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不久前,11年前的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
在2010年春运首日,摄影记者周科在南昌火车站捕捉下一位年轻母亲返乡的生动瞬间,播发后让千万读者泪目。多年来,画面主人公并不知道这张照片的走红,记者也始终在寻找这对母女。不久前,在四川越西桃园村的火塘旁,周科终于找到了镜头中的母亲巴木玉布木。“一次喧闹车站的陌生偶遇,到远隔数千里之外的重逢,苦苦寻找了11年的一名没有只言片语的陌生人”,周科的描述举重若轻,但翻天覆地的生活巨变、穿越时空的人性光辉无比厚重。
浏览相关新闻,人们第一次了解到照片后的辛酸故事以及如今的苦尽甘来。过去一间土坯房还漏雨,现在三室一厅、家电齐全;过去买几斤大米与玉米粉混在一起给女儿“加餐”,现在顿顿都能荤素搭配;过去孩子生病要回老家看,时下孩子都在县城医院免费出生……巴木玉布木的生活之变并非孤例,而是脱贫攻坚历史巨变的缩影。在她口中,缩短上学的路、打通外出的路,变化令人感慨,也在人们心中铺展出“路”的意象,呈现着“春运母亲”的生活蝶变,更折射出广大贫困人口的脱贫轨迹。
路是通道,一条水泥路见证着大凉山区的变化。在过去,桃园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外界,高耸的群山堵住了向外发展的可能。出行不便,医疗不便,上学不便,正是大凉山区闭塞贫瘠的写照;没有求学求医的路,更没有宜家兴业的路、改变命运的路,“缺路”也成为深度贫困的一大症结。近年来,从桃园村修建了水泥公路,到“悬崖村”村民走下天梯搬进新房,再到牛吾村锈迹斑斑的铁索桥被混凝土桥取代,这里的居民不再被苍茫大山所限制,一条条行路开启的是一条条改变人生的通道。
路是旅途,一条返乡路记录着随处可见的幸福。2010年返乡,巴木玉布木转火车、换汽车花了三天两夜。那时候,中国刚刚跨入高铁时代,交通运输网还不够完善,春运成了不少游子不堪回首的艰难归途。如今,便捷的物流网络减少了大包小包的烦劳,“千里故乡一日还”已成为常态。从不断提速的车轮,到日益丰富的餐桌,再到愈发时尚的住宅,人民群众在衣食住行上的点滴变化,投射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这也意味着,我们把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体现在民生改善上。
路是方法,一条致富路成就了贫困群众的梦想。从外出打工才能挣钱,到在家种植也能增收,巴木玉布木越过越好的生活离不开精准扶贫的持续推进。产业扶贫激发内力,科技扶贫注入智慧,教育扶贫斩断穷根,政策组合拳帮助包括巴木玉布木在内的近1亿中国人成功脱贫摘帽。8年来,千万个家庭有千万种冷暖,千万个个体面临千万种选择。但24.8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以及不计其数的企业和个人,对接每一个诉求、解决每一个问题。如今,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这一代人手中得到历史性解决。
巴木玉布木感慨,不管生活多难,我们都要往前走。的确,时间之所以能创造伟大的力量,是因为奋斗让一切皆有可能,是因为所有的路都得靠自己去趟。正如浪花被潮流带动时,也贡献了前行的微薄力量,当时代给每个人创造机遇时,每个人也在用奋斗装扮时代。脱贫攻坚战中的贫困群众,用胼手胝足的努力创造中国的减贫奇迹,同时在发展的坐标中定位自我、实现自我。梦想与国运一起升腾,个体与时代并肩前行,这一辩证法值得平凡的你我铭记于心。
重读那幅照片,双肩包几乎拖地,一手臂弯里的婴儿仍在熟睡,一人高的行囊压弯了身躯,而望向前方的目光依然坚定。照片包含着母爱、思乡等丰富主题,但最动人的莫过于肩上扛着生活的重担、怀里仍然抱着前行的希望。相比忍受苦难,更难得的是笑对苦难。这一次,卸下“包袱”的巴木玉布木以灿烂的笑容回应过往的辛酸,以红火的日子答复往日的贫穷。这种乐观,支撑她穿过生活的荆棘,也将激励每一个你我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这正是:历尽风雨,终见彩虹;负重前行,不减笑容。
(文|石羚 主播 | 殷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