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10

作曲家-10

00:00
13:10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一起学习、讨论:不一YOUNG(免费)


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美国作曲家,将其在美国多所大学的学习与在柏林的学习相结合。他的作品反映了将传统模式与对技术资源的极端性要求相联系的倾向。电子乐器和传统乐器以及经过电子扩音的乐器的非常规组合产生了非同寻常的乐音效果。这种对于非常规声音特质的兴趣要求他的声乐表演者演唱微分音音程、尖叫、嘘声、低语以及其他非传统人声声响。体现克拉姆对此类声音效果的兴趣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四个月亮之夜》(Night of the Four Moons,为中音长笛、班卓琴、电子大提琴和打击乐器而作,1969);《死亡之歌、持续音和叠歌》(Songs Drones and Refrains of Death,为男中音、电吉他、电贝司、电钢琴和打击乐器而作,1968),以及《五个戴假面的表演者的永恒之光》(Luxaeterna for Five Masked Players,为女高音、低音长笛、西塔尔琴和两位打击乐演奏者而作,1971)。除了为乐器和人声组合的创作之外,克拉姆还写有大量的钢琴作品。《时代精神》(Zeitgeist,1988)是为两架扩音钢琴而创作的。《不正规的田园诗》(Idyll for the Misbegotten,为扩音长笛和3位打击乐演奏者而作,1986)结合了经过电子手段变化的声音与传统的声音。克拉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

索菲娅·古拜杜琳娜(Sofia Gubaidulina,1931—)是一位多产的俄罗斯作曲家,她的受欢迎程度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这些年中。她的作品吸收利用了犹太人和俄罗斯的传统,并展现了独立的想象力和扎实的作曲技术。她所录制过的作品包括《向艾略特致敬》(Hommage à T. S. Eliot,为八重奏和女高音而作,1987)和《奉献经》(Offertorium,为小提琴和乐队而写的协奏曲,1980)。

亨里克·戈雷茨基(Henryk Górecki,1933—2010),波兰作曲家,其地位和声誉似乎处在上升中。他的作曲技法兼容并包,其包含人声演唱的作品已得到了承认。为女高音和乐队而写的《第三交响曲》(悲歌交响曲,1976),得到了广泛的上演和录音。

克里斯托夫·彭德雷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或许是当今最广为人知的波兰作曲家。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器乐和声乐组合。他发展了一种具有原创性的风格,独立于20世纪任何既成的作曲体系。他的作品允许表演者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来进行即兴发挥,并且只受到具体时间限制的制约。他在其著名的《广岛受难者挽歌》(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1960)中使用传统管弦乐而实现了新奇的乐音效果。《路加受难曲》(Passion According to St. Luke,1962—1965)是20世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合唱作品之一。同样,歌剧《劳敦的魔鬼》(The Devils of Loudon,1969)是一部充满力量的戏剧性作品。他近来最著名的作品是《波兰安魂曲》(A Polish Requiem),首演于1984年。(例9.16,9.25,9.28,9.49,9.50,9.62



默里·谢弗(R. Murray Schafer,1933—),加拿大作曲家和教师,专注于挖掘物理声音的本质和潜能。他的作品涉及体裁广泛,从非常规乐器组合的室内乐到运用电子音乐和机遇手段的歌剧和交响作品。他的诸多作品中包括1部《弦乐四重奏》(1970)、乐队作品《北方/白色》(North / White,1973)和为500位表演者而作的《启示录》(Apocolypsis,1976)。他是一位颇富幽默感的作曲家,其《海尔登莱本之子》(Son of Heldenleben,1968)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音乐进行了引用和巧妙处理。他较为严肃的一面体现在《挽歌》(Threnody,1966)中,运用了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幸存的日本儿童的言语。他得到多纳基金会(Donner Foundation)的赠与,在这项基金的资助下研究世界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以及围绕人们的声音。谢弗对语言有着浓厚的兴趣,语言在交流中的使用和滥用是他音乐灵感的来源之一。

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Peter Maxwell Davies,1934—),英国作曲家,其作品的特点是有控制的即兴发挥和多种风格语汇的交融(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音乐到整体序列主义)。他的重要作品有《圣迈克尔奏鸣曲》(Saint MichaelSonata,1957)、《疯王之歌八首》(Eight Songs for a Mad King,1969)和《根据塔弗纳“圣名曲”的第二幻想曲》(Second Fantasia on Taverner’s“InNomine”,1964)。自1970年以来,戴维斯就一直生活在奥克尼群岛(OrkneyIslands),在那里创作了许多以苏格兰和英格兰主题为基础的作品。与谢弗一样,他也为儿童谱写音乐。(例9.11


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1934—1998),俄罗斯作曲家,为传统管弦乐队和室内乐团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的许多作品带有标准的体裁名称,如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和交响曲。他创作的风格是将清晰有序与分裂混乱形成对比,而且体现出了布鲁克纳等人的交响曲和俄罗斯民间歌曲的影响。他在世界上伟大的表演者中间广受青睐,他所灌制的唱片数量庞大。《中提琴协奏曲》(1985)尤其受欢迎。尽管晚年健康恶化,但他的创作量仍旧引人注目,包括《第八交响曲》,完成于1944年。

阿尔沃·派尔特(Arvo Pärt,1935—),生于爱沙尼亚,近年来生活在德国。1986年之前,他的作品主要是序列音乐。自1986年起,他的创作(尤其是声乐作品)反映了他深切的宗教情怀,作品以一种通常较为简练的个人化当代风格展现了中世纪音乐的影响。他的作品包括《约翰受难曲》(Passio Domini nostri JesuChristi secundum Joannem,1982)、《撒拉90岁》(Sarah Was NinetyYears Old)、大提琴协奏曲(1983)、《圣母悼歌》(Stabat Mater,1985)和《连祷歌》(Litany,1995)。(例9.19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1937—),美国简约主义作曲家,曾师从美国和法国的多位重要作曲教师。他去印度的旅行以及与拉维·申加(Ravi Shankar)的合作必然影响了他向简约主义方向的发展。他在印度最为人知的是他为电影《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1981)而谱写的配乐。这部作品体现了他与电影制作者和各种视觉艺术家的艺术合作,正如在《困惑中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 theBeach,1976)中那样。(例9.42


埃伦·斯威利奇(Ellen Zwillich,1939—),活跃的美国作曲家,她的才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体现在他所获得的多项基金和委约中,包括全国艺术基金会和古根海姆研究基金的馈赠。她较为晚近的两部作品是长笛协奏曲(1990)和双簧管协奏曲(1991)。1983年她因《第一交响曲:为乐队而写的三个乐章》获得了普利策奖。

朱迪斯·查蒙特(Judith Zaimont,1945—),他的重要性在日益上升,尤其是其独唱和合唱作品。她为文本谱写音乐的能力通过格莱格·史密斯合唱团(GreggSmith Singer)和西风合唱团(Western Wind)等职业合唱团的委约而得到了承认。此外,她也为各种室内乐团和钢琴创作了成功的作品。(例9.9


舒拉米特·兰恩(Schulamit Ran,1949—),以色列作曲家,在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学习钢琴和作曲。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她的音乐基本上是无调性的,有时加入了电子音源。《第一交响曲》(1990)由费城交响乐团首演。(例9.51


其他作曲家
1.阿根廷
阿尔贝托·希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1916—1983)
毛里西奥·卡赫尔(Mauricio Kagel,1931—2008)
马里奥·达维多夫斯基(Mario Davidovsky,1934—)

2.奥地利
约翰·达维德(Johann N. David,1895—1977)
汉斯·杰里内克(Hans Jelinek,1901—1969)
汉斯·阿波斯特尔(Hans E. Apostel,1901—1972)
戈特弗里德·冯·艾内姆(Gottfreid von Einem,1918—1996)

3.比利时
亨利·普瑟尔(Henri Pousseur,1929—2009)

4.加拿大
哈里·萨默斯(Harry Somers,1925—1999)
约翰·贝克威思(John Beckwith,1927—)

5.捷克共和国
瓦茨拉夫·多比亚(Václav Dobiáš,1909—1978)
卡雷尔·胡萨(Karel Husa,1921—)
金德里希·菲尔德(Jindřich Feld,1925—2007)
奥德里奇·弗洛斯曼(Oldrich Flossman,1925—1998)

6.丹麦
沃恩·霍尔姆波(Vagn Holmboe,1909—1996)
尼尔斯·本宗(Niels Viggo Bentzon,1919—2000)

7.英国
阿瑟·布利斯(Arthur Bliss,1891—1975)
伊丽莎白·麦康基(Elisabeth Maconchy,1907—1994)
伊丽莎白·勒琴斯(Elisabeth Lutyens,1909—1983)
彼得·拉辛·弗里克(Peter Racine Fricker,1920—1990)
罗伯特·辛普森(Robert Simpson,1921—1997)
哈里森·伯特威斯尔(Harrison Birtwistle,1934—)
奥利弗·克努森(Oliver Knussen,1952—)
多米尼克·马尔道尼(Dominic Muldowney,1952—)
罗伯特·萨克斯顿(Robert Saxton,1953—)

8.芬兰
约纳斯·科科宁(Joonas Kokkonen,1921—1996)
奥利基·劳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vaara,1928—)

9.法国
让·弗朗塞(Jean Françaix,1912—1997)
让·马蒂农(Jean Martinon,1920—1976)

10.德国
维尔纳·埃克(Werner Egk,1901—1983)
博里斯·布拉黑尔(Boris Blacher,1903—1975)
沃尔夫冈·福特纳(Wolfgang Fortner,1907—1979)
贝尔恩德·阿洛伊斯·齐默尔曼(Bernd Alois Zimmerman,1918—1970)

11.希腊
亚尼斯·帕帕伊奥安努(Yannis Papaioannau,1910—1989)
德米特里·特尔扎基斯(Dimitri Terzakis,1930—)

12.匈牙利
马蒂亚斯·谢伊拜尔(Matyas Seiber,1905—1960)

13. 意大利
布鲁诺·马代尔纳(Bruno Maderna,1920—1973)
路易吉·诺诺(Luigi Nono,1924—1990)
西尔瓦诺·布索蒂(Sylvano Bussotti,1931—)

14.日本
芥川也寸志(Yasushi Akutagawa,1925—1989)
戴敏郎(Toshiro Mayuzumi,1929—1997)
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1996)
松平赖晓(Yori Aki Matsudaira,1931—)

15.墨西哥
罗多尔福·阿尔夫特(Rodolfo Halffter,1900—1987)
布拉斯·加林多(Blas Galindo,1910—1993)

16.荷兰
亨克·巴丁斯(Henk Badings,1907—1987)
托恩·德·莱乌(Ton de Leeuw,1926—1996)
皮特·沙特(Peter Schat,1935—2003)

17.挪威
克劳斯·埃格(Klaus Egge,1906—1979)
芬·莫滕森(Finn Mortensen,192—1983)
阿恩·诺德海姆(Arne Nordheim,1931—2010)

18.波兰
卡济米埃日·西罗茨基(Kazimierz Serocki,1922—1981)
塔代乌什·巴伊尔德(Tadeusz Baird,1928—1981)
博古斯·舍费尔(Boguslaw Schaeffer,1929—)

19.俄罗斯
吉洪·赫连尼科夫(Tikhon Khrennikov,1913—2007)
乔治·斯维里多夫(Georgi Sviridov,1915—1998)
爱迪生·丹尼索夫(Edison Denisov,1929—1996)
基亚·坎切利(Giya Kancheli,1935—)

20.斯洛伐克共和国
扬·齐克(Jan Cikker,1911—1989)

21.西班牙
卡洛斯·苏里纳奇(Carlos Surinach,1915—1997)
克里斯托瓦尔·哈尔夫特(Cristobal Halffter,1930—)

22.瑞典
拉斯-埃里克·拉森(Lars-Erik Larsson,1908—1986)
卡尔-比尔格·布洛姆达尔(Karl-Birger Blomdahl,1916—1968)
博·尼尔松(Bo Nilsson,1937—)
扬·莫滕松(Jan W. Morthenson,1940—)
斯万-达维德·桑德斯特洛姆(Sven-David Sandstrom,1942—)

23.瑞士
罗尔夫·利贝曼(Rolf Liebermann,1910—1999)

24.乌克兰
列昂尼德·格拉波夫斯基(Leonid Grabovsky,1935—)
瓦伦廷·西尔韦斯特罗夫(Valentin Silverstrov,1937—)

25.美国
罗伊·哈里斯(Roy Harris,1898—1979)
兰德尔·汤普森(Randall Thompson,1899—1984)
奥托·吕宁(Otto Luening,1900—1996)
哈里·帕奇(Harry Partch,1901—1974)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1902—1979)
马克·布利茨坦(Marc Blitzstein,1905—1964)
诺曼·洛克伍德(Norman Lockwood,1906—2002)
哈尔西·史蒂文斯(Halsey Stevens,1908—1989)
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0—1992)
威廉·舒曼(William Schuman,1910—1992)
艾伦·霍夫哈奈斯(Alan Hovhaness,1911—2000)
弗拉基米尔·乌萨切夫斯基(Vladimir Ussachevsky,1911—1990)
吉安·卡洛·梅诺蒂(Gian Carlo Menotti,1911—2007)
英格尔夫·达尔(Ingolf Dahl,1912—1971)
胡戈·韦斯高尔(Hugo Weisgall,1912—1997)
诺尔曼·迪勒·乔约(Norman Dello Joio,1913—2008)
维维安·法因(Vivan Fine,1913—2008)
文森特·佩尔西凯蒂(Vincent Persichetti,1915—1987)
戴维·戴蒙德(David Diamond,1915—2005)
卢·哈里森(Lou Harrison,1917—2003)
威廉·伯格斯马(William Bergsma,1921—1994)
彼得·门宁(Peter Mennin,1923—1983)
丹尼尔·平卡姆(Daniel Pinkham,1923—2006)
内德·罗雷姆(Ned Rorem,1923—)
威廉·克拉夫特(William Kraft,1923—)
冈瑟·舒勒(Gunther Schuller,1925—)
厄尔·布朗(Earle Brown,1926—2002)
巴尼·蔡尔兹(Barney Childs,1926—2000)
艾玛·卢·迪默(Emma Lou Diemer,1927—)
唐纳德·厄尔布(Donald Erb,1927—2008)
多米尼克·阿坚托(Dominick Argento,1927—)
唐纳德·马蒂诺(Donald Martino,1931—2005)
波林·奥利弗勒斯(Pauline Oliveros,1932—)
莫顿·萨博特尼克(Morton Subotnik,1933—)
罗杰·雷诺兹(Roger Reynolds,1934—)
特里·赖利(Terry Riley,1935—)
史蒂夫·赖克(Steve Reich,1936—)
大卫·戴尔·特里第西(David Del Tredici,1937—)
威廉·博尔科姆(William Bolcom,1938—)
约翰·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1938—)
琼安·陶尔(Joan Tower,1938—)
查尔斯·武奥里宁(Charles Wuorinen,1938—)
芭芭拉·科尔布(Barbara Kolb,1939—)
多里斯·黑斯(Doris Hays,1941—)
梅芮迪斯·蒙克(Meredith Monk,1942—)
维多利亚·邦德(Victoria Bond,1945—)
贝丝·安德森(Beth Anderson,1950—)
利比·拉尔森(Libby Larsen,1950—)

26.南斯拉夫
米尔科·凯勒曼(Milko Keleman,1924—)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