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是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多生活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而在海康县,也就是现在的雷州市,疍家人主要居住在乌石和企水港口附近。
(《饱餐一顿》内容支持: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乌石疍家在水上从事捕鱼、运输行业,被规定不准上岸居住。他们一般只有卖鱼和买米、菜、油、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时才上岸。买卖完毕,就又回到船上了。为了安全,他们除了有作业船外,还根据家中人口多少及经济实力,另造住家艇。住家艇一般只留在港口。可以说乌石疍家是海上游牧民族,哪儿鱼多,他们的大本营就转移到哪儿去。上半年海南的鱼多,作业船、住家艇就迁移到海南;下半年广西的鱼多,他们就转移到广西。为此,也有人把他们比喻为水上吉卜赛人。他们四海漂泊,以船为家,长年累月漂浮在海上,像是浮于海面的鸡蛋。这或许就是“疍家”一词的来源。也因为这个原因,早期的疍家人很少接受教育,识字的人非常少。1950 年前,企水镇的疍家人文化水平最高的也只有小学水平,且只有两位。乌石疍家人的情况也相类似。
(《远洋》内容支持: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疍家人拥有的是陆上居民所没有的海上智慧。长年与海为伴的生活为乌石疍家渔民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上世纪 50 年代前,船上没有安装探鱼机,怎样才能捕到更多的鱼呢?他们主要是凭观察与经验。他们爬上桅杆顶端的坐台上观察,如果发现海底呈现一片乌黑,那极有可能是鱼群。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也掌握到,有的鱼类也像候鸟一样迁徙,什么时间段到达什么地方都有规律。渔民便根据鱼类的迁徙路线来捕鱼。比如说雷州话叫法中的赤鱼。若今年农历三、四月发现有大量的赤鱼到北和镇盐庭海区产卵,那么次年农历三、四月,渔民就会来到相同的地方守株待兔,往往很灵验。
(《赛龙舟》内容支持: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到后来,乌石疍家船归入合作社管理,由合作社统一安排派谁、派哪些船出海。1958 年,疍家人杨福担任队长,带领乌石疍家船队到水产资源丰富的西沙群岛去捕鱼。那时候乌石渔民只有帆船,也没有围网等捕捞工具。但是乌石渔业青年突击号的青年疍家渔民决心很大,他们在船帆上写着几个大字:大战闸坡,赛过博贺,压过淡水,横扫全区。闸坡、博贺、淡水本是渔获量很大的地方,这几个地方的渔民看到标语后,很不服气。但最后,乌石渔业大队上交的渔获物确实是整个广东最多的渔业大队。
(《荣耀》内容支持: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解放海南岛过程中,乌石疍家人也立下了赫赫的功劳。当时解放大军没有海军,最缺的是船和船工。乌石疍家人有船的把船献出来,没有船的也踊跃报名当船工。在渡琼作战中,麦广梓和张文彩等一部分疍家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也有许多人凯旋成了渡琼作战英雄。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关心疍家渔民生活,努力解决他们陆上居住和子弟教育问题,乌石渔民在 1954 年才开始搬迁上岸。到了60 年代,乌石大队出钱填海,解决更多疍家人的居住问题。直至 90年代,疍家人才彻底结束只能生活在船上的历史。
(《新生》内容支持: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期的海上生活,在乌石疍家身上烙下了深深的海洋胎记,也形成了属于疍家人独特的生活习俗与传统文化。
当时渔船与渔具都没有现在先进,他们出海遇到强台风时,往往全船倾覆。“海做棺材浪做墓”这句顺口溜是当时渔民的真实生活写照。因此,乌石疍家若有人去世,除了个别有钱的渔民会在陆上买地安葬死者,或者在沙滩上埋葬,大多数还是会选择海葬的方式,与海长眠。疍家渔民还有一些禁忌,如不说“哥”,而称“兄”;如果某户人家有亲属去世,这户人家在做完法事之前不能到别人的船上去;生下孩子不足一个月的“月内妇女”,也不宜拜访他人的船只。疍家也有一些趋福的习俗,比如说他们喜欢在船头涂上红漆,绑上红布,表示大吉大利、红红火火。在煮饭前,先在船头点燃香枝,以示敬奉祖先。渔民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端午节、七月十四、祖先亡日、所供奉的神仙的生日,都会点香、供奉酒茶、进行祈祷。为了避邪,他们常在船上最高处或者驾驶室顶绑上一把旧扫把。海上作业遇到大风,他们会往海里撒米。后来渔民中知识分子多了,这些禁忌和习俗就慢慢淡化了。
(《歌颂》内容支持: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今,疍家人虽然离开了海上的住所,但他们的心仍与海洋紧紧连结在一起。在乌石,许多疍家老渔民会用疍家传统渔歌,即兴创作,传播保护海洋的理念。这一代代疍家渔民,用纯朴的情怀,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呜呜呜高哥声音太有感染力了
😜😜
听见大海的声音!!!
大哥我来了
啊啊啊啊啊啊 霆哥,声音太有磁性了吧 爱了爱了 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