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段祺瑞,原名启瑞,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
他官至国务院总理,却一生租房,居无定所。
他面对无数诱惑,却清心寡欲,自称“正道居士”。
他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
1911年,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非典型的国民政府总理的跌宕一生。
一见如故半生缘
1886年的某日早晨,万里晴空,天津武备学堂的学员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技能考试。
一方面,今天是学堂各项军事技能考核的重大日子,每个学员都渴望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另一方面,今天还有位重量级的大人物前来检阅视察,他就是当朝头号重臣李鸿章。
整个上午,步兵和骑兵科的考试还相当顺利。可一到下午时分,天公便不再作美,渤海湾内顿时海风呼啸,惊涛四起。
对于海上炮击考试来说,这种天气无异于梦魇。
近有澎湃海浪的干扰,远有中堂大人的凝视,无数学员都在这股双重压力下表现得大跌眼镜。
当在望远镜内看到学员们无数次炮击脱靶时,李鸿章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拍着桌子怒喝道:
“此等技艺如果投身战场,岂不是葬送性命?”
这时候,教官大声喊道:
“段芝泉,你来!”
话音刚落,一个瘦削清秀的年轻人立即出列,只见他不慌不忙,动作娴熟地操作起火炮,接着便是三炮连中,一发未落。
整个过程异常完美,全然没有拖泥带水的痕迹。
李鸿章见状,即刻转忧为喜,问年轻人说:
“你是何人?来自何处?”
年轻人声音洪亮地答道:
“回中堂大人,我叫段祺瑞,字芝泉,是安徽人。”
一听“安徽”二字,李鸿章更是喜上眉梢,遍布皱纹的面庞中渐渐焕发出别样的神采。
晚清中国,积贫积弱,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亟需网罗人才,整肃气象。段祺瑞如此英武过人,自然是日后战场上的一大良才。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游走于各个派系之间的政治家而言,李鸿章还需要培养自己的嫡系部队。
眼前这个年轻有为的老乡,便又是一个潜力股。
就这样,李鸿章和段祺瑞一见如故,就像忘年交那般谈古论今,好不快活。
三造共和塑典范
1889年,段祺瑞成为清朝第一批公费留学德国的军校生。
尽管他的军事素质技压群芳,但最早朝廷推荐的五人名单里,并没有他的名字。
为此,某位贵人在名单里删掉了一个名字,然后把“段祺瑞”三个字加了进去。
这位贵人,就是对他赞赏有加的李鸿章。
就这样,段祺瑞乘船离开了古老的中国,前往世界文明中心的欧罗巴。
在柏林的求学岁月,不仅锤炼了段祺瑞的军事素质,还在他的心灵深处种下了“民主共和”的因子。
武昌起义爆发后,段祺瑞奉旨剿灭革命军。
作为国内最权威的炮兵将领,他并没有急于把西方炮兵战术投入战场,而是一边与革命军谈判,一边致电清政府的各个部门,告诉他们这样一个事实:
“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1912年年初,段祺瑞两度联名数十位将领,建议清廷顺应时势,退位求全。
不久后,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清王朝宣告寿终正寝。
那一年,举国欢腾,万物生明,古老的大地上燃烧着革新的火种。
可
没过多久,雄心勃勃的袁世凯扼杀了初创的中华民国,天空中开始弥漫着帝制的阴霾。
作为袁世凯多年的部下,段祺瑞感念他的知遇之恩,却始终无法认同袁世凯僭越体制的胡作非为。
在段祺瑞看来,既然中山先生带领大家推翻了君主专制,那么拥护共和便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由不得任何人倒行逆施。
于是,段祺瑞和袁世凯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
面对这个举棋不定的二把手,袁世凯大发雷霆,撤销了段祺瑞陆军总长的职务,然后一意孤行坚持称帝。
如此一来,段祺瑞更加坚定地站在了多数人这边,袁世凯也在举国上下的声讨与责骂中被迫退位。很快,心灰意冷的袁世凯也因病撒手人寰。
世人都说,段祺瑞有“三造共和”的辉煌成就。
第一次逼迫清帝退位,第二次反对袁世凯复辟,都是充满着浩然正气与先见之明的抉择。
唯独这第三次,显露出段祺瑞作为政治人物的谋略与心机。
袁世凯倒台后,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国务院总理一职由段祺瑞担任。
表面上,黎元洪是一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人;暗地里,他与段祺瑞的政治角力就一刻也没停歇过。
这时候,张勋作为外部军阀势力,开始介入黎段二人的争斗。
1917年5月,段祺瑞准备武力政变,逼迫黎元洪下台。谁知黎元洪这边反戈一击,下令免除段祺瑞的总理职务。
这个时候,张勋率军进入北京,逼迫黎元洪下台。随后,张勋拥立废帝溥仪,宣布复辟。
此时此刻,段祺瑞一马当先,率领讨逆军赶到北京,一举击败了张勋的辫子军。
这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戏码,真是应了那句古老的歇后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六不总理成佳话
像段祺瑞这样胸有城府的政治家,应该在民国的腐败政坛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吧?
谁能想到,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多数北洋军阀都家财万贯,段祺瑞却连一处像样的私宅都没有。
鸦片战争时期,六不总督叶名琛声威大躁,因为他“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北洋军阀时期,段祺瑞也是远近闻名的“六不总理”。纵观整个政治生涯,段祺瑞都要求自己恪守以下六点行为准则:
不贪污,不卖官,不抽烟,不酗酒,不嫖娼,不赌钱。
袁世凯生前,曾以给养女的名义,赠与段祺瑞一栋房子。在此之前,段祺瑞都只是租房居住。
袁世凯去世后不久,有人找到段祺瑞,要求他和家人立即搬出去。
段祺瑞一脸狐疑,问来者怎么回事。经过一番解释,段祺瑞终于明白:
他住的房子是老袁打牌赢来的,而且没有房契。今天找上门来的,正是房主的儿子。
二话没说,段祺瑞就带着家眷搬了出去,另行租房。
作为国民政府的二把手,权倾朝野的国务院总理,段祺瑞的生活状态实在过于亲民。
由于极端的节制和朴素,导致段祺瑞对花花绿绿的权贵生活毫无兴趣。
他工作之余,最喜欢的就是下围棋,经常找一帮棋手陪自己下。在担任政府公职期间,段祺瑞甚至特意划拨了一部分经费,用来发给棋手们薪水。
就棋艺而言,段祺瑞只能说稀松平常。加之他身为总理,所以棋局输赢的把控就令棋手们非常苦恼。
赢太多了,段祺瑞面子上挂不住;输太多了,又会让段祺瑞觉得弄虚作假。
在这诸多棋手里,有一位偏偏不太给老段面子。
该他赢,他就是要赢,而且要赢得酣畅淋漓,这让段祺瑞这个堂堂总理非常尴尬。
后来,这位棋手东渡日本,他便是后来的昭和棋圣吴清源。
尽管在棋盘上被吴清源弄得焦头烂额,但段祺瑞还是对这个年轻人青睐有加。
当吴清源家道中落后,唯一的生活来源,便是段祺瑞每月资助给他的一百大洋。
充足的物质基础,就成了吴清源安心钻研围棋的重要保障。
段祺瑞与众不同的行事风格,终于让他自己活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二十年代的天津,出现了一个清心寡欲,深居简出的老者,仿佛从不过问红尘琐事。
谁能想到,他曾经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国家的动态与风向。
胸怀家国浩气存
1926年,一桩追债的官司震惊了天津各界,原告是前总统黎元洪,被告则是前总理段祺瑞。
早些年,段祺瑞确实找黎元洪借过七万块钱。
但黎元洪选择在这个节骨眼对薄公堂,显然不是为了讨债,而是借机收拾这位曾经的政治对手。
相比于精明富有的黎元洪,段祺瑞既没有敛财手段,也没有赚钱欲望。
看着昔日的恩公和贵人如此窘迫,段祺瑞的门生和徒弟纷纷前来帮助。
昔日一向冷清的公馆,才因此稍微有了些许人气。
欠黎元洪的债,段祺瑞心中有愧;但欠日本人的债,他却理直气壮。
1917年,段祺瑞找日本人借款五亿日元,用以加强军队建设。但事后他告诉别人,自己就没打算还这笔钱,反倒弄得日本人一筹莫展。
作为一个长于封建体制,学于西方强国的军人,段祺瑞深知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也对狼子野心的日本处处提防。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前,他大声疾呼,全力反对。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高层联系到他,希望利用他的影响力,扶植一个亲日政府。对此,段祺瑞横眉冷对,当即回绝。
像段祺瑞、吴佩孚之类的军阀权贵,他们有缺点,有槽点,有败笔,有过错,但在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的原则性问题上,他们绝不含糊,也从不妥协。
1919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趁此良机,段祺瑞果断派遣徐树铮收复外蒙。
只用了二十二天的谈判时间,外蒙古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对当时被列强环伺的中国而言,无异于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1936年,段祺瑞病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段祺瑞去世后一年,日本便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但终其一生,段祺瑞都没有对日本人低过头。
白云苍狗,碧波惊涛,待到风雨散尽,山河重整,那一行挽联便赫然在目:
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
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或许对段祺瑞而言,生命就是一个坚毅而又怅恨的手势吧。
声音太好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