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05|经济增长:要好生活,不要好看的指标

经济学05|经济增长:要好生活,不要好看的指标

00:00
17:45


在准备这讲内容之时,我的朋友圈里一众经济学者都在热烈讨论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当代年轻人在宏观上乐观、微观上悲观。具体来说就是,年轻人看到产业振兴、高铁飞驰、大国崛起的时候情绪高涨;但是一讲职业、家庭、子女、房价这些事关自己的事,就悲观得不要不要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同行们的解释说:这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确实富强了,但人民富裕的速度没跟上。也就是说,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做到了富国,却没有做到裕民。这个解释很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都会认同。


但是,这个解释真的有道理吗?如果它说的不对,那么,造成年轻人宏观上乐观、微观上悲观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讲,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宏观上的乐观:经济增长的实质】


首先,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些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错误的。富国和裕民其实根本就是一回事。富国,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经济增长;裕民,用普通人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越来越好。人民富裕,国家才富强,如果我们对自己切身体验到的生活都感到不满意,觉得不好,又怎么会认为大家都生活得越来越好呢?又怎么会觉得国家富强了呢?但是,这种解释的确又是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这种解释将经济学家说的经济增长和大众对于经济增长的普遍理解错误地结合在了一起。


首先,经济学家说的经济增长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GDP的增长。


GDP,它的正式名称是“国内生产总值”,只要你没事的时候常常浏览一些财经新闻,就能知道,一般我们说经济形势好不好,都是看这个指标。比如2020年我国GDP总量突破了100万亿元,这就是证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但是,GDP这个词的名声不太好,很多人认为,GDP这个数字是虚假的。我给你讲一个在自己学生时代就听到过的笑话。


有一天,有两个经济学家,我们姑且就叫他们旺财和来宝吧,他们走在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坨东西,反正就是个极其恶心的东西。然后旺财对来宝说:“你把它给吃了,我给你1万块钱。”来宝作为一名有尊严的经济学家,在权衡过成本和效用之后,毅然决然地把它给吃了,然后拿到了1万块。但就是觉得心里堵得慌,有些气不过。完事之后,他们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发现地上又有这么一坨东西,这回轮到来宝发话了:“你把它给吃了,我给你1万块。”旺财他也是一名有尊严的经济学家,权衡之后,他也把这坨东西吃了,于是来宝把刚刚从旺财手里拿到的1万块钱又还给了旺财。这时候,两人面面相觑,来宝问:“我们除了吃了两坨东西外,还做了什么?”旺财想了想,很严肃地说:“我们为国家创造了2万元的GDP,促进了经济增长!”


这个有味道的陈年老笑话,其实就是现在大家说的“年轻人在宏观上乐观,在微观上悲观”这件事的翻版和解释。GDP可以不断增长,国家可以不断富强,但是与我的生活处境没有什么关系,我的生活该不好还是不好。


这种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对GDP的解释,其实完全是错误的。GDP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指标,而真正的经济增长,它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抛开经济学专业文献中那些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公式,经济增长它应该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切实感受到的一个过程,对此历史学家有着比经济学家更好的直觉。有一位研究经济史的学者曾经告诉我,其实要解释什么是经济增长,根本不需要用到那些高深的经济学概念,只需简单地想想这样一个问题:古罗马的有钱人他们怎么解决洗澡问题?答案是“公共澡堂”。好,那么将时间推移到两千年之后,19世纪生活在伦敦城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们怎么解决洗澡问题?答案依然是“公共澡堂”。


这个就是经济增长。


不知道你听明白了没有?2000多年前的罗马城,公共澡堂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一种生活方式;2000年之后,英国的普通工人家庭他们也能享受到相同待遇;200年前的英国,私人卫浴设施还被认为是少数富人才能享受到的生活方式,现如今,短短200年之后,大多数的中国普通家庭都能拥有独立的私人卫浴设施。


其实不仅是个人卫生问题,还有大量便利生活的设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夏天喝一杯冰镇饮料,冬天能围着炭盆烤火,平时能吃上一碗大米饭……所有这些在现代人看来最最普通,甚至还有些寒酸的事情,在几千年前却只是极少数王公贵族们才能享受到的专利。


所以,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种原本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生活方式,现在普罗大众都能够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高级的东西下沉了,说的就是这回事。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在,我们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变得富足;在指标上,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GDP的数字越来越大。请注意,是这种“富足”,而不是GDP的数字,让我们有了一种感觉: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上来说,年轻人的生活的的确确是和国家的GDP一样,在变得越来越好。


可是,这样说的话,年轻人宏观和微观上都应该感到乐观才对啊,为什么会在微观上感到悲观呢,如果问题不是出在GDP和经济增长上面的话,那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告诉你,悲观来自于经济增长背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微观上的悲观:生活方式的改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让少数人享有的生活方式,成为普罗大众都能拥有的东西,就是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效率,也就是生产效率的极大增进。所以,经济增长所指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就是要向转向更有效率的生活。怎样才能使生产效率获得极大的提高呢?什么才是更有效率的生活?所有这一切,其实我们已经讲过了,这就是上一讲的内容:市场机制。没错,分工使得生产效率获得极大增进;通过市场交易,不仅是客观的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所以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是转向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生活模式,通过市场交易最大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价值,这样才能促使曾经为少数人享有的生活,如今普罗大众也能够享受到。并且,这是在目前人类的技术、知识和人性的范围之内,改善人类生活境况的最佳方式。


但是,市场带来经济增长,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富足的同时,它也迫使我们必须按照它的规则行动。自从工业革命之后打造的这套现代世界的生活方式,将我们卷入市场交易的漩涡,同时也将我们每个人都捆绑到了符合某种标准化程式的生活模式之中,无法自拔。每种工作都有既定的方案;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被预先安排;然后便是无穷无尽的考核、考核、再考核。学生时代,在学校有GPA;工作之后,在单位有KPI;出门旅游,人家导游算好了每个景点待的时间;到医院看病,医生照着各项身体指标开药;连婚姻和爱情,也要遵照丈母娘的验收标准。这种刻板的、机械化的、快速运转却又缺乏人情味的生活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就是现代人生活压力的根源。


而且中国的年轻人在面对这种改变的时候,压力会更大,因为我们从传统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生活,其实就花了短短四十年时间。和欧洲的两百多年时间相比,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西方市场化过程中经历的一切问题,环境污染也好、不平等也好、社会冷漠、人的异化等等,我们的年轻人统统都得经历,而且程度还要更加猛烈。


这种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谁都会难以承受。所以,GDP再多又如何?国家富强又如何?许多人不仅感觉不到幸福,反而觉得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难怪一大批20岁出头的年轻人,大好年华,却纷纷选择逃离大城市,隐居终南山。


所以,年轻人在宏观上乐观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增长,而年轻人在微观上悲观的原因,却是因为经济增长背后,市场机制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剧变。可以说,焦虑、悲观等等负面情绪就是市场这种生活方式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给我们的副作用。


【向往好生活的旅程,没有回头路】


听到这里,我知道你一定想问:有没有办法消除这种副作用,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微观上不悲观?
这样的问题,可真是要了经济学的老命了。


因为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给出解释,然后,按照给出的解释来处理问题;但它不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慰藉。这就好比医生诊断出你得了什么病,然后给你开药或者是动手术,可是你却说:医生我害怕啊,我害怕这药有副作用啊,我害怕手术以后生活质量下降啊……这个,就把医生给难倒了。要不,你再看看中医?


不过,在你放弃经济学之前,我给你讲几个我自己学生的故事。


我有一个学生,年轻人,他也很焦虑,听完我的课以后还是焦虑。后来他去北欧做交流生,学习生活了一年。回来后突然跟我说:他不焦虑了,因为他看到北欧青年们在国家福利的“重压”之下,颓废的焦虑感,突然感到自己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他说这都是因为听了我讲的经济学。但是我觉得这和我的经济学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我还有另一个学生,同样也去了北欧,结果在东西方两种焦虑感的挤压之下,她彻底躺平了。而且,这样的学生还不少。


那位学生不焦虑了,只是因为,北欧年轻人的颓废让他看到了,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权衡之下,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同样的道理,躺平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另外一位学生她发现自己承受不了北欧田园式生活的颓废,也承受不了中国996生活的压力。


不管是北欧,还是中国,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今我们这个世界都被卷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经济增长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从前非常奢侈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它也让我们背上了辛劳、焦虑和无奈。即便为了不承受辛劳、焦虑和无奈,你愿意放弃这多姿多彩的商品和服务,也不可能,市场已经无处不在,你其实已经逃无可逃。


身体的享受和内心的焦虑是一块到来的,在经济增长的大潮里,你不能只要前者不要后者。那逃无可逃的我们是不是注定要在经济繁荣当中焦虑致死呢?其实也不是。机会成本那一讲我就说过,选择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享受繁荣和安顿内心,也不是非此即彼。问题不在于你是给自己加油打气赚上一个亿,还是逃开忙碌躲进颓废,而是要明白:既然你的焦虑来自于你对于市场化的生活方式的不顺从,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与其让这种不顺从给你带来焦虑感,不如主动学会利用市场这套机制来将这种不顺从变现为一种价值:找到一个目标,估量要付出的成本,然后放手去做。比如你爱好游戏,那么尽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将游戏人生的价值变现;你爱好恬静淡雅的生活,那么尽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将这份恬静变现……澎湃的市场大潮裹挟着我们每个人前进,但是它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实现自我的机会,心灵想要的生活只有你自己有能力去创造,既不能靠成功学,也不能靠心灵鸡汤。


好了,总结一下: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生活方式的转变,转向更有效率的生活;而目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仍旧是以市场为核心的生活模式;通过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展,促使曾经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生活,如今能够大多数人也能够享有。享有这种生活,就必须付出代价,效率带来的焦虑感就是其中之一。在不可阻挡的市场大潮当中,没有回头路,只有迎潮而上,才是不被惊涛骇浪卷走的一个办法。


你能接受自己为996工作付出的代价吗?还是说你想换一种选择?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或者加入社群讨论,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斯悦子

    这节课对生活选择的理解非常有价值,感谢方老师分享~

  • Victor_uB

    作为一个在北欧工作的人,方老师所讲的北欧青年面对高福利的颓废,让我不明所以。我所认识的大多数年轻人,正是在福利机制的保护下,更从容的选择自己的人生,发挥自己的价值。很多创新活动都是在这样的心态和环境中形成的。

    吐水星 回复 @Victor_uB: 有没有可能, 因为他们是交流生,而你是在北欧工作,看到的人群与面向不一样呢

  • KC又如何

    從經濟學中領悟哲學,太精彩了。感謝方老師的啟發。我想起Adam Smith有句名言,說「Problems worthy of attacks, proves their worth by hitting back.」

  • 听友270237566

    这一讲的内容太敷衍了!GDP增长和收入分配是两回事,钱多了,最后多数进了谁的口袋?

  • 578353548

    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有意或无意地把情感摆在了市场上“售卖”。有些人利用了市场找到了真爱,也有的人因为市场而选择了不相信还有爱。再好的东西,也会遵循一个规律:物极必反。

  • 1332711gllr

    为什么只到第八讲就没了?下面的呢?

    大道无形丶 回复 @1332711gllr: 如果你从开始看到现在就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 LorenWei

    不患寡而患不均,经济学不研究吗?

  • Annyiyu

    哈哈哈哈哈哈 躺平未必就是颓废啊 躺平可能是一种平衡 在996和颓废之间取得健康的平衡

  • 张麦m

    正本清源,受益匪浅。人文通识,值得拥有

  • 妙手偶得888

    太有效率的生活让人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