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丨听历史知当下,从世界看中国

发刊词丨听历史知当下,从世界看中国

00:00
09:10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们好!这是一档有关中国文化的节目。但它有一个特别的视角,那就是西方。从西方知识分子的眼中观察到的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呢,和我们自己所熟知的那个中国文化会有什么不同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几个有关中西文化比较的经典问题:


“近世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发展出民主和科学?是我们的文明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走的道路不一样?”


“中国有简洁隽永、意蕴悠远的唐诗宋词;古希腊罗马有气势磅礴、动人心魄的史诗悲剧——这两者是可以比较的吗?如果可以比的话,谁的艺术水平更高?又各自反映出中西文明有什么不同的特质?”


“中国唐宋以后的科举制度与西方的民主制或贵族制相比,是不是一个更好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制度?”


……


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或许都曾经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从中学开始,我们就在教科书中回顾祖国源远流长、熠熠生辉的古代文明;也咀嚼她背负屈辱、命运多舛的近代历史。而不管我们讨论的是历史的哪个阶段或是文化的哪个面向,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中国本身的标准叙事之下,总能隐隐约约辨识到一个潜在的声音: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谱系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我们曾经的「落后」,诚然是因为他者的反衬。在那些白纸黑字的不平等条约背后,坐着的是实实在在的西方列强。而我们那些跨越数千年的文明成就以及我们基于这些成就所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又何尝不是因为在世界文明的谱系中、在与其它文明的「比较」中而获得了优越的自我认知?更进一步来说,任何一个东方文明关于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讲述中,似乎都天然地存在着「比较」的冲动与焦虑。作为中国人,“我们”这个共同体是哪些人呢?是什么塑造了“我们”,改变了“我们”,让“我们”发展成现在的模样?“我们”以外的世界是怎样的?与“我们”对应的对象——“他们”又是怎样的?可以说,「我们」的故事从来都不只是关于「我们」。


这便是喜马拉雅做这套课程的初衷:从西方学者的视角,观察中国作为一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特色。在这门一百集的大课中,我们将邀请欧美顶级名校的十位著名汉学家和学界新秀,从哲学、历史、医学、文学和社会学等多个方面讲述中国文化中那些另他们着迷、也让他们深思的核心议题。他们将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聚焦那些我们或许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真面目”的认知盲点,从而探寻一种打开中国文化的新方式。


整个课程分为三大板块。在第一板块“轴心时代”中,哈佛大学的普鸣教授和栗山茂久教授将分别从宇宙论和医学史的角度,探讨古代中国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特点,也探讨中西两大文明传统在十九世纪的碰撞。


在第二板块“帝国时代”中,主讲人哈佛大学前副教务长、著名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包弼德教授将带我们回溯中国两千年的帝制历史,圈点出那些使“中国”成为“中国”的核心理念。包弼德教授还将与他在哈佛大学历史系的同事、全球首屈一指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史研究专家汉金斯教授一同讨论深植于中国历史当中的“优绩主义”传统,比较唐宋以后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欧洲在精英教育、法制人伦、以及民众心态等多方面的异同。


此外,哥伦比亚的韩明士教授将着重探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复杂性;普林斯顿大学的文欣教授会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带我们重走丝绸之路,上到敦煌藏经洞,下到黑石号沉船,在丝路遗迹中反思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核心的一些伦理问题;而斯坦福大学的艾朗诺教授,则会引入西方女性研究的独特视角,带来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李清照的故事:为什么她只能是我们的“白月光”?为什么后世的人们要不遗余力地忽略甚至掩盖她晚年再嫁和入狱的事实?这一切,和宋词这种表演性的文体有什么关系、又与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以来中国的文化风气转变有什么内在的关联?


在第三板块“我们的时代”中,我们有幸请到了已故哈佛大学著名中国研究专家傅高义教授讲授1949年之后新中国的创业史,以及中国成为“大国”的历史进程及其挑战。傅老于2020年12月11日完成了三集音频的录制和五集文稿的写作。他本打算在12月14日做完结肠手术、身体恢复后继续录制剩下的部分,不曾想却在仅仅一周之后因术后并发症溘然长逝。他专门为喜马拉雅录制、撰写的这些音频和文字资料,竟成了他生前的“最后一课”。


同一板块中的另外两位杰出学者,法兰克福大学的杨治宜教授和麻省理工大学的魏朴和教授将分别从历史和地理的维度讨论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存在与影响,以不同方式呼应傅高义教授想要在不同文明之间寻求理解与互信的诉求。杨治宜的讨论重点在于现当代华语圈内中国古典主义的重生与重构。所谓的“中华古典文化”,在今天 究竟指什么?“文化记忆”这一视角又如何消解“原汁原味”的迷思?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当下盛行的“中国风”?而具有欧、美、中、日、韩等多国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的魏朴和教授,不但会进行具体的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的横向比较,以“中国-日本”和“古希腊-罗马”两个组合为例分析母文化和衍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将深入反思「比较」作为一种观察视角,它所暗含的微妙的竞争意味与被比较的双方之间深刻的牵绊与纠缠。


对于我们开篇提到的那些被频繁问及的关于中西比较的问题,本课程会试图给出丰富而切实的答案。但你会发现,你收获最多的,或许并不是教授们给出的这些答案,而是他们关于这些问题本身的拷问和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值得问的、也值得讨论的问题来说,思考这个问题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是不是有合理性——这些远比给出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更重要。这一百集课程将要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些传统教科书之外的有趣的知识点,而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点连接成体系、并赋予它们意义的思考能力。换言之,你在这里学到的是知识,但更是见识。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旅程,与这些对中国有深刻理解的西方学者一起,在世界文明的谱系中,发现中国的意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0433dweo

    听惯了中国国学大师们讲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大多数国人是在这个基础上了解国学的,但当下世界是开放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势不可挡。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以西方学者的视角看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崭新的角度,非常期待!在这档节目的强大海外学者阵容中,看到很多尊敬的大师,特别是傅高义先生,曾读过他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他在新版中加了副标题《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书中解析日本的奇迹崛起,并对沉湎于世界第一的美国发出警示。在此对傅高义先生表示缅怀,并对节目中的学者大师们致敬!

    维琪没有强迫症 回复 @1380433dweo: 谢谢支持,傅高义教授的节目会在第八单元播出

  • 甲_忽然文艺

    为啥总是纠结西方科学和民主?

    维琪没有强迫症 回复 @甲_忽然文艺: 这个问题在新文化运动时就作为“德先生”和“赛先生”被广泛讨论了,将近一百年过后又有很多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专辑里会具体介绍分析

  • 单芳萍

    中国历史为什么要外国人讲

    维琪没有强迫症 回复 @单芳萍: 学术无国界,外国人可以研究中国史,中国人同样可以研究世界史

  • 留古今诚意

    文化有输入也有输出,自己国家既要保留原滋原味的文化,也要吸收接纳不同文明的文化,相互共生分享成长。

  • 听友201732755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巨著,真不容易!真不简单!亲身体验,理出头绪,持之以恒,终成正果!不愧为世界巨著!中国中医的骄傲!

  • 听友259800991

    中国的民主发展不如西方,本人认为归根结底是思想不前进,再具体一点,就是把孔子尊为神,而且还是两千多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敢说这种思想不是束缚了思想文明的开放

    会思想的猪 回复 @听友259800991: 看来你还没摸到思想开放的门,将国家的发展归结到某一人某一学派,何其可笑。

  • 小胡和小梅

    想好好了解一下文化!

  • 51p4t5v8nsbaiuvo8eau

    6

  • 紫玉静听

    各自不同才有意义,借鉴别人不等于妄自菲薄

  • 阿褔妖精

    听友187398820 回复 @阿褔妖精: 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