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渝生:永不褪色的士兵

刘渝生:永不褪色的士兵

00:00
08:09

“社会主义大厦固然需要钢材,我们却愿意作颗小小的螺丝钉...

啊,亲爱的党,我们的母亲!只要我们心脏还在跳动,就坚决为共产主义而斗争”


这首名为《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的诗,曾被周恩来总理亲笔录写,并被完整的保存在北京中央军事博物馆。而这首诗的作者,特等伤残军人刘渝生,更是用一生来贯彻了自己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今天的新都故事,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病床上坚持写作的坚强军人


19321024日 ,刘渝生出生在四川宜宾,他的祖先由湖北麻城移居四川,祖父在绸缎店当学徒后来开了几家细纸店,在宜宾地区享有声誉。然而不幸的是,因为家庭的变故,刘渝生的童年过得相当艰苦。后来到成都求学的他,因为痛恨封建家庭与腐朽旧社会,在学校的日子里,刘渝生也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成都解放后,终于得到了改变


新中国的阳光,褪去了刘渝生身心中从旧中国带来的疤痕,人民军队的熔炼爬冰卧雪、出生人死的军旅生活,让刘渝生洗骨伐髓,成为一个无畏的士兵。


1950年,刘渝生在成都进入川西军区随营学校,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512月,他随部队开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8,刘渝生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开始自觉地追求革命真理,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理想信念。


刘渝生在朝鲜战场先后参加了6次战斗。19537月,为了促使早日停战,志愿军发动了一场几乎要打到汉城的金城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就在战争结束的前三天,刘渝生与另外两名战友奉命前往最前沿阵地。尽管刘渝生对战争、战场,早已熟悉,他还能根据炮声辨别炮弹的落点。但这次在通过炮火封锁区时,还没听见炮弹的啸叫声,只觉背后火光一闪,便被炮弹击倒,弹片射入十二胸椎,而同行的两名战友,一名牺牲,一名轻伤。


经过抢救,刘渝生十一、二胸椎骨折,下肢瘫瘓,被评为特等伤残。19538月至10月,刘渝生在吉林十二陆军医院休养。19545月至19552月,他在江苏省第一康复医院休养。


一年后,刘渝生来到了四川荣军休养院休养。1956年 刘渝生被评为院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先后多次被评为院模范休养员,在1960年五四青年节,受新繁县团委表彰。1958年,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为他颁发模范休养员奖状,在模范事迹中写道:“该同志在担任《荣院生活》编辑组长工作中,一贯积极负责,有时甚至不顾身体健康,牺牲休息和睡觉,到处收集稿件,审阅来稿和亲自排版,保证《荣院生活》按时出版。”


虽然刘渝生仅有初中一期的学业水平,但在那个时代已经算的上文化人了,特别是几年的部队生活,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他的作品陆续在《四川日报》、《四川文学》、《成都日报》、《成都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刘渝生的文学作品以刻画人物为主,以血与火的战争场景表现志愿军战士、基层指挥员的英雄气概、智慧勇敢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短篇小说《班长》入选《四川十年短篇小说选》。时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的沙汀赞誉《班长》,称其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值得一读的集中刻画先进人物的作品。”


当时间来到1958年,一支由40多名伤残军人组成的课余演出队在全国巡回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伤残军人们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精神感动了所有的观众。刘渝生怀着对党的赤诚,怀着伤残军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一气呵成他的代表作,也就是开头我们提到过的那首诗——《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


195861日,周恩来总理在首都政协礼堂听到这首诗的朗诵后,询问朗诵者道“你刚才朗诵的《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那首诗很动人,不知刘渝生同志来了没有?”


演员们告诉他:“刘渝生下肢瘫痪,不能行动,没有来。”


周总理说:“我们向他致敬,他那首诗写得很好,我们要报纸刊登这首诗。”


629日深夜,周恩来总理亲笔录写了刘渝生写的《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一诗。


很快,《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这首诗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全国各地刊物纷纷登载,作曲家瞿希贤为其谱曲,该诗先后被译成英文、德文俄文。该诗也多次入选包括四川省在内的全国多个省区的中学、小学语文教材。


随后,刘渝生执笔完成纪实性纪录片《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文学剧本创作,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后在全国上映。


197684日,刘渝生因战伤复发生命垂危,在弥留之际,他拉着长兄的手说,自己一生有三个遗憾,一是没有入党,二是没有到过北京,三是没有见过毛主席。在说完这段肺腑之言后,年仅44岁的刘渝生永远地离开了。


同年,刘渝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这不仅是对刘渝生同志的褒奖,更是四川籍志愿军伤残战士的骄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