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老兵,用心灵演奏人生的乐章

失明老兵,用心灵演奏人生的乐章

00:00
08:38

“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烛”


这句话,是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名言,而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老兵杨朝安。他在战火中失去光明,却在生活里一心向阳,放下钢枪,拿起竹笛,他永远是革命队伍里最坚强的人。今天的《新都故事》,就让我们走进这位用心灵演奏人生乐章的老兵。


192831日,杨朝安出生在四川省彭县一户贫苦人家,18岁,他在乡里当了乡丁。成都解放后,1949912日,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第二野战军十二军三十四师101团一营三连的一名战士。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杨朝安所在的三十四师101团也在其中。1951 年春节过后,他们接到上级命令,部队集结出发奔赴朝鲜。


1951 5月,杨朝安和尖刀排的战友们连续行军了两个夜晚,他们的任务,是把前面的一线部队替换下来休整。再由尖刀排顶上去,继续跟美军交战。


519日临近天黑之时,我方发起了总攻。尖刀排在侦查中发现敌人设防的一处铁丝网,这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有牢固的铁丝网,敌人的火力相对比较弱。于是,尖刀排选择从剪开这道铁丝网开始突击。在排长的带领下,杨朝安和战友们匍匐着向铁丝网行进。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这关键的时刻,敌人发现了尖刀排!


敌人的炮弹在眼前爆炸,火光冲天而起。随着一阵钻心的疼痛,杨朝安扑到在地......


第二天,一支担架队搜寻找到了杨朝安。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才知道所有的战友已经牺牲。而他的双眼、右上臂、双耳都被炸伤。经过治疗,右上臂和双耳的伤势有所好转,但他的双眼因为伤情严重,永远的失去了光明。


19518月,杨朝安回到祖国,在安东市陆军医院休养后转到牡丹江市立医院。之后,他几经辗转,终于在19568月,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土四川,并开始在位于新都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疗养。


杨朝安在沙场征战的日子结束了,但他的人生战场此时又翻开了新一页的篇章。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时期,杨朝安加入了课余演出队,有初小文化程度的他,刻苦学习了盲文和音乐,掌握了竹笛手风琴和萧的演奏技巧,顺利成为演出队的主要队员之一。


当时间来到1958年,杨朝安作为参加北京和全国巡回演出队的队员,被编入乐器组。在北京的汇报演出中,特等伤残军人何长俊表演女声独唱,杨朝安吹奏苗子伴奏,共同演绎了《葫豆开花》、《真是乐死人》、《雨打芭蕉》等节目。此后,他还跟随演出队在广州、济南等多地进行演出,并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据杨朝安的战友回忆,老杨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的人,演出队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教一些新节目,包括歌曲、舞蹈、民乐合奏等,队员们抓紧时间学习排练,边演边练边学边演。


要知道,节目的伴奏谱和器乐曲对于正常人来说,对照谱子就可以演奏,逐步熟悉就能背诵曲谱。但对于杨朝安这样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来说,则是要先把节目的曲谱译成盲文谱,然后用手指挨个“阅读”,之后还要把盲文谱背下来,在演奏时才能跟上乐队节奏。杨朝安在把谱子译成盲文谱之后,晚上睡觉时,他就把盲文谱凡在胸口,手指触摸着盲文谱,仅用一晚的时间,就能把谱子牢记在心。


全国巡回汇报演出后,杨朝安回到荣军院,他欣慰地在个人总结中写道:党和人民交给我的全国巡回演出任务,我顺利地完成了!


从杨朝安倒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一刻起,残酷的战争便夺走了他的双眼。他无法看到五星红旗在祖国上空飘扬,但他能听到雄壮豪迈的《义勇军进行曲》;他无法看到凯旋而归战友胜利的笑容,但他能听到人民群众对英雄报以的欢呼;他无法看到亲人们的笑容和周围的一草一木,但他能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幸福生活。他从不咒骂黑暗,因为他的心中永远光明。


荣军院的年轻人曾问过他:杨伯伯,你后不后悔去当兵?


杨朝安回答:不!我不后悔,从不后悔!我不是知识分子,没有多少文化,讲不出大道理。可我知道人总是往对的地方走,保家卫国这一定是对的,世界再变,这个道理不会变。我是军人,为了祖国,就算倒在地上,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也一定会继续战斗。


晚年的杨朝安满头白发,戴着墨镜,穿着整洁笔挺的旧军装,身材清癯瘦削,脸庞依旧露出刚毅坚定的神色。他在23岁失去了光明,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用心灵感受时代的气息与祖国的繁荣,用双手触摸美好的世界。在战场上,英姿飒爽的他手中握的是钢枪,毫不犹豫地刺向敌人;伤残后,双目失明的他手里拿的是竹笛手凤琴,为观众演奏优美动听的乐章。


2011216日,83岁的杨朝安在位于新都新繁镇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医院病逝。他演奏的琴声,吹奏的笛声和箫声,是一首首用心灵演奏的人生乐章,将永远在我们心间飞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