,其实就是今天的人设。对于人设,古人其实是有一套成熟的思路的。比如,幼年时就会砸缸或者称象,古人的意见,一般都是要收敛着些,压着一点,绝不会能逢人便夸,免得乱了心性,过度抬高外界的期望值。到了青年时期,出门游学,就要多多交游各地的才子、拜访名师,这个时候,不妨性情挥洒一点,并不主张一味平稳。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养望,也就是在小圈子里获得大家的评价和认可。到了中年为官,文章说话就讲究温柔敦厚,宽和大度,但同时,又要绵里藏针,立场坚定,这是为了彼此呼应,同时也不要人为地惹祸。


古人养望,是温开水的做法,今天的传播型社会,人设是真正做到了“諔chù诡幻怪”,团队打造、品牌策略,甚至放个绯闻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但不管如何,一切都是为了掌控变现的节奏,在这一点上,其实古今的思路也是相通的。


好,德充符第四讲就到这里,感谢各位的聆听,我们下一讲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anlebaji

    諔诡幻怪这个词什么意思,还是不太理解,麻烦再讲讲

    ganlebaji 回复 @听友289047559: 周星驰那样的幽默方式,可以这么理解吗

  • 都挺好er

    所以如果你諔诡幻怪,是要被道家挤兑的?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都挺好er: 道家也就是说说而已,这世上大家都在玩这个,奈何

  • 佐罗的妈妈

    老师,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个字“兀”(wu四声)。

    黄明哲博士 回复 @佐罗的妈妈: 这个字古人认为是“刖”的假借字,因此应该读yue

  • 明恬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庄子里面的成语很多,这个从来没听说过。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明恬: 天刑,就是老天的惩罚

  • 等闲小豆芽

    其实我挺喜欢骂人的😂😂老师,这话从您口中出,真是太好笑了,爱了

  • kch95

    我在想叔山无趾去找孔子,可能不是去求教,而是想跟孔子谈谈。因为叔山无趾的境界是不低的,他与老聃之间的交谈是“语老聃”而不是“问于老聃曰”,是可以跟老子平等对话的,老子不是说了点建议后,来一句“其可乎?” 叔山无趾去找孔子是想找他交流交流,谁承想孔子说:虽然你今天来跟我沟通交流一下,我们又交流到什么程度呢?还说,那就把你听过的道理讲一讲吧。这是多么瞧不起人啊。所以叔山无趾就走了。

  • Lulu库金库娃

    德充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