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这是中国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中的句子,介绍的正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近来,一档节目的热播,让这部汇集了数千年前文献的古籍《尚书》,成为了“新晋网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节目——《典籍里的中国》。
大年初一晚播放的第一集,以多维视角讲述了《尚书》的故事。进入节目,就仿佛是进入了深邃的时空隧道,“当代读书人”引领读者,完成了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寻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典籍里的中国》,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舞美设计、氛围营造、观众席及表演位置的安排等都承担着空间叙事的功能。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的文字中蕴藏人生感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汇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一种文明“亘古亘今”,一个民族“日新又新”,能量正蕴于此,秘密正藏于此。
近年来的荧屏上,很多节目都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让创作与传承相互成就,让现实与历史相得益彰。《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体验展现典籍,《国家宝藏》生动演绎文物故事,《中国诗词大会》让人领域诗词之美……这些优秀的节目以可贵的尝试告诉我们:水墨丹青、龟甲木牍里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家园,也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在尊重原创、尊重文化、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几千年沉淀而来的旋律、姿态、故事乃至场景、意象、风格等,可以进行更多开掘,以别出心裁的表达、各有机杼的书写,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历史的生命力、文化的感染力与技术的生产力相映成趣,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才能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舞台惊艳,向未来时间舒展。
记得在《国家宝藏》的一期节目里,一名文物摄影师无意间发现了兵马俑嘴边的一处指纹,“那一刹那真的太感动了,时间消失,空间重合,感觉自己和2200多年前的工匠刚刚擦肩而过,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我们和祖先在同一纬度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其实,所有这些富含传统文化符号的节目,都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在前世今生的来龙去脉中,尽显历史的魅力、时代的张力。
这正是: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雕版册页,数字电子。传承不绝,文脉在兹。
各位晚安。
(文|于石 主播 | 殷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