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讲述:曼妙的水中音乐厅

吴倩讲述:曼妙的水中音乐厅

00:00
07:52



海洋,总会被描绘成一个静谧的世界。每一个潜水员在第一次下潜时,都会被四周幽蓝的宁静和那唯一的缓慢又有节奏的呼吸声所吸引。然而,万籁俱静,悄然无声只是人类想象中的海洋世界。我们的耳朵是为了听到空气中的声音而进化的,对于水中的声音并不敏感。随着水下声音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才渐渐揭开这座曼妙水中音乐厅的帷幕。


说起海中的音乐家,你可能会想起灵魂歌者海豚先生。海豚先生 确实是大家所熟知的实力唱将,声音多变,从愤怒时那短促的“咔哒”   声,到展露温柔的“咯咯”声,都能完美驾驭。除此之外,每一只海  豚还有自己专属风格的口哨声,来向同伴表达情绪。如果说海豚是高 音歌唱家,那么这座音乐厅中隐藏最多的应该是打击乐手。当贝类在 一旁开合贝壳,发出“哒哒”的碰撞声时,乌贼则用它坚硬的喙形嘴  碾磨食物,加入“嚓嚓”的磨挫声。此时突然游来骄傲的石首  鱼,以“鼓”为英文名的它可真是乐队中的头号鼓手。当石首鱼成群  出没,便会发出如雷般轰隆隆的声音,声音之大,使海上的渔民都能 成为这鼓乐的听众。


虽然鱼类没有与人类相似的发声器官,但它们在发声途径上有着 极具创意的天赋。它们可以通过收缩连接鱼鳔的肌肉来振动鱼鳔,达 到扩张声音的效果。为了完成一曲演奏,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被调动起 来,骨骼、鳃盖、咽喉骨都能成为摩擦发音的乐器。


太平洋鲱鱼甚至还能利用来自肠道或鱼鳃的气体,通过肛门排出气泡发出奇特爆 破声。虽算不上优雅,但胜在耐力非凡——这样一连串的“卜卜”声  可持续长达七秒之久!


除了忙碌地参加演奏,音乐家们也会在闲来无事时欣赏别人的演 奏,提高音乐修养。实际上,这座音乐厅的配置极高。在水中,声波 的长度是在空气中的五倍。也就是说,声音的传播速递也会更快。这些水流随着洋流、波浪和潮汐流动,有节奏地撞击着礁石、岛屿和其 他障碍物,会形成频率小于20 赫兹的环境次声。这就是音乐厅里长年播放的背景音乐。许多鱼类都能从中获取地理方向等线索。这也说 明,虽然鱼类没有耳朵,却同样具备敏锐的听觉系统。


生物学家冯·弗里施在上世纪30 年代第一次证实了鱼能听到声音。他为一条失明的鲇[nián]鱼投食,并在投食前吹口哨。只经过短短六天的“培训”,每次一吹口哨,小鲇鱼就会自动钻出它的住所等待喂食。幸运的小鲇鱼属于听觉链上的高级族群,也就是拥有听觉器 官韦氏小骨的耳鳔系鱼类。我们常见的鲤鱼也属于其中一种。鱼的听 力可以在迁徙和躲避追捕者时为它们提供生存指南,也可以让它们借 助声音实现社会交往。


有的鱼类甚至因此而修炼了极高的音乐造诣,不止是演奏家,还是音乐理论家。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蔡斯曾经用三条锦鲤进行实验,发现他们能辨别出蓝调和古典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并据此作出不同反应。在熟悉了一位歌手的蓝调歌曲后,小锦鲤还能识别出另一位歌手的同类歌曲,不愧是和弦和旋律的鉴赏大师。


如同城市中的声污染一样,在广阔的海洋中也存在着噪音污染。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在海上开展的项目越来越多元,包括海运船只、沿岸建筑施工、海上风电场、海油钻探等人类活动都会产生水底噪音。直到2007 年,人们才在丹麦召开了第一次针对海洋噪音的的国际会议,开始正视海洋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这样的噪音会降低海洋生物的听觉敏锐度,使它们的觅食效率变低,还会分散和掩蔽了它们重要的声音信号,阻断彼此的沟通。如果音乐家们无法忍受这粗糙的声响,便会举家搬迁,改变活动范围。一座秩序井然、安逸优雅的水中音乐厅,有了外界的干扰,自然会有些变化。只希望音乐不止,美妙的音符在有序与无序的交汇中,继续奏响……


下一次,当你在大海中畅泳,或再次潜入那片深蓝时,不妨仔细留意下这些音乐家们的一举一动,侧耳倾听,用心灵与想象细细品味, 说不定就能拥有一段水中音乐厅的奇遇,接收那空灵与动感,那婉转与哀愁,如梦,如幻,绕梁三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85600300

    🤗🤗😴😴

  • 7gvv西藏闲人

  • 听友220208688

    倩倩来了