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

00:00
01:05:16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256014vdp

    非常喜欢陈老师的说书风格,陈老师辛苦了,谢谢陈老师

  • 武汉宏庆沈淑章

    春秋争霸齐先强, 九合诸侯盟主当。 桓公有志胸襟大, 管仲易帜作栋梁。 廪实衣足国力富, 尊王攘夷窥他疆。 晏子承继还保级 内讧频频被秦亡。

  • 毛墩

    老师讲的有些道理我不太认同 … 现在看几千年来 人性没有太大的改变 几千年前古书上记载的什么样的人 现在依然有这类人… 所谓素质的提高 最终决定于每个人的基因… 如同里金银铜铁锡 最终还是要表现出本身的属性…

    很好啦 回复 @毛墩: 有制度就行。素质无关紧要的。

  • zhaodan_t0

    《劝学》颜真卿 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曲_3s

    感谢陈老师,本来对古文观止有畏惧之心,有您我就不怕了😊。

    爱妈党 回复 @senall: haha,他说的的畏惧之心,是原本害怕古文。

  • 笨笨SL

    袜子当然分左右脚喽

    秦人乱谝 回复 @笨笨SL: 古人没鸳鸯鞋,鞋袜不分左右,第一双鸳鸯鞋18世纪才出现在中国。屩,履,屐,屣,鞮~

  • 蘭洲笑笑生

    管、鲍一定会互相举荐,苏秦,张仪就是好榜样!

    小姐姐MM 回复 @枫桥夜泊822: 就是

  • 听友217563968

    晏子的时代还没有三家分晋,应该还没有赵国吧

  • 1368016aqnf

    我确实爱坐车后边。。。但是钱直接就手机转过去了

    潇潇烟雨任平生 回复 @1368016aqnf: 做出租车我从来都是坐在后边,我觉得副驾驶不属于我,并且在后边不用系安全带

  • 角哥左上角

    曹刿和曹沫是否为同一人,争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