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53】机缘品第七:什么是 “即心即佛”

【坛经53】机缘品第七:什么是 “即心即佛”

00:00
11:54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咱们接着一起来精讲《坛经》。


从上一讲开始,咱们进入了坛经的第七品《机缘品》。上一讲讲到了比丘尼无尽藏,这一品都是这样,一个一个僧人排比下来。慧能大师碰到一个僧人,就跟他进行一个对话,当然都是这些僧人向慧能大师请教,构成了整个第七品。


接下来出场的一位就是法海,僧法海。“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这位法海就是韶州人,曲江那边的人。他呢,是第一次来拜见,或者说一开始他来拜见六祖慧能大师。他是过去大概没见过。“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法海请教的是什么呢?就是什么叫“即心即佛”呢?这四个字到底什么意思呢?请慧能大师给予指点,给予教诲。“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这什么意思呢?前念不生,也就是指以前的心念你不要让它再生起了,也就是过去的就是过去了,不要执着它,不要留恋于它。前念不生即心,你要做到这样。


“后念不灭即佛”是什么意思呢?对后面的那个念头你不要太在意,让它不要生起。前面一个念头已经过了,你不要执着于它,这就是你心的一个活动,你控制住自己心的活动。但是很多人想,那我不能再有念头,后面这个念头也不要再生起了,很多人都会这么想,以为这是佛理,佛经当中也有类似的字句说这样的意思。但是慧能大师就说,不必,你如果非要在意,不让后面的念头生起,那你就太执着了。你由它去。将来将要出现的念头,听由它出现,不要故意地去控制,去压抑自己的心念的活动。这个就是佛,就是觉悟。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什么叫“成一切相即心”呢?因为外在的,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因为我们这个心的活动才有的。这个也就是过去我们经常用唯心主义来称佛教这样的一个道理。正因为我们有心,有心念,我们能够认识到外在的万事万物,并且跟它产生互动。如果我们没有我们的心念,那万事万物跟我们是没有关系的,就好比不存在一样。离异,一切向记性,就是这个意思。“成一切相即心”,就是这个意思。也是说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心念的派生物。“离一切相即佛”,离就是脱离、远离、摆脱的意思。而我的心如果不受外在万事万物的干扰,那就是佛。这个佛也等同于觉悟。


“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我如果要为你详详细细地开示和讲说,那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了。“穷劫不尽”,说不完。你听我的偈子,你听我的偈子。慧能大师就口念了一个偈子:“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这个法海一听,言下大悟,一听马上就,“嘣”,觉悟了。“以偈赞曰”,他也回了一个偈子,表达这种对慧能大师的这种尊敬、恭敬、赞美:“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所以这里其实讲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就是前念和后念。前念过了,你不必执着,后念你也不要执着与不让它生起,你应该任其出现,不要在意,不必故意去压制自己心念的活动。也讲了“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好,接着出场的,是一位叫僧法达,是一位僧人,法号叫法达,他是洪州人,也就是今天江西境内的那一带的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这个法达有点意思,他很小时候出家了,七岁,经常诵持《法华经》。《法华经》嘛大家都知道,就是《妙法莲华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了。于诸经中最在其上,在佛经当中,《法华经》是地位最高的。在很多佛家的派别有这样的说法,法华经的地位非常高。他来礼拜祖师,也就是来礼拜六祖慧能大师,但是他很奇怪,他行礼的时候,前额不碰到地上。换句话说,有所保留。

“师诃曰:”,这个师,六祖慧能大师不高兴。就说,大声地说,带有苛责的声音,呵责的声音说:“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你行礼的时候,你的前额不碰到地,你还不如不来行礼。


“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你心里肯定有一样东西,你心里肯定有一样东西,你在纠结,你在执着,你平时修行的是什么?蕴习何事耶?曰,法达回答道:“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说我平时在念诵《法华经》,所谓“三千部”也就是整部经典,我已经颂习了三千遍。“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慧能大师说,你如果念这部经念到了上万部,就念到了上万遍了,而且你也了解了这部经的经义,这样你不以为自己了不起,你才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现在念了三千部嘛,你如果念了一万部,上万部,并且你还真的念懂了,然而你又不以为自己了不起,没有这种我慢之心,这样你才可以跟我一起修行。


“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你现在非常自负。对自己做的事情很自负,自负于什么呢?自负于我诵习《法华经》诵习了三千遍,你都不知道自己的罪过。你现在听我的偈语,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什么意思呢?行礼本来就是要消除人的傲慢心理,慢幢,慢幢是指什么呢?“幢”就是经幢、法幢,是寺庙里边经常有的一种旗的一种,本来是用来装严佛菩萨的,这种圆筒状的叫经幢。慢幢,用这种高高飘扬着的经幢来比喻这种骄傲至高至慢之心,对吧?行礼本来就是为了来消除这种自我傲慢的,但是你的额头,为什么不碰到地上呢,为什么不投地呢?“有我罪即生”,你心中太执着于我了,有这种我慢之心,那你的罪业就生起了。“亡功福无比”你很多的功德福报就消除掉了。听了慧能大师的这个偈语以后,僧法达是怎么反应的呢?这个咱们留待下一讲,再为您进行讲说。


今天这一讲咱们就先讲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咱们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妲老师

    钱老师您好,听您讲解坛经,受益匪浅,但听到本节有这点不太明白,作为慧能大师这样的高僧大德,他为什么会因为法达拜见头不至地而不悦呢,这不也是太强调自我的表现吗?

    善修道人 回复 @小妲老师: 都是为了【表法】 您要多读诵【金刚经】,自然会了解其中的内涵,智慧是自己的,开智慧也是需要自己努力的。六祖慧能可不是这一生,而是这因果通三世。你让一个普通人听一句,佛法上的大意,然而,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善根没有种下。

  • 当归_re

    请问一下,谁知道这个怎么设置文字大小啊。谢谢

  • 听万卷书行万里路kyc

    曾国藩老先生的″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来源于此吧?

  • 了悟一

    即心即佛

    善修道人 回复 @了悟一: 心 心 心

  • A肆玖昌明

    即心即佛

  • john_7y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

  • 妙来去

    钱老师,我觉得前念不生后念不灭,前和后不是指时间而是空间的前后,即意识里前面部分就是人总挂在心头的各种妄想不生,后面部分即意识内部的思维不灭

  • 了悟一

    自性自心

  • 爱喝啤酒_r2

    细细听细细听

  • john_7y

    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