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7期:做人的最高境界:苦而不言,喜而不语

2021-1107期:做人的最高境界:苦而不言,喜而不语

00:00
11:36


有书君说


民国时代的教育家不少,但是接连创造三个高等教育奇迹的人,却只有一个。


他就是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自他担任清华校长起,他创造的奇迹包括:


仅用7年时间,就让清华大学成为世界名校;


让西南联大成为教育史上的丰碑;


晚年短时间内办起一座知名大学。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位最受清华人尊崇的教育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梅贻琦校长的故事。




清华的有缘人


1909年夏,第一批庚子退款留美生录取名单放榜。


庚子年间列强向清政府索要了巨额赔款,后来经过多方交涉,美方退还了超一千万美元的赔款。


但出于“培养亲美人士”的要求,美国要求这部分款项只能用于培养留美学生。


首批留美学生名额为100名,实际录取47名,报考的学生却多达630名。


由于录取比例不高,学生们都紧张地围在榜前,闹闹哄哄,几家欢乐几家愁。


但有个学生却一派从容淡定,以至于别人盯着他的脸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到底考取没有。


他就是南开中学堂的毕业生梅贻琦,此次考取第6名。


此时的他尚不知道,往后余生,他的名字将与清华大学结下不解之缘。


就在梅贻琦赴美前夕,农历六月,留美学务处及附设的肄业馆成立。


九月,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第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15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的梅贻琦26岁,应聘到了清华学校教物理。


但是才一个学期,梅贻琦就觉得没意思,不想干了。


为什么会没意思呢?


这是因为清华学校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严重美国化,洋教员在各方面备受礼遇,而梅贻琦这样的中国教员则灰头土脸。


不过梅贻琦中学时代的老师张伯苓让他耐心坚持,他就又留下来了。


此后的十年间,清华学人逐渐意识到教育独立的重要性,于是在1925年,决定把清华学校升级为清华大学,停办留美预备部,把重心转移到新开的大学部上。


此时的梅贻琦已取得硕士学位,也由普通教师升任物理系的首席教授。


第二年,37岁的梅贻琦出任教务长。


此时的清华,校长的权力很大,但有了梅贻琦,校长一家独大的日子不长了。


1927年,当局询问校长曹云祥留美预备部学生如何安排,曹云祥没有征求教务长及教授评议会意见,就直接答复了。


梅贻琦对此提出异议,师生也强烈反对,弄得曹云祥不得不做检讨。


1928年罗家伦担任校长,梅贻琦因清廉被任命为留美监督处监督。


罗家伦有很强的军事和政治化作风,上台不久就遭到了清华师生的驱逐。


之后,又有两位校长遭到驱逐。


一时间,大家都很疑惑:清华师生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校长?




清华大学校长


对于校长的要求,清华学生会曾经开出这样5条标准:


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确能发展清华、威望素著。


不论是清华师生还是当局,选来选去,最终把目光放在了梅贻琦身上。


于是1931年末,梅贻琦从美国回来,正式担任清华校长一职。


当时,清华已形成教授治校的模式。


不过当局的意思是应当校长治校,不然师生权力越来越大,将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梅贻琦却敏锐地意识到,校长难免要受到当局牵制,校长治校则意味着清华面临强大的行政干预。


所以梅贻琦宁愿放弃自己做校长的各种权利,也要保证清华办学独立。


在就职演说上,梅贻琦提出了那句著名的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此号召下,大批教师纷纷来到清华。


对于这些人,梅贻琦很少说“你该怎样怎样”,而是先问“你认为这事该怎么办才好呢?”


如果那人言之有理,他就微笑道:“就这么办。”


如果那人胡搅蛮缠,他就劝道:“不要着急,学校会对此事认真思虑的。”


虽然民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但清华的教授却很少有人离开。


朱自清说:

“(梅贻琦)使同仁觉得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


因此,清华的教师“都能安心工作,乐意工作。”


另一方面,梅贻琦综合考虑社会需要和清华发展需求,力主创建了工学院。


正是工学院的创建与发展,让清华异军突起。


到30年代末,清华已经成为让世界震惊的大学,不少欧美名校的留学生如牛津大学博士费正清等都到清华继续深造。


然而,1937年,抗日战争在北平爆发,清华大学陷于炮火之中。


此时的梅贻琦正在南京,他能挽救清华吗?




西南联大实际掌门人


抗战爆发时,梅贻琦与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恰好都在南京出差。


教育部赶紧让三所学校南迁长沙,组成临时大学,第二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大。


名义上联大由这三位校长轮流主持,但实际上蒋、张二人另有兼职,所以梅贻琦成了西南联大实际掌门人。


这个掌门人可难当了!


三校仓促联合,必然矛盾重重。


北大资历深、办学时间长,有着老字号的傲娇。


清华资历虽浅,却因庚子款而财大气粗。


而南开大学是私立大学,办学一贯极为节俭。


一次,三位校长巡视宿舍。


北大校长蒋梦麟见条件艰苦,不由心痛:

“倘若是我的孩子,我不要他住在这宿舍里!”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则反唇相讥:

“倘若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他住在这宿舍里!”


梅贻琦则默默不语。


此外,三校仍有各自的办事处。


冯友兰对此曾有过形象的比喻:


上边有老爷爷、老奶奶几位家长,下边又分几个房头,每个房头都有自己的“私房”。


而这些,不过是诸多矛盾的冰山一角。


以至于联大成立5年后,不怎么管事的蒋梦麟,在给当时提议成立联大的三位代表之一胡适信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三人当初的提议,还说:


“我发狠时,很想把你们三人,一人一棍打死!”


可以想像,实际主持联大的梅贻琦有多么难!


那么梅贻琦该怎么办呢?


梅贻琦首先做到了民主。


他发展了清华时期的教授治校模式,尽量多听取大家的意见,少说多听,尽力调和三校的矛盾。


他也非常包容。


那时的教授、学生什么党派都有,很多党派都会在校园开展活动,但梅贻琦并没有对此上纲上线,而是顶着压力,尽量减少当局以此为借口对学校进行的干预。


他虽然不同意师生过多投入政治,但在这些师生遭到镇压时,又会尽力保护。


在梅贻琦的治理下,校教授们自编讲义,纷纷将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教给学生;而学生们则自由探索,在与大师的思想碰撞中,发展迅速。


在生活上,梅贻琦主动放弃了很多待遇,其中包括专门给他配备的日用品,甚至还一度封存了汽车。


教师们生活困难,梅贻琦多方奔走,还建议他们兼职赚钱,例如闻一多2/3的收入就来自兼职。


梅贻琦的夫人也自制了糕点摆摊,有时候梅贻琦还要在夫人进货的时候帮她守摊。


就这样,在其它联大纷纷夭折的时候,只有西南联大精英频出、成果频现,成为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年联大解散,梅贻琦跟随清华回到北平。


然而1948年北平即将解放时,梅贻琦却走了。




(左起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台湾清华大学创始人


梅贻琦为什么没有留下来,却选择去台湾?


我们不知道,梅贻琦没有告诉我们;也没有相关的资料能明确解释梅贻琦的离去。


但我们能确信的是,梅贻琦心中始终装着清华。


在正式居住台湾之前,梅贻琦多在美国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扩大清华在美国的影响力。
1955年,66岁的梅贻琦抵达台湾。


当时,庚子退款作为清华基金由梅贻琦保管。


但让梅贻琦没想到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基金无法用于北平的清华大学。


台湾很多不怀好意的人,提出各种理由要支取清华基金,让梅贻琦倍感心寒和疲惫。


于是,他用基金在新竹创办了清华原子科学研究院,让台湾也有了一所清华大学。


然而就在原子事业蒸蒸日上时,为清华奉献一生的梅贻琦,却因病去世。


这位做了多年校长的大人物,死后却连丧葬费都没有留下,靠捐款才得以下葬。


他只留下了清华基金的账本,一分一厘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1962年,距离今年已经将近一个甲子。


梅贻琦一生虽未留下什么研究成果,但他的教育思想和奉献精神如今仍在滋养着我们。


如果没有梅校长这样的教育家们当年为我们负重前行,哪有今天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


一代宗师,吾辈之楷模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