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最伤心

06、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最伤心

00:00
08:11

  不学诗,无以言。Hello 大家好我是圣宇。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时间回到元和十年,当朝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疏皇帝追查凶手,但此时的白居易只是一个劝导太子行为的闲官。当时朝中的权贵抓住白居易的这次上奏,称其“僭越”。他只是一个太子身边的小官,却抢了谏官的职责,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本诗的诗眼就是这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彼此都是困苦失意、流落异乡的人,今日相逢,一见如故,又何必曾经相识呢!后多用来形容朋友初次见面时的喜悦心情。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诗人将琵琶女陈说今昔和自己述说平生,把艺人沦落的凄楚和自己失意的悲愤,巧妙地揉合起来,抒写得淋漓尽致。写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是为了衬映她沦落天涯的凄凉身世。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从人物着手,既写琵琶女悲惨的身世遭遇,又描绘了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云朵偷喝小酒

    好温柔的小哥哥呀

  • 野生苋菜

    音效有点闷,是因为制作的原因吗?讲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